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骨文和金文之后,中國書法另有載體石刻文,西北地區的石刻,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上,都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勒石銘刻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特殊現象,以石頭為載體,保留了許多重要的古代文獻。
中國最早石刻是公元前五世紀前后秦國的石鼓文,盡管它比蘇美爾人,公元前3100年的石刻晚了兩千年,但它在中國文字和書法史上的地位不可動搖,中國石刻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在石鼓文之后,中國石刻數量、內容在世界上是最多的。西北地區有大量的石刻存在,比如:甘肅西夏碑等等,中國古文記載先秦時既有《禮儀·聘禮》:“東面北上,上當碑南”;《禮儀·檀弓》:“公室視豐碑”,秦始皇統一中國五次出巡留下了七處石刻,漢朝和魏晉南北朝留下了許多碑刻。這些碑文是我們研究中國書法的最原始的資料。每一通碑刻都是一段歷史的記憶和優美的文字書法,西北地區發現的各種碑文,墓志、石雕和宗教造像,為全國之最。西安碑林,自唐對《開成石經》、《石臺孝經》的遷移,歷經宋元明清中華民國,至今收藏各類石刻1100余件。
《仙人唐公房碑》、《熹平石經》、《司馬芳殘碑》、《暉福寺碑》等秦漢南北朝的碑石以及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李陽、懷素等大書法家的碑刻作品。
一方土地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歷史和文化,而每一種地理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必然留下屬于自己的軌跡。
甘肅是中國書法資源豐富的省份之一,有6萬多枚的簡牘和豐富的石刻書法資源。簡牘和石刻是甘肅優秀的文化遺產,這筆遺產從先秦到明清,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它在西北書派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一席之地。蘭州碑林將散見于甘肅各地的碑刻和甘肅歷史上的從張芝到清代甘肅籍的書法家以及和甘肅有關的詩文刻成石碑,聳立于白塔之巔,為甘肅的文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蘭州碑林將大地灣的刻畫符號,周秦出土的青銅器上的文字一一刻石立碑。其中,有著名的《西狹頌》、《西夏碑》、《白塔寺碑》、《大崇教寺碑》、《免糧恩碑》、《重修蘭州城記碑》等等。蘭州碑林第一次將秦漢簡牘、敦煌寫經和肅府本“淳化閣帖”刻碑示人。這些珍貴的書法是對甘肅也是對西北書派作品的一次大展示,是繼西安碑林之后我國碑學和帖學以及簡牘學的又一集大成者。
從時間講,蘭州碑林從秦安大地灣的十四個陶器符號到當今書法家的作品上下八千年;空間上從國外收藏的敦煌寫經到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名家書帖;文字有漢文、西夏文、八思巴文、蒙文、藏文;書體有篆隸楷行書;文體有詩詞歌賦駢文;書法的載體有淘、骨、金、石、竹、木、紙、帛。
蘭州碑林草勝閣一樓大廳漢白玉石上鐫刻《蘭州碑林賦》:
大河之上,青峰之巔,巍巍乎蘭州碑林!
無言石碑訴說千古滄桑,有形墨跡凝固意境韻律。
自先秦起,我們的祖先就以石質為載體,表達對自然及生活的感受和希冀。
這座翰墨溢芳的殿堂,宛若中國書法藝術的時空走廊。
秦安大地灣陶器刻畫符號,記錄著人類童年的稚拙神志;《虢季子自盤銘文》再現周王朝對青銅器皿的偏愛;《石鼓文》堪稱中華石刻文字之鼻祖;泰山刻石嚴謹工整,頌揚秦始皇統一中國之雄才大略;《石門頃》乃臨習隸書楷模,美輪美奐;《蘭亭集序》尊稱天下第一行書,思逸神超;《懷素自述貼》被視為狂草圭臬;顏真卿揮毫《自書告身》,俊拔挺秀;柳公權書就《玄秘塔》,章法嚴謹;隴上草圣張芝,一筆草書把滿腔豪情潑向紙上,……歷代書法大家們的傳世佳作匯聚于此??梢宰院赖卣f,這里矗立的碑刻,精選了遠古至公元2000年期間的書法精品。每塊碑后都立著一個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博大精深的中國書法,融哲學、歷史、文學、藝術于一爐,歷來被視為東方藝術的瑰寶。走進蘭州碑林,如同翻開了一部中國文字、書法發展史,楷章草矩,隸法篆規,同源異流,各領風騷;藝術之美,躍然眼簾。甘肅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蘭州碑林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集中展示了隴原大地著名碑刻和歷代書法大家的作品及中國、甘肅著名書法家的詠隴佳作。特別值得大書一筆的是,淳化閣帖、秦漢簡牘、敦煌寫經、懷素自述丙辰本、李白送賀八詩,這些珍品為碑林鎮館之寶。其中敦煌寫經、秦漢簡牘是有史以來首次刻石示人,將為今世和后代研究者留下遐思翩想。這些書法作品,有的樸實自然,粗獷大方,頓挫有致;有的我行我素,筆走龍蛇,富有變幻;有的纖纖落落,形意翩翩,盎然天成;有的若篆若隸,聚墨成形,妙趣橫生。而《懷素自述貼》,人們大多只知現藏臺北故宮書畫院的丁巳本,而不知甘肅尚存丙辰本,此作面世,實為書法界一大喜事。
海不揚波,盛世孕育碑林;塔影河聲,金城平添勝景。
年輕的蘭州碑林,以其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經典的書法刻石,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她,無愧于隴原歷史的史料檔案館和書法典籍的石質博物館。
徜徉吧,朋友,在隴上碑林藝術品的寶庫里……
2000年蘭州碑林建成之時,受蘭州碑林創建人劉螢先生囑托,我寫了這篇《蘭州碑林賦》。
據《中國書法初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