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空書法評論
一、魏晉時期,玄學大盛,表現為對人性的思考,諸侯爭鋒,國土分裂,地域差異,因而各種書體異彩紛呈,書法中的五體,至此已全面具備。書家更多追求人格魅力與靈魂表現,自此以完全具有橫豎撇捺等不同筆畫形式特征,多樣書體并存,且有裝飾性,書法美學也繁榮一時。如韋恒《四體書勢》,王羲之《自論書》、《筆勢論十二章并序》、羊欣《古來書》等。
二、由于隸變等原因,具有篆書意味的古隸不斷變為草化、章草,開始并逐漸成熟。章草受隸書影響注重橫勢有破磔,筆畫間有連筆,字與字之間的連接不多,但筆勢相連,筆意連貫,書寫的速度明顯快于正體,漢字書寫的草化,使書法成為實用和社會的實錄,漸漸成為非功利的、體現心靈流露的藝術。
三、唐人創書法高盛期,無論是自由的精神還是法度。初唐以歐陽詢、虞世南、諸逐良、薛稷等四杰為首的書法名家及其作品為代表;盛唐以顏真卿、懷素、張旭為首;晚唐以柳公權、杜牧為領袖,風格各異,自成一派,楷書的固化在創建和達到頂峰的同時也陷入程序化的泥潭,自此書法進入一個遏制與創新交織的局面。可謂成業唐也,敗也唐也。
四、五代時期以帖學為主的墨跡占據書法的主流,行書、章書在亂世中再次復興,實為兩宋尚意書法的鋪墊者,代表人物有楊凝式與貫休等,其《韭花貼》、《神仙起居法》通靈書風,開啟兩宋尚意書法之先河。北宋在歐陽修、蔡襄的引領下書法現出新的轉機,蘇軾、米芾、黃庭堅等人承晉風、抑唐式,個性張揚,一掃頹氣,令書壇為之一振。
五、宋代的四家,身體力行,其書論對后世影響深遠,蘇軾輕蔑法度,提倡入神、鼓吹創新,張揚人性、崇尚自然、直抒情懷;黃庭堅釋解韻味,將書法與人品相連;米芾以自我自足放筆灑脫,集字刷筆,重構晉人精神,對后世頗有影響;蔡襄仿二王而尊晉風、為宋書興盛做出貢獻,北宋刻貼盛行,留下淳化閣帖等千古名作。
六、元代書法呈現兩極走勢,以趙孟頫,虞集、鮮于樞、鄧文原為代表崇尚復古,追隨時代傳統,復興宋以來拋棄的規勢,趙孟頫提出“用筆千古不易”,并身體力行,趙各體皆擅,小楷以二王為尊,大指深的唐人正經,行書頗有魏晉風骨,代表作洛神賦、老子道德經等,然規正之中略遜風騷,后人頗多微詞,另以楊維楨和少數民族書家康巎巎為首,用筆大膽,章法奇崛,皆自瀟灑,字形生硬雅拙,有粗頭亂服之風,頗有今日現代書風架勢。
七、西方文藝復興之際,正值明王朝國力強盛,疆土擴展,然卻未能抓住機遇,在藝術上呈現左顧右盼,書界更是創新與抱舊交流,尊古和食新并存之怪像,明前期在復古思潮影響下,流行一種雍榮華貴的格式化書風,也許是想夢回大唐盛世書境,圖謀再開唐書之先,走規整法度途徑,對后世影響極大的臺閣體就是其代表,沈度沈粲陳先章等復古派的作品無不如此。
八、然明代書法又以創新聞名,書者強調主體意識,在于西方同步的啟蒙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沖破理學約束和戒律制約、凸顯書者個性,出現了祝允明、文徵明、徐渭、陳淳、倪元璐、黃道圖、王鐸等個性鮮活、書風各異的書家,被后世譽為中國書法史上最浪漫的時期,他們的行書無論用筆、章法,結字行氣,皆才情橫溢、灑脫。王鐸一日臨古,一日創作,堪為五百年來第一家,書就《贈張抱一行書詩卷》。
九、清朝、康熙欣賞董書,乾隆推崇趙書,形成以董趙兩家為代表的貼學流派。然,隨著漢魏碑學興起,至清末碑學已具傳統主流地位。帖學指宋元以后形成以崇尚二王的唐宋大家的創作風尚為主的審美價值取向,法帖以淳化閣帖為藍本;碑學主要指南北朝碑刻,以方筆、拙樸、雅趣價值取向為特征。
十、清代帖學派有傅山、劉墉、王文治等,碑派有包世臣、伊秉綬、何紹基、趙之謙、揚州八怪。傅山是悲劇性人物,卻為清帶來壓抑中的一絲浪漫書風。其四勿書論實為書學新解,碑學帖學其人格的分裂和苦惱。傅山乃王朝的不合作者,其草書頗具王鐸風范,代表作丹《風閣記》,小楷則以魏晉的法度為準繩。
十一、民國書界受碑學影響,在戲弄經典的風氣之下,大多從碑中尋書法資源,于右任溶碑行草于一體,獨領風騷;吳昌碩及其學生潘天壽、沙孟海、陸維釗為中國書法資源探索做出努力,目前中國書壇對民國書法資源的肯定不夠,特別是這一時期對魏晉樓蘭殘紙、敦煌寫經的挖掘整理不夠。
十二、俱往矣,中國書法長河潮起潮涌,其實質是對中國書法資源的再認識,中國書法三大來源,貼、碑、魏晉殘紙、然尊二王之后,很多魏晉的書法、筆法失傳,如何從魏晉殘紙中挖掘、整理實踐、恢復原生態的書法乃當務之急,余以為現代書法的很多筆法、章法實為魏晉原生態的東西,應從此意義重構現代書法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