整個漢代,以隸書為主,這與書寫材質木竹有關,隸是篆的變形體、既解決了篆書難以辨認的難題,又提高了書寫的速度,并出現了最初的自賞書法,美學的影子。這一時期是大眾傳播的工具。西漢中葉,出現了不少書寫專論和書法實踐者,書法成為上流社會追求雅古高尚的精神生活的工具。
在傳遞政令書信等社會公私信息的同時,也傳遞某種新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在這種兩重目的作用下,書體慢慢地發生著變化,由篆變隸,大約先后時間用了500年,至史前三世紀,隸書已作為新的書體存在了,象形會意形聲,由具體的向抽象的轉變。筆法由單一向復雜的變化。?髴
隸變線條由曲向直,結構由繁向簡,結體由多邊形向正方形、長方形、筆畫順序由右向左,向上向下,呈現時間空間順序早期隸變是四川出土的青川木牘?髵。
筆畫直,簡樸實,書寫勇猛,捺呈尖型放筆。
天水放馬灘簡,始皇八年,(前239年),是特指隸變之后寫的字。?髶
隸書至樓蘭殘紙上限252年算起,已有500多年歷史。500年過去了,為何樓蘭殘紙幾乎沒有隸書,多為草、行、楷的新書體?這是值得注意的現象,與樓蘭殘紙同時期的魏碑仍然盛行隸書,同時期帖、碑幾乎都是以隸書書寫的,而樓蘭殘紙為何缺少隸書呢?可能性只有:1、當時官方文字和正式文字是以隸為主的,樓蘭出土殘紙大多不是官方文字,(2)樓蘭遠離中原,距離遙遠,形成了地域性的書寫群體習慣,(3)書者個人的愛好所至。但是,第一條理由似乎不成立,李柏寫給國王的信,理應用官體的卻是潦草的行書,這只有一種可能,信的草稿用行書而正式書信用隸書。最大合理性的2、3.我們可以想象,一群書者生活在放任自流的沙漠里,他們按照自己的喜好隨意書寫著。管它什么合規不合規,由著性兒來!正是他們無拘無束的書寫,為我們今天研究書體形成提供了新的方向,也凸顯出這批殘紙在中國書法史上不可忽視的地位。
樓蘭在中國行書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相對于早期篆隸和后期楷書,行書是中國書法中最活躍、最有生命力的書體。
它留下了行書形成最初的形式,包括筆法、章法字結體,墨色等方面,這些殘紙變異,可能在當時就被視為異類了。
也許有人會說,同時已經有了許多大家的書體,如張芝、王羲之等還用得著從樓蘭殘紙中研究新書體嗎?是的,這是不爭的事實。可是,這些所謂大家的東西都是臨摹的而不是真跡,而且幾乎所有魏晉的東西都是后人臨摹。有些甚至就是臆想之作。臨摹是什么?是照著寫,不是復印機,任何一個書者臨摹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痕跡。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任何臨摹都和原作是兩碼事。啟功先生是大家,他臨寫的《蘭亭序》是不一樣的。
碑刻與原作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語。所有魏碑制作過程是什么?都是經過石匠二次創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