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30日電(記者楊月)南蘇丹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中國從2012年開始向南蘇丹派遣醫療隊,到目前為止共派出5批隊伍,累計有66位醫生到南蘇丹參與醫療援助。這是55年來中國向50個非洲國家派遣的2萬多名援非醫療大軍的小部分,他們被當地人稱作“白求恩”“創造奇跡的人”……
習近平總書記曾對援外醫療給予“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高度評價。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們遠赴萬里之外、冒著槍林彈雨實行援助?是什么精神鼓勵著這些中國“白求恩”對戰亂、瘧疾從不畏懼,默默以仁心仁術溫暖一方土地?
今天,我們走近中國(安徽)第五批援南蘇丹醫療隊,走近以勇氣和科學筑起對抗疾病的銅墻鐵壁的他們。
他們是身上有光的人
這是一臺驚心動魄的手術。
南蘇丹朱巴教學醫院的中國援非醫生駐扎地,電話鈴聲大作。
2017年6月1日,來自安徽省婦幼保健院的周曙光醫生接到電話,宮外孕!急診!他和來自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的醫生孫傳名一看,病人捂著肚子疼得哇哇叫,“一摸肚子怎么這么大,不像宮外孕啊。”周曙光趕緊帶病人去B超室掃描一看嚇一跳,不但看到了腹腔妊娠,就是孩子已經四個月,但沒長在子宮里卻長在肚子里,還看到了破裂的血管在流血。
需要馬上手術!可是急診無法確認病人是否攜帶艾滋病毒,在南蘇丹,平均每6個人中就有一個艾滋病患者。怎么辦?
“直接開刀了,急診。”孫傳名說,“不能多想,想多了就沒法開展工作了,只能手術中小心再小心。”生死關頭由不得退縮,硬著頭皮也得上。“滿腹的血、還有不斷泉涌般流血的場景,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他說。

中國醫生和南蘇丹醫生共同做手術。中國(安徽)第五批援南蘇丹醫療隊供圖
南蘇丹本來血庫存量就不多,再加上到處是營養不良的患者,無法獻血,電力又不足,怎么辦?
沒說的,只能抓緊時間,減少出血!最終,他們成功了,病人得以康復。“雖說急重癥患者多,經歷了那一次的生死速遞,現在面對再復雜兇險的情況,也能從容面對。”周曙光說。
這支醫療隊組建于2016年11月18日,2017年5月1日到達南蘇丹首都朱巴開始執行援外醫療任務。南蘇丹是聯合國評定世界上最危險的國家,這里常年動亂、內戰不斷。當地人平均一天只吃一頓飯,瘧疾、傷寒是兩大殺手,平均壽命不到50歲。中國援非醫療隊工作的醫院——朱巴教學醫院是當地最好的醫院,在中國援助的基礎上,其硬件也只是勉強達到了中國70年代的水平。醫生們最頭痛的就是醫院不能正常供電,有時一天只能供電2-3小時,有時一天也看不到電。

病房沒有陪護條件,這是等候在醫院外面的病患家屬。中國(安徽)第五批援南蘇丹醫療隊供圖
在這樣惡劣簡陋的環境中,中國醫生卻創造了太多奇跡。
比如在電力供應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搶救新生兒創造奇跡。2017年6月20日,來自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醫生劉進生和安徽省婦幼保健院的醫生萬燕明成功搶救了一個有微弱心跳但沒有自主呼吸的嬰兒。在孩子的父親都決定放棄后,兩個醫生硬是一個人手捏著皮球、一個人手指按壓心臟堅持了一個小時,直到供電恢復,把孩子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這個年輕而貧窮的國家需要更多新生命去建設它。”他們說。
比如“朱巴刮起中國風,銀針火罐顯神效”的安徽省婦幼保健院中醫針灸科張長安醫生。他每天一到診室,門口總會坐著一排病人,每天不能按時下班是常事,不少患者都用“神奇”來形容他。
比如在職業暴露的風險下搶救瀕死病人。2017年5月10日,一個病人全身滿布甲蓋到手掌大的水皰、因發熱不停抽搐的身體連點頭搖頭的力氣也沒了……這名致死性重癥藥疹患者,合并艾滋病感染。來自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的中國醫生蔣鵬冒著職業暴露的危險,每天堅持一個多小時的換藥和治療,最后這個幸運的病人活下來了!
“我們要做那個身上有光的人,做那個能夠溫暖別人的人。不斷慶賀眼前的美好,方得以無畏前行。”這是蔣鵬在《中國援南蘇丹醫療隊刊》上寫下的文字。身上有光,能溫暖你我,更能照亮世界。
我是“援二代”,祖國是我們的強大后盾
“我是家族中的第三代醫生,救死扶傷的精神從小就影響著我。父親當年援外的條件比我們現在艱苦多了,援外的地點一定是艱苦的,但那里的人民需要我們,而祖國是我們強大的后盾!”來自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的中國醫生劉群是“援二代”,他的父親曾于1983-1985年在南也門做過援外醫療工作。
兩代人都是援非醫生,劉群和父親并不是個例。用劉群自己的話來說:“醫生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信仰。”而這種信仰,解釋了為什么只要見到中國醫生,常會有當地人熱情地上前問候:“Chinesedoctor,good!”
“曾經有一次子宮肌瘤術后,患者家屬把家里僅有的十個雞蛋拿給我們以表達謝意,看著他們虔誠的眼神,我心里暖暖的、眼角濕濕的,婉拒之后我們又送了兩袋奶粉給患者,希望她能早日康復。由于貧窮,當地人對中國醫生的幫助只有用言語表達,聽到的最多的就是‘Thankyou,Chinesedoctorgood.’”周曙光說,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卻能感受到他們的真情,“也許就是這種樸實的情感,成為我們這些援外醫生能夠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堅守、堅持和努力的動力吧。”
對于中國醫療隊的奉獻,JubaMonitor、TheDawn、SSBC等媒體看在眼里,化作報道,多次大篇幅講述中國醫生的故事,感謝中國醫生的仁心仁術。

