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變行字體
為什么有新字體出現?何種力量催生新字體出現?為什么新字體集中出現在魏晉時期?
文字作為“概念”的符號和總成,意義在于抽象的概括和具象的表現,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是通過文字主觀現象靛達的。因此,記載和表述是文字的主要功能。人類對事物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誕生了文字,認知能力越強對文字功能要求越強烈,即要求文字具有快的傳播速率。當人的認知能力達到高級階段,對文字的傳播速率的要求也就越高,而傳播速率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字的書寫速度。
魏晉時期集中出現五體書法有客觀原因,客觀原因是秦漢使用的主要字體是篆書和隸書,到了魏晉,這兩種字體因為結構繁復,書寫速度慢,而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改革字體成為當務之急和大勢所趨。字體改革的關鍵是加快字體的書寫速度,找到并創(chuàng)新新的字體。
主觀原因是,魏晉時期門閥林立,統(tǒng)治集團的控制力下降,玄學盛行,思想活躍,士大夫階層放縱自我,追求個性,崇尚自由,標新立異,審美觀念發(fā)生了巨大的變異。這為字體字形誕生提供了主觀條件。
魏晉殘紙是在以上背景下產生了隸變行原體。
魏晉殘紙行書的時代特征十分鮮明。字字獨立,行氣貫通。字距與行距仍然沿用隸書的空間,感覺較好,但單字變化很大。字形有正方形、長方形、菱形,扁平形和不規(guī)則形等幾何圖形狀,字的邊沿不再是單一的扁平形,字的姿態(tài)有一種靈活生動,平實自然,俊朗清明的美感,出現了較多的連筆,引帶牽絲。如“還”、“驚”、“問”等,運用平動和使轉的筆法,使線條富有了彈性、張力和動感,如“別”字一撇,“大”、“人”的一捺,極度夸張的外伸感,增添了一絲情調,與旁邊的字相映成趣,整篇章法上強調動勢和定勢的平衡。
行隸、行楷皆強調行筆的速率,行筆速捷而又不失沉穩(wěn)。魏晉殘紙采用一種“甩鋒”的筆法,“甩鋒”在撇畫時起筆下切輕出,筆畫呈懸針狀又稍有不同,如“僞”、“任”字撇畫折轉處圓潤而稍帶棱角,外方內圓。如“繩”、“里”、“匐”等字,在使轉中添加了提按。特別需要提出的是,這個殘頁上是在原來寫過的字中間加寫了練習用字。這些練習用字更體現了行書的特點。
從總體風格看,仍然是用隸書筆法寫行書,但增添了楷書提按筆法,使字看起來更加厚實,練習字體呈現靈活活潑。由此可見,在隸變行的過程中,尚存在開發(fā)新字體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