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有讀者打來新聞熱線說,今年供暖以來,渭源路十字西側化物所家屬院的暖氣管道頻頻出現故障,直接導致4次停暖,讓居住在這里的近120戶居民苦不堪言。而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不少修建于80年代的老樓院,其暖氣管道都已變得“老邁不堪”,已到了需要“更新換代”的時候。
今冬供暖一個月停暖4次
“這里的幾棟居民樓都是修建于上世紀80年代,居民中有很多都
是退休的老人。”今年75歲的章群,是中科院化物所的退休職工,已在化物所家屬院居住了20多年。
章群老人說,在該家屬院的5號樓和6號樓之間的暖氣管道,由于老化等問題而多年失修。到了供暖季節,時不時就會出現“跑、冒、滴、漏”,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了這兩棟樓的暖氣溫度大幅下降。
12月2日18時,這條“老邁”的暖氣管道又出現了故障,化物所有關部門立即派工作人員前來維修。到次日中午,終于修好了暖氣管道,這次故障導致的停暖時間接近20個小時。
“我們這里的暖氣一直不熱,幾乎家家都用電暖氣。”章群老人說,自今年供暖以來,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這兩棟居民樓的暖氣管道已維修了4次,導致停暖的總時間近100小時。即使管道沒有出故障,他家的室溫也基本在14攝氏度左右,在家呆著都要穿棉衣。
暖氣管道老化已到改換期
“老樓院的暖氣管道大多使用的是鍍鋅管,其使用壽命也就是20多年。而蘭州首批采用集中供暖的家屬院,大多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因此,從暖氣管道老化的角度來看,有不少老樓院中的暖氣管道已經到了改換期。”渭源路附近某供熱站工作人員劉先生說。
劉先生告訴記者,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蘭州的供暖方式大多是各個單位燒大鍋爐,供給本單位家屬樓的暖氣。隨著各單位的大鍋爐相繼拆除,改由供熱企業一致供暖,蘭州才逐漸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集中供暖。
“像這些幾十年前建造的老家屬樓,其暖氣管道大多都埋在地下,如果挖出來一看,不少管道的老化和銹蝕已經很嚴重了。”劉先生說,暖氣管道一旦出現老化和銹蝕,就會出現滴水、漏水等故障,嚴重時甚至會出現管道爆裂。
“畢竟這是30年的老樓了,暖氣管道出現老化也是很正常的。可不管怎么樣,總得有人管啊。”而在記者的走訪中,有多位化物所家屬院居民也認為,對于這條“老邁”的暖氣管道來說,再繼續進行修補也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只有進行徹底的更新改造,才能徹底解決暖氣不熱的問題,讓居住在這兩棟樓上的近120戶居民不再“挨凍”。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