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張云文)■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史忠平
上一期講到象形文字中對動物形象的描摹。本期我們接著講第三類象形文字描摹物象的情況,那就是模擬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和產品。比如“壺”在甲骨文中有多種寫法,但都遵循了圓腹加蓋器皿的基本形象,有些甚至連壺身上的紋飾都描畫了出來。如果結合考古發掘的原始彩陶來看,就不難發現先民們日用器物造型的多樣性與對應字形的多樣性是有著內在聯系的(圖1-1、1-2)。再如“弓”字在甲骨文中被寫成彎拱帶弦的弓的樣子(圖2-1、2-2),“絲”字又活像兩束打了結的蠶絲線(圖3-1、3-2)。如果說“壺”“弓”“絲”是先民們為了滿足日常生活中吃穿生產了所需物品用具,并描摹其形狀而得的文字的話,“冊”字則是我國先民們創造精神文化留下的痕跡。因為,“冊”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像是用兩根繩子編穿起來的一長一短的竹簡,而竹簡上書寫的正是傳承中華文明的漢字(圖4-1、4-2)。
圖1-1(“壺”字的多種字形)
圖1-2(彩陶中多樣的器型)
圖2-1 圖2-2
圖3-1 圖3-2
圖4-1 圖4-2(注:配圖來自百度圖片)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史忠平教授《書法與自然》之之觀物取象連載
中國的文字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標識和信息傳播手斷,影響極為深遠,凝聚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聰明才智。從結繩記事到現代的漢字演變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迄今,發現最早的文字留存于巖畫和龜甲、牛骨上,這些文字最早以畫的形式出現,到象形文字、再到大篆、小篆、隸書、行草、楷書、宋體等的字體演變,載體和傳播途徑上從畫、刻、銘、書寫、印刷、到今天的數字化的變遷。由這些文字衍生的書法藝術,長盛不衰,今天,書法已經失去了實用功能,但作為書法藝術本身卻充滿著無限的魅力仍然不斷的被傳承和發揚廣大。
那么,現在我們回到自然、回到中國文字形成的源頭“看圖識字”,去探究中國古老的文字是怎么形成演變的。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史忠平教授通過圖文比對從文字的創造、形成、發展、演變作了專門的演究和梳理,厘清中國文字的的歷史脈絡,讓人們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國文字和書法藝術,將為我們傳承、研究、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提供理論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