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時間:2015年6月8日10點
展出時間:2015年6月8-10日
展覽地點:甘肅畫院(蘭州市城關區南濱河東路518)










關于本人
楊重琦筆名石空,資深媒體人,書畫評論者,曾任蘭州晚報總編輯,蘭州市攝影家協會主席,畢業于蘭州大學中文系,1986—1996年任蘭州晚報常務副總編輯,1997—2002年任蘭州晚報總編輯,曾榮獲第二屆全國百家新聞工作者稱號。2002年創辦鑫報,2008年創辦大西北網。現為甘肅省報業協會副會長,甘肅省新聞攝影學會副主席,大西北傳媒總裁,《鑫報》社社長,皋蘭書院院長,樓蘭書法研究機構CEO,蘭州大學、蘭州財經大學客座教授,著有《蘭州碑林賦》(2001年刻立于蘭州碑林草圣閣大廳)《蘭州經濟史》《百年中山橋》《楊重琦書法作品集》,《百年甘肅》《隴上藏珍》《中國書法初始化:二至四世紀魏晉樓蘭殘紙研究》等著作。
我小時候對毛筆和墨是極反感的。家里窮,買不起一支鉛筆,只能買一只毛筆。語文、算數都用毛筆寫,常常禿了用剪刀剪去一圈,一直要用到剩下幾根毛才扔掉換新的,用的墨大多是鍋底灰。記得冬天,教室里極冷,墨水常常被凍住,用嘴哈氣才能使用。
那時,我渴望有一支鉛筆。
村子的小學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明星小學”,這可能是鄉親們嫌“澗灘溝”這個名字太俗,想起一個好名字改變生活的渴望吧。我的啟蒙老師趙振全,他是一個大學生,因為加入“三青團”的歷史問題,被發配到窮山溝教書。全校20多個學生就他一個老師,一年級到四年級都由他一個人教。他會畫畫、懂音樂。我小學四年級時,全班只有兩個學生。他常常會拿出自己的書讓我倆看,但叮嚀不要讓別人知道。其實,我倆也看不懂,只覺得很新奇。上大學后,我才知道好多書讀過了。有時候,命運挺有趣,一種凄涼的趣:中國最貧苦山村的孩子卻“享受”著一對一貴族式的教育,一個老師教兩個學生,而且是大學生老師。
《中國書法初始化:二至四世紀魏晉樓蘭殘紙研究》的形成過程是漫長的,從收集資料到整理查對經歷了10年。這期間我一邊寫字一邊寫書。因為我認為書法研究是實踐性很強的事,自己會寫一點才能更深刻體會書道。本次書法展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
關于樓蘭殘紙
樓蘭殘紙是一百多年前發現于新疆羅布泊樓蘭古城的文書,從一九〇〇年到一九八五年經歷五次發掘,共收集到二百五十多片殘紙、四千多個漢字,內容涉及當時中國西域和中原交流的政治、經濟、社會、軍事、文化等諸多方面,是迄今為止的中國保存最早的、書寫在紙上的文字。
樓蘭殘紙中的結字和章法都極具張力,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這種不以創作為目的的率意書寫完整地展現了當時書法的本真狀態,更有助于我們進行直觀的學理分析。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