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忠平博士
上一期我們分析了王羲之《說點章第四》中對“點”的第二個比喻——“如蹲鴟”。本期我們來說說他給“點”的第三個比喻——“如科斗”。
在王羲之生活的那個年代,“科斗”二字至少有兩層意思:第一層理解是“科斗書”,指古代的一種字體,因頭粗尾細,形似蝌蚪而得名;第二層理解是“科斗”同“蝌蚪”。
顯然,王羲之用“科斗”來比喻書法中的“點”,并不是說要把“點”寫成“科斗書”的樣子,而是說要把“點”寫成“蝌蚪”的樣子。那么,“蝌蚪”的樣子又如何呢?其一,從形象上看,蝌蚪圓腦袋,長尾巴,在不同的角度觀察所得的形狀都不一樣;其二,蝌蚪是游動的,而游動的蝌蚪不僅動感十足,而且姿態、造型更加豐富多樣。
如此說來,王羲之用“科斗”比喻“點”,就是要求在書寫中,通過起筆、收筆動作的不同,以及角度、走向的不同,把“點”處理的靈活多變,像水中游動的蝌蚪一樣。這里其實強調的是“點”的靈動性和生命狀態。比如像圖1所示的兩只蝌蚪,雖然是活的生命,但由于靜止不動而給人一種僵死的感覺。但圖2所呈現的就完全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王羲之非常注重“點”所蘊育的生命跡象,所以,在《蘭亭序》中,他的每一個“點”都隨字而定,形態各異(圖3)。如果把這些“點”單獨提取出來并置于一處,就會發現它們真的與水中游動的蝌蚪非常相似,不僅生動,而且自然而然(圖4)。

中國的文字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標識和信息傳播手斷,影響極為深遠,凝聚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聰明才智。從結繩記事到現代的漢字演變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迄今,發現最早的文字留存于巖畫和龜甲、牛骨上,這些文字最早以畫的形式出現,到象形文字、再到大篆、小篆、隸書、行草、楷書、宋體等的字體演變,載體和傳播途徑上從畫、刻、銘、書寫、印刷、到今天的數字化的變遷。由這些文字衍生的書法藝術,長盛不衰,今天,書法已經失去了實用功能,但作為書法藝術本身卻充滿著無限的魅力仍然不斷的被傳承和發揚廣大。
那么,現在我們“看圖識字”回到自然、回到中國文字形成的源頭,去探究中國古老的文字是怎么形成演變的。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史忠平教授通過圖文比對從文字的創造、形成、發展、演變作了專門的演究和梳理,厘清中國文字的的歷史脈絡,讓人們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國文字和書法藝術,將為我們傳承、研究、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鑫報大西北網將連載史忠平博士的研究成果《書法與自然》。請廣大讀者觀注。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史忠平博士《書法與自然》之觀物取象(四)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史忠平博士《書法與自然》之觀物取象點(一)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史忠平博士《書法與自然》之觀物取象點(二)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史忠平博士《書法與自然》之觀物取象點(三)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史忠平博士《書法與自然》之觀物取象點(四)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