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篆刻藝術與市場現狀
韓天衡: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篆刻藝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全國有很多印社,一直很活躍,篆刻創作與印學理論都碩果累累,出現了一批出色的中青年篆刻家。2001年的APEC會議我們以篆刻名印作為國禮贈送,2008年奧運會以“中國印”作為會標,這些都為古老的篆刻藝術走出國門、擴大認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從市場的角度看,篆刻市場現在也很好,有很多收藏家熱衷于收藏古璽印和名家篆刻。從歷史上看,北方的收藏家收藏秦漢古印的比較多,江南的收藏家比較側重明清流派印的收藏。這些收藏家大多數是從古董商、文物商店或其他渠道購買的,像張魯安先生就收藏了幾千方印章,后來大多捐給了西泠印社。印章的收藏,往往是價格不菲,晚清的時候一方《■都萃車馬》烙馬印就賣了六百兩銀子,這是很高的價錢。
王鏞:跟書畫比起來,印章這個東西比較小,能引起藏家注意的幾率就相對弱一些。秦漢的印章,現在收藏的人也有,但是沒在面上展開,不是有很多人去關注。古代的印章在現在也值不了多少錢。從整個篆刻市場來看不是太好。我覺得跟好多人接觸的面窄有關系,某些人對篆刻用篆書不理解,另外有些人不懂印章詞句的內容,如果收藏的人是外行的話,有時你刻了一個姓名印或者一句無關的詞句,他就覺得沒意思了,這都是一種誤解。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代,都沒有把印章的藝術性放在收藏的主要位置;另外對印章藝術性的理解,也會比字畫慢一些,那么小的一個東西,那么講究,那么細膩,如果收藏者沒點兒修養,就看不出美在什么地方。我認為這些都是影響篆刻市場的一些方面。
石開:當代篆刻藝術市場,一人一個價格,不是很統一,也沒有規劃,都是由個人的能力和數量來決定的。
李剛田:比起書畫來說,篆刻確實有點像灰姑娘。成就一位篆刻家比成就一位書法家或畫家更難。篆刻家首先必須是一位書法家,篆刻家不但要有藝術家的氣質與靈性,而且要有學者的修養與學識;不但要有熟練的技術手段,而且要有深刻的藝術、學術思想;篆刻家既是專家,又是雜家;篆刻藝術是獨立的,又需要許多學科和藝術門類支撐。正因為篆刻藝術這種種特殊性、復雜性,以致使許多書畫家對篆刻的理解也限于皮毛,更談不上社會人群對篆刻的認識。
韓天衡:中國篆刻院院長、西泠印社副社長
王 鏞:中國書法院院長、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石 開:篆刻家
黃 惇: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李剛田: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崔志強: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劉一聞: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博物館研究員
徐正濂: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專業委員會委員
張公者: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書畫》雜志副主編
朱培爾: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雜志編輯部主任
劉彥湖: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
曾 翔:中國書法院副研究員
許雄志:中國書法家協會篆書專業委員會委員
蔡樹農:浙江省書法家協會篆刻創作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美術報》記者
楊中良:《中國書畫》雜志編輯部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張 樹:《中國書畫》雜志編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朱天曙: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后、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崔志強:我認為當代篆刻市場始終就沒起來過,近十年相比過去稍好一點,可為什么形成不了一個真正的市場?原因很簡單,比如說做一個全國印展的組稿,充其量不超過5000件,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只有5000至多10000人在搞篆刻,太微乎其微了,它的市場肯定不會像書畫那么大。它的局限性是什么呢?懂得欣賞印章的人太少。少的原因是什么?自古以來印章的第一功用是實用的,它的作用是一種憑信,這使得中國老百姓把印章理解成了一種實用品而不是藝術品。