當地媒體對中國醫生的報道。中國(安徽)第五批援南蘇丹醫療隊供圖
“在戰亂國家,槍傷得不到及時救治而截肢的比比皆是,令人痛心!”劉群說,這里天天都有槍擊案,自己如今最得心應手的就是取子彈。“現在做起來特別快,分分鐘的事。”
“援二代”精神的可貴之處在于不畏艱難和醫者仁心的傳承,孫傳名希望讓這種精神也影響到自己的孩子。“希望用我的經歷,讓孩子感受到生在強大祖國和和平時代、遠離戰亂饑荒的幸福,明白即使國內生活條件好,也要學會克服困難、肯吃苦。”他說。
扎扎實實帶隊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正因為對非洲的貧困有切身的體會,所以中國醫生更懂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更關注醫療器械的可持續使用、對當地醫生的“傳幫帶”。
醫院里有一臺中國捐助的閑置了好幾年的DR放射機,因為操作系統是中文的,當地人不會用,劉群就把中文逐字逐句地翻譯成英文,然后手把手一個一個地教他們如何使用。現在,這臺DR成了醫院最忙的機器。

中國醫生和南蘇丹醫生在共同診治患者。資料圖
“我現在最期待的是收到向國內申請的關節鏡,我想在回國前培訓出幾個當地的關節鏡手術醫生,留下我的‘魚塘’,讓南蘇丹關節患者能得到更好的治療!”劉群說。不只是醫療設備,大批的藥品、經費正源源不斷地運往非洲。
“大徒弟Taban自從拿到Medicalofficial后出去工作了,很久不見。這次帶著一位康復的卵巢囊腫患者復診,希望我解釋治療機制。”周曙光的微信朋友圈里記錄下了“傳幫帶”的點滴:“解釋清楚后,我想說中國醫學的博大精深是他現在還無法完全體會到的,沒關系,我會用每一次難得的溝通機會慢慢告訴他們,比起給你們儀器藥品,言傳身教更重要。”周曙光和孫傳名創新性地開展“師承式+手把手帶教”的教學模式后,“中國師傅”已經成為一張名片,既培養了一批理論扎實、臨床操作熟練的當地年輕骨干醫師,又為南蘇丹醫學今后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中國元素。

中國醫生周曙光、孫傳名和南蘇丹“徒弟”、患者交流。中國(安徽)第五批援南蘇丹醫療隊供圖
“深刻領會此行意義,不辱使命不負重托,出色完成光榮任務,為祖國贏得更多贊譽。同時,牢固樹立底線思想,切實做好安全防護。”國家衛計委副主任崔麗曾對援非醫療隊這樣殷殷囑托。她還親自批示,對《中國援南蘇丹醫療隊刊》的創刊給予高度贊許。安徽省衛計委主任于德志也給第五批援南蘇丹醫療隊提出“鞏固成果,擴大影響,做有責任有擔當的援外醫療隊”的期望。
這一切期望,都化作了這些戰斗在非洲醫療戰線上的白衣戰士救死扶傷、永不言棄的工作。而這樣授人以漁的堅持,收獲的是最高的禮遇。2017年7月26日,第三屆朱巴大學護理學院護士及助產士畢業典禮上,南蘇丹第一副總統JamesWaniIgga安排周曙光、孫傳名以及來自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的護士宋靖和多國大使一同在前排就座。演講中,副總統滿懷敬意地感謝了中國援非醫生的巨大貢獻。
“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評選”曾向抗擊埃博拉病毒中國援非醫療隊表達年度致敬。2014年,1200多名中國醫護人員和公共衛生專家前往西非疫區,與當地百姓共同作戰,贏得了埃博拉阻擊戰的勝利。
更值得驕傲的是,上世紀90年代,中國將青蒿素帶到非洲,已挽救了非洲4000多萬人的生命。現在,青蒿素已經成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
無論是身處一線的Chinesedoctor,還是為抗瘧疾嘔心瀝血進行中醫藥研制的工作者,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稱謂:中國援非醫生!
身處和平年代,卻還要忍受烽火連天、提心吊膽的煎熬。
一顆醫者仁心,是跨越國境救死扶傷、永不言棄的堅持。
今天,當我們仰望星空,感慨時光飛逝、滿懷“小確幸”的時候,別忘了同一片星空下,還有用大愛默默守護著醫者信仰的他們,他們是中國“白求恩”,是一代代中國醫生用生命和使命打造的“金字招牌”,是“中國大愛”的溫暖踐行者!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