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7月15日訊 “太陽總算出來了。”昨日中午,在九州陽光家園小區門口,望著陰沉沉的天氣逐漸泛晴,來自皋蘭忠和鎮的瓜農劉德成終于長舒了一口氣。連日來的持續陰雨天氣,使滿滿一車西瓜幾乎面臨滯銷的狀態,但只要有一個顧客,年近6旬的劉德成一直堅守在瓜車旁,用自產自銷的方式,為一年的種瓜生涯劃上圓滿的句號。
“再過段日子就立秋了,地里還長著一半多的西瓜呢,老天爺可不敢再下雨了。”說話間,劉德成再一次將目光深情地投向天空,像是在祈求。
“要買瓜嗎?我給你挑個熟的……”看到記者走到瓜車前,劉德成喜出望外,他麻利地在瓜車上找來找去,目光在一個又大又圓的西瓜間挪移。
眼前的這位瓜農兩鬢已經斑白,圓臉、皮膚黝黑,腳上的一雙傳統手工納制布鞋透露著幾分質樸。
“我一個賣瓜的,有啥地采訪的。”得知記者的來歷后,劉德成使勁搖了搖頭,但談及賣瓜路上的艱辛,還有自己的種瓜生活,這位與西瓜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農民如數家珍。
“從小娃娃時就跟著大人種瓜,這一種就是幾十年,西瓜一直是家里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劉德成說,在他所在的忠和鎮,祖祖輩輩都以種瓜為生,在這傳統農業的支撐下,農村經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他家“種了10畝西瓜,還兼顧一些蔬菜種植”,而為了讓這一經濟作物賣的更好的價格,很多皋蘭瓜農都以“自產自銷”的方式將西瓜推向蘭州及周邊市場。
一畝地西瓜產量在2000斤左右,依次推算,劉德成家今年要有近2萬斤的西瓜急需面對市場。面對地頭西瓜銷售,劉德成眉頭緊鎖:“陰雨天氣使得西瓜賣不上價錢,一周前九州西瓜的市價是兩元一斤,但現在已經降到了一元,市場還是不太好”。
“從剛開始的3元,2元,到如今的一塊甚至八毛,這些天西瓜賣的便宜的很,買的人卻不多。”由于是中午,買瓜的人不是很多,劉德成坐在小板凳上,看著手機語氣淡淡地說,“實在不行就往周邊市得整體批發,但這樣就要少賣些錢了”。
為了讓市場上盡快了解到自己西瓜銷售的降價信息,劉德成特意在一個紙板子上寫下“本地瓜,一元”的標語,并擺在瓜車顯眼位置。但可能由于好多附近小區居民進城上班,效果并不是很好,面對零零散散的客人,劉德成顯得焦灼而無奈。
“只能將希望寄托于晚上下班的時候了。”劉德成說,長期的蹲點賣瓜,讓他對西瓜銷售的規律逐漸摸清,將自家地里生產的西瓜趕立秋前推向市場,是他目前最大的愿望。
劉德成坦言,瓜農出來賣西瓜是件很辛苦的事,不說風里來雨里去的,只是每天從早上八點賣到晚上的十點鐘多,就很消耗時間精力。很多時候西瓜賣的好,他晚上就不回家,在駕駛室里湊合著住一晚,第二天接著賣,自然也顧不上家里的其他活。賣瓜的日子很枯燥,在無聊等待的間隙中,他也有一些休閑娛樂生活,就是和小區里退休的老人們打橋牌,“有時還玩點‘帶血的’,輸贏五毛錢,圖個樂呵”。
蘭州素有“瓜果之城”的美譽,瓜果品質好、糖分足,是因為蘭州日照時間長、降水少,瓜果的糖分積累多而消耗少,但今年綿綿的雨水,多少影響到了西瓜的品質。談到今年西瓜比不上往年好時,老瓜農劉德成一改之前談性不高的模樣,很詳細的說起西瓜的種植條件:“西瓜這個東西,剛種上出苗苗子的時候,好好下上兩場雨,苗子就長的好,再就讓它一直曬去,出來的瓜就好的很,甜得很。今年再……”劉老伯沒有細說,神色之間頗為遺憾,他補充說“今年瓜該曬的時候沒曬好,特別是近些日子雨水有點多,多少影響了西瓜的品質”。
劉德成賣瓜的經歷是蘭州瓜農進城賣瓜的一個縮影,面對已經到來的西瓜生產銷售“高峰”,很多自產自銷的瓜農,都以開瓜車露宿街頭的形式,將一年的勞動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期間的艱辛不言而喻,希望西瓜銷售快一些,賣個好價錢是他們心中最為樸素的愿望。
“看來今晚就回不了家了,要是這幾天是晴天,這一車早賣完了。”當日下午6點多,蘭州下班高峰期已經來臨,在打牌消磨了一段時間后,劉德成又重新抖擻起精神,為三三兩兩前來買瓜的人們提供著服務,作為一名“自產自銷”的農民兼職商人,他渴望著以后的日子大多是晴天,待賣完這一車瓜后,以最快的速度趕回皋蘭的地頭,摘上一車已經成熟的西瓜再到這里來賣……
而還要在街頭這樣風里來雨里去的堅守多長時間,劉德成的心里也沒有譜……
(更多詳情請點擊大西北網河北頻道http://www.guyuantaihehotel.com/n/hebei/)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