劉一聞:從眼下整個藝術市場來看,篆刻市場似乎沒有書畫市場那么熱鬧,但是我覺得篆刻市場應該說也是發展很好的。就上海這一塊兒來說,早些年大家對國畫關注,這幾年對書法關注,近一兩年對篆刻作品也開始關注了,這一現狀可以從一些拍賣場所看到。印章發展雖然緩慢一些,但是我覺得它的后勁應該是越來越大的。印章不像書畫作品那樣可以掛在墻上看,但是它可以放在手中把玩,是另外一種存在形式。
許雄志:就市場流通而言,這些年篆刻收藏有些升溫,從大都市到縣城,都會有集中的古玩市場和專營古玩的店面銷售印章。就河南而言,至少有兩個縣每周都有固定的日期,成為古玩藝術品為主的交易集會。
蔡樹農:與繁榮的篆刻創作相比,篆刻市場的走向不容樂觀,但在局部地區局部領域,篆刻的市場地位處于緩慢攀升階段,盡管職業篆刻家的市場生存率幾乎為零,對篆刻的認可畢竟成為現實——具體體現在專業圈外的普通觀眾大致能知道篆刻這個詞,較之于篆刻文字的難辨,篆刻一詞的被通曉誠屬難得。
二、篆刻市場如何培育與發展
韓天衡:為了讓篆刻藝術真正走向市場,我覺得首先要做好推介和普及工作,讓人們知道什么是篆刻藝術,明白它的妙處,什么樣的篆刻是好的。
朱培爾:現在的篆刻市場還需要培養,其實篆刻市場從明清到現在一直是不大的,和書畫市場也是不相匹配的。要說篆刻作為禮品,未必會有多大的量,所以說這個市場還需要培養。不過大家有提到奧運會“中國印”的,這倒是一個機會,以一個怎么樣的模式來開展活動,在社會上形成一種相應的影響,這都是值得我們考慮的問題。
三、篆刻作品價格與藝術價值
王鏞:目前,篆刻作品的價格和它實際的藝術價值差距還是比較大的。這個東西雖然小,但是它不能跟紙上一揮而就、按尺去估價的書畫去比較,印章有使用的價值。刻印的人都知道,在花心思上,刻一方印章和寫一張字、畫一張畫來比較,我覺得要把印章搞得比較滿意是很費勁的。現在的篆刻價格跟它的藝術價值來比較,還是低不少的。另外,篆刻的價格也不能像書畫作品按面積、平方尺去計算。字畫是個平面的東西,而篆刻是立體的,它的原拓可以不斷地復制,它有它的長處和優勢。
黃惇:篆刻市場相對來說是比較小的,主要是愛好者收藏和書畫家使用,日常的實用性衰退了。篆刻家的作品也比不上書畫家的作品受到社會的尊重。
崔志強:在清代,印章不便宜,并且印章的價格和書畫的價位是匹配的,可現在,即使某方印章值兩萬元,若跟某個副主席的書畫作品比較還有天壤之別,他們的一平尺字畫就可以是好多方印章的價錢。他們畫一張四平方尺的畫只要7分鐘,而篆刻家要用3個小時才刻好一方印章,這是我親眼看到的,石開就要刻3個小時。
徐正濂:書法、繪畫、篆刻,篆刻的難度最大,因為有最多的束縛。要在方寸之地表現歷史的傳統淵源,要體現作者獨特的個性風采,要受文字的嚴格制約……就說創作手段——刻,也和人平時一般的手的運動不太相干,要達到自由“揮灑”的程度,不知道篆刻者要修煉多少年。然而三者之中,篆刻又一直處在微末的地位。書法家、畫家、篆刻家,能走入市場,以作品謀生者比例數篆刻家最低。以作品的價格論,篆刻也是最低的,能達到上萬元一方的篆刻家,國中屈指可數。而上萬元一平方尺的畫家、上萬元一件作品的書法家,或者國中可車載斗量了吧!
張公者:篆刻集中了書法文字、繪畫構成、雕刻技藝三個門類,實際上它是一門綜合藝術。書法水平不高的人是很難刻出高水準的印章的,篆刻字為先。而且要有繪畫的構成能力,那么小的一塊地方,無論文字多少都要安排得體,創作的束縛比書法、繪畫要多,創作的難度也大,要有思想、有創意,小天地大氣象,還要雕刻出來,雕刻本身就是一門獨立的技藝,沒有一定的實踐積累,很難做到得心應手,使刀如筆(使刀如筆前提是“使筆自如”)。綜合了三門藝術,具有這么高的技術與藝術含量,可價格呢,還不及書畫作品的一角。識者寡,知音少啊!
張樹:大多數人普遍認為,篆刻屬于實用藝術的范疇,認為它的第一要素是刻的技術,其次才是藝術因素。可是我覺得現代篆刻主要強調的是視覺審美,大多已變實用為藝術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篆刻作品的創作在藝術上重復現象十分嚴重,今人與古人重復,今人與今人重復,自己與自己重復的現象比比皆是,這一現象正困擾著篆刻藝術及其市場的進一步發展。這三個重復,也是導致篆刻幾乎變成一種技術的主要原因。從目前整個市場來看,篆刻作品的價格與價值不符合,篆刻價格高低的標準是看名氣而不是看作品,是名氣值錢而不是作品值錢,這也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朱天曙:許多人注意書畫而不大注意印章,我覺得原因有三:一是印章小,不太容易吸引人;二是篆刻地位還不夠獨立,常常依附于書法,如中國書協有個篆刻專業委員會;三是藏家和一些書畫家沒有印章審美的修養,也沒有用好印的意識。
