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杜旭 文/圖
■速讀
“在我這幾乎沒有修不好的鐘表”
修表鋪現在的老板叫王傳東,顧客們都親切的用蘭州話稱他為王師傅。今年50歲的王師傅,盡管笑起來眼角有很多皺紋,但是他卻是個時尚的修表匠,他用的是高端系統的手機,聽的是潮流前沿的音樂,他很自信地說:“在我這幾乎沒有修不好的鐘表。”
一個看似簡陋的小鋪里仿佛與如此自信、時尚的修表匠有些不太搭調,但是這位修表匠的自信和時尚卻離不開修表鋪30年的堅持,而修表鋪卻離不開王師傅的父親曾經勤勤懇懇奮斗的工作崗位。
王師傅就像一名在修表鋪干了多年的導游一樣,給記者講述了修表鋪的歷史。王師傅一家是東北人,50年代舉家遷往蘭州,王師傅的父親來到蘭州以后,憑著自己的拿手絕活——修鐘表進入了當時名氣響當當的蘭州鐘表廠,母親則在蘭州市某居委會干著一份臨時工。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家鼓勵自主創業,王師傅的母親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要在蘭州開一間小鋪子,母親認認真真跟著父親學了一手修鐘表的好手藝,1982年在自己家對面,也就是現在的草場街小學東側開了這間修表鋪。
王師傅說:“這鋪子是我母親 一手開起來的,當時沒有鋪面,我們租的草場街小學的地方親自蓋了這個鋪子,也申請辦理了營業執照。”當年,是母親支撐起了這間修表鋪,母親才是這間修表鋪真正的老板。
鐘表廠下崗后跟著媽媽修表
王師傅1980年跟著父親進入蘭州鐘表廠學習修鐘表,他回憶說:“剛進廠的時候,我們練手的機會很多,每天要學習制作零件,還要把當時各種各樣的鐘表一遍遍地拆了裝,裝了拆,不過因為我從小看父母親修表,我學得自然比別人快。”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是當時家庭條件好的年輕人結婚必備的三轉一響,而手表是身份的象征,尤其以上海牌手表為代表。據了解,當時誰要是戴著一塊上海表,走路都要挽起袖子走。盡管那時,機械表非常貴,但幾乎是家家必備的工具,所以王師傅在初學時有很多實踐的機會。
王師傅在蘭州鐘表廠工作的時候,從學徒開始就經常獲得單位領導的好評,用他的話來說:“那時候自己就像生活在陽光下的向日葵,始終被光環圍繞。”后來企業改革,蘭州鐘表廠改為亨得利鐘表公司,沒過幾年亨得利鐘表公司也解散了。王師傅說:“1994年失去工作,我覺得壓力很大,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我就來修表鋪跟我母親一起開始修表。”這一修
就修了十幾年。
2011年,王師傅80多歲的母親因為身體原因回家休養,不再到她辛辛苦苦創建的修表鋪來,很多老顧客戲稱:“這修表行里的母子組合單飛了。”當記者問到王師傅的母親想不想回鋪子的時候,老人的眼睛充滿渴望的跟我說:“要不是現在腿不行,我還想天天去鋪子。”
“不會讓你的表在這里過夜”
王師傅的母親開修表鋪時,人均月工資在二三十元,但這個小鋪子每月能掙到200多元。現在這個小鋪子每個月也能掙到一萬多元。幾塊錢的小買賣為何生意如此紅火?
記者在修表鋪里短短一個小時的采訪,被前來修表的顧客打斷了30多次。“王師,我的這個表最近走的不太好,你給我看一下。”王師傅在詢問了一下顧客帶來的手表的情況后,只見他熟練地戴上放大鏡,用開表器不費吹灰之力打開了手表的后蓋,通過看外觀、詢問、檢查后,王師傅“對癥下藥”,“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塊手表的“病因”。王師傅修表動作麻利,讓人無法看出他有50歲的年齡。王師傅真誠的告誡記者:“一般修表如果沒有什么大問題,你都不要讓你的表在修表匠那過夜,有一些技術不專業的修表匠,還會把你表上的零件悄悄換掉。我這除非老顧客要求放在這修或者出的問題很麻煩,否則都是立等可取的。”王師傅的放大鏡不是依靠別的部件掛在眼睛上,而是靠上下眼皮夾住,當王師傅取下放大鏡時,記者才注意到王師傅的上下眼皮要比常人的松弛一些。
在前來修表的顧客當中,也有一部分是換電池的,王師傅會根據表的品牌、價格、種類給顧客介紹不同的電池,即使在兩種電池都可選擇的情況下,王師傅也會將兩種電池的區別告訴顧客,讓顧客自己決定。“你看,你這個表這兩個電池都行,一個十塊,一個十五,十塊的保證一年,十五的保證兩年,裝哪個?”“還裝十五的吧。”這個顧客是王師傅的老顧客,兩年前在王師傅這換的電池,現在又來換,這個老顧客說:“我只要修表都會到王師傅這兒來,王師傅做生意不做虛的,他說這塊電池能用兩年就能用兩年,用不了兩年,你拿過來就給你免費重新裝。”記者觀察到凡是前來換電池的顧客,換好之后,王師傅都會在表蓋的內側填寫兩串數字,就像食品的保質期一樣,什么時候換的電池,保質期到什么時候。
