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中國的文字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標識和信息傳播手斷,影響極為深遠,凝聚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聰明才智。從結繩記事到現代的漢字演變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迄今,發現最早的文字留存于巖畫和龜甲、牛骨上,這些文字最早以畫的形式出現,到象形文字、再到大篆、小篆、隸書、行草、楷書、宋體等的字體演變,載體和傳播途徑上從畫、刻、銘、書寫、印刷、到今天的數字化的變遷。由這些文字衍生的書法藝術,長盛不衰,今天,書法已經失去了實用功能,但作為書法藝術本身卻充滿著無限的魅力仍然不斷的被傳承和發揚廣大。
那么,現在我們“看圖識字”,回到自然、回到中國文字形成的源頭,去探究中國古老的文字是怎么形成演變的。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史忠平教授通過圖文比對從文字的創造、形成、發展、演變作了專門的演究和梳理,厘清中國文字的的歷史脈絡,讓人們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國文字和書法藝術,將為我們傳承、研究、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從今日起鑫報大西北網將連載史忠平教授的研究成果《書法與自然》。請廣大讀者觀注。
觀物取象(一)
史忠平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博士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表證,其被創造之初就與自然物象結下了不解之緣。隨著古代社會的發展與更替,漢字書寫不僅從實用的層面上滿足了中國文化的交流、推廣及傳承,而且從審美與心性表達層面上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書法。
所以,我們要談書法,就離不開漢字,也無法回避自然。甲骨文是我國漢字的早期形式,其中有很多字來自于先民對于自然物象的描摹。而東漢學者許慎的《說文解字》則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學著作。如果將部分甲骨文的寫法和《說文解字》當中對于該字的解釋加以對照,就會發現,以描摹自然物象為基礎創造出來的“象形字”占有相當的比重,而這一類漢字對自然的描摹又從大的方面存在四種不同類型的情況。
第一類是字形像人的整體形象或局部形象。如“人”字,就是表現了一個躬身垂臂的人的形象(圖1-1、1-2)。“女”字,就像一個屈膝跪坐的人,嫻靜地交疊著雙手(圖2-1、2-2)。這兩個字顯然是以人的全身形象為依據的。
再如“齒”字,就被寫成張唇露齒的樣子(圖3-1、3-2)。“耳”字寫的像人一只耳朵(圖4-1、4-2),“目”字寫的像人的一只眼睛等(圖5-1、5-2)。這些又是以人體的局部器官為造字依據的。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