蔡樹農:目前的狀況,篆刻的價值更多通過篆刻材料得以提高:買家樂于花大價錢購買印章,付給篆刻家的潤筆費卻斤斤計較,于是出現包括不少有頭有臉的篆刻家在內的印人賣石(印章)不賣篆的滑稽景象。最滑稽的是有些買主還不放心篆刻家的誠信,居然讓篆刻家陪同購買石料,殊不知現在精明的石商,一旦看見篆刻家陪客人來采購,往往開價更狠,連以后篆刻家自己購買石頭都要居高不下了。隨著石頭行情的一路爆漲,篆刻家的篆刻價位微不足道,除了有限幾個篆刻大家牛氣地“虛高”,大多數的知名篆刻家不僅沒有市場價位,甚至連市場都無法進入。按照市場準則,既然大多數的知名篆刻家領不到市場準入證,則篆刻市場一說也就無從談起。
假設篆刻市場一說能夠成立,篆刻最大的市場購買力源于書畫家,書畫家群體的需求決定篆刻價位高低、篆刻家影響大小。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除了自用自藏,篆刻家的好作品一般是為書畫家創作的,書畫家的欣賞口味,往往可以視作衡量篆刻藝術質量的標桿。篆刻的藉書畫而“生活”的實用性質,可能會伴隨篆刻藝術發展到終端,很難想象市場中的篆刻會在缺乏書畫支撐的空間獨自狂歡。
四、篆刻作品的收藏層面
曾翔:現在購買印章的,有這么幾個階層:第一個階層就是愛好者,還有一個中間層是什么呢?一部分開始覺悟的、平常只收藏字畫、捎帶著收藏點兒印章的人,第三個層次要大力宣傳,就是禮品的市場。這個市場要怎么建立呢?這要取決于篆刻家有沒有至高無上的精神,讓印章進入禮品界。現在韓天衡、石開等先生的作品,都已進入了禮品市場。我們說的這個禮品市場是“高級”的,一方就要花幾萬塊錢的,這取決于篆刻家對篆刻家之間的宣傳,一些媒體也應該對此有所宣傳。
五、篆刻作品的收藏理念
王鏞:我覺得現在收藏篆刻肯定是個機會,因為現在的價格還沒有那么高。篆刻有它自身的優勢,雖然形式比較小,材質也各有不同,但這些東西收藏起來,不容易風化、損壞,會覺得更踏實。
劉一聞:書法、繪畫作品會有買來賣去的現象,但是這種情況對印章來說就少,尤其是姓名印章、書齋印章等這一類屬于個人專用的印章。另外,印章的材質也是印章收藏的重要因素。對于印章的收藏,我認為應該把握好兩個方面:一是好手刻的印章,越是好的作品越是可以流傳的;另外一個就是好的印材。如果具備了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印章也就具備了作為藏品的條件。
張公者:我覺得一方值得收藏的印章應具備四點:料好、鈕好、文好、刻好。我們現在的篆刻創作是以石料為主,好的石頭本身就有收藏價值。對玉的收藏一直比較熱,玉也屬石啊,古印中更有很多是以玉為材質的。壽山、昌化、青田、巴林這些印石的資源總會被采空的,更不用說名貴的田黃、雞血了。
許雄志:上世紀90年代北京榮寶齋拍賣公司曾做過幾期古璽印的拍賣專場,大多以明清流派印為主,宋元印只是一小部分。近年來嘉德四季拍賣瓷雜專場中就有一部分從日本等海外回流的古璽印,從總體來說古璽印的數量及質量都不是很高。北京匡時拍賣公司秋拍中有印章專場,期待著能拍出好的成績。這些都說明,篆刻市場已經受到相關單位和個人的關注。我收藏古印已有20余年,我覺得印章的收藏是與財力、機遇和膽識分不開的。
六、當代書畫家用印不講究
張公者:當代的很多書畫家用印非常不講究,尤其是畫家用印。看看20世紀的大書畫家,黃賓虹、齊白石、傅抱石自刻自用;潘天壽有幾方是自己刻的,大部分是請余任天刻;張大千用方介堪和陳巨來刻的……20世紀的繪畫大師,懂印,修養全面。畫得好,字好,詩(文)好,印好,這才搭配。詩(文)、書、畫、印有一項不夠,那作品就不是完整的,或者說不是完美的,經典的繪畫作品每一個角落都是耐品耐讀耐人尋味的。還有一點,他們不但用印的藝術水平高,且所選印章與其畫風協調一致。閑章的詞句也高雅,打印的位置、朱白的搭配、印泥的顏色等等都考究。這才叫大師呢!當代畫家無法和20世紀大師們相提并論了。
黃惇:當年朱屺瞻請齊白石老人治印數十方,送上潤刀費甚厚,齊老很感動,因有門人即知己的佳話。齊白石老人是非常了不起的藝術大師,但他也是很商品化的人,一位職業化了的藝術家,因為他以賣書、賣畫、賣印為生,而不像朱屺瞻有許多醬油店作營生。
石開:當代名書畫家很多,他們作品里也表現出了太平盛世的景象,但是用我們專業刻印章的眼光來看他們作品中的用印是非常差的。這跟書畫家對篆刻的不太重視有關系,許多書畫家修養沒有前代的藝術家那么全面,他們隨便請一些不入流的作者或者自己的學生來刻印,大大影響了印章質量。中國當代有很多篆刻高手,這些人的篆刻水平比民國時期是要高出一大截的,雖然跟清末幾位篆刻大師相比還有所不及,但是在當代的篆刻藝術市場中,他們是毫不遜色的。可當代的美術家們好像并不太關心印章的動態,用的印章實在讓人慘不忍睹。篆刻家當然不會無緣無故地去找他們給他們刻印章,這也許是兩方面沒有互相溝通的原因。我希望篆刻家要拉下架子為書畫家服務,書畫家也應該用求賢的態度去尋找高水平的篆刻家。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