誠信經營的王師傅還是個體貼人和倔強人,每次給顧客修完表之后,他都會將時間重新調好再交到顧客手中,如果在修好后,發現表盤有什么地方松了或者裝飾掉了,只要毛病不大,王師傅還會免費幫顧客解決這些。說他倔強是因為他在修表上不輕易低頭,零件不好配,先從自己原來收集下的老零件里找,找不到就跑去舊貨市場淘,實在淘不到的時候,他就用手邊有的材料想方設法的做出來。這樣一個誠信又體貼的修表匠,難怪生意這么好。
修表鋪是一個小型的鐘表收藏館
在王師傅的鋪子里,擠滿了大大小小的鐘表和各個年代的鐘表,除了兩副簡單的桌椅,剩余的空間幾乎都讓鐘表擠滿了,甚至連進門后的過道,顧客都得側身才能站下。仔細聆聽整間鋪面都回蕩著滴答滴答的聲音,到了整點有些鐘表還會發出古老沉悶的當當聲。
這里面最吸引人眼球的恐怕就屬掛在墻上的一個老鐘吧,據王師傅介紹,這個鐘是他的父親在大連一家寄賣所花了四十塊大洋買的,這個鐘出自德國一家非常好的洋行,至今這家洋行在香港還能找得到。當時父親買的時候這個鐘壞了,父親買回來想方設法修好以后就掛在了自家墻上,直到現在依舊能夠正常運轉。這個鐘在王師傅家已有60多年的歷史了,但誰也不知道這個鐘真正的生日是什么時候,據王師傅推測,至少是民國時期的。
這個小小的修表鋪臥虎藏龍,里面還有很多在電視劇里才能看到的四五十年代的鐘,王師傅說:“這都是一些朋友或顧客不要了的或者是壞了的鐘,他們不要了就拿過來給我,我也不是多喜歡,但就是想把它修好,擺在那,有人喜歡,就賣給他,沒人喜歡就在我這兒擺著。”不知道把壞了的表修好是不是已經變成了王師傅的愛好,他在修表這一行里就有著那么一股子不服輸的勁頭。
鐘表不僅僅讓王師傅在鑒定鐘表和修復鐘表上有一手絕活,也讓王師傅因為鐘表結識了不少朋友。王師傅介紹說:“我有一個關系相當好的朋友,就是因為找到我這兒修表結識的。”王師傅的這位朋友是一個收藏家,凡是稀罕的物件他都收藏,他曾經收到過好幾個非常少見的老鐘表,但沒人會修,經過長達兩年的多方打聽和拜訪才找到王師傅。王師傅一見到他的朋友帶來的鐘表就入了迷,跟朋友聊天,一起探討,最終以修好為目的,最難修的一個老鐘表,王師傅和他的朋友通過找資料,查文獻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才修好。漸漸,時光荏苒,兩個人因為老鐘表結緣,時常在一起聚會,朋友也會每次收到好的老鐘表時,叫上王師傅一來幫忙做個鑒定,二來一起欣賞一番。
沒有學徒,正在消失的修表行業
在采訪過程中,王師傅多次自信的提道:“蘭州市大多數修表的都是在商場里擺個小攤,正規軍很少,恐怕在蘭州市修表有執照的就我獨一家。”
王師傅有個兒子,生在這樣的修表世家,很多人都理所應當地認為王師傅的兒子會傳承他的手藝,可是不然,王師傅告訴記者:“修表是服務行業,掙不了多少錢,現在年輕人們都是掙高工資,再說,修表太累,我兒子不愿意學,我也不希望他跟我干一樣的活兒。”
隨著歲月流逝,修表這個行業在城市里已經慢慢消失。這樣好的手藝失傳,連記者都覺得可惜,記者提議何不招一名學徒,這樣既有人繼承王師傅的手藝,說不定還能幫助這個人解決就業。但是據王師傅介紹,這事沒那么容易。王師傅坦然表示曾經也想過招一名學徒,但是這個學徒還得有天份才行,在天份的基礎上,性格還必須是個認真沉穩的人,修表是個細致活,性子急的人做不來,而且想把王師傅的手藝學到手沒有三年學不出來,王師傅說:“現在有幾個年輕人能夠踏踏實實靜下心來學三年?”再加上,現如今的學徒,一般都是要發工資,管吃管住的,王師傅兄弟姊妹8人,但老人是由王師傅一人照顧的,實在是沒有能力去招一個學徒。
聽聽廣播修修表,只求歲月靜好
采訪到中午的時候,王師傅打開收音機,邀請我一起收聽廣播,午后放輕松節日中間會插播一段與聽眾的互動環節,是很多知識的結合,主持人提出問題由聽眾來解答,不僅如此,有聽眾還專門為午后放輕松建立了一個QQ群,在節目播出時間供各位聽眾朋友一起溝通和交流。王師傅說:“活到老,學到老,聽聽這個節目能長點知識也能多認識一些朋友。”
對王師傅和這間修表鋪的采訪在午后暖暖的陽光伴隨著鐘表的滴答聲中結束。一間不足8平米的鋪面里,承載的不僅僅是修表鋪的歷史,也記載著王師傅一家三代人的年輪。在大城市中鹽場路這條熙熙攘攘的街上,一個三十多年的修表鋪里,有一個生活在都市中看似平凡的小人物,王師傅說:“我的理想就是家人身體健康,我能在修表這個行業中多干幾年,開開心心過好咱老百姓的日子就好。”
王師傅笑容下隱藏的皺紋和鬢角斑駁的白發配著這古色古香的小鋪,在城市的喧囂中用滴答聲表達了自己的這份安逸從容。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