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將至,轉眼之間,又是一年。
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雖然冬至意味著萬物凋零,讓人有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之感,然而正如杜甫《小至》中所言:“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到了,冬天的盡頭不再遙遠。雖寒風襲襲,人的心里卻溫暖如春,因為能夠感受到陽氣從地層下磅礴而來的氣勢,瑟縮中壓不住生長的跫音,仿佛聽到地下萬物的涌動,溪流潺潺,草木新芽。春天的腳步已發出了鏗鏘聲響。所以,冬至的到來,也讓人有著一份欣喜。
書法強調積累,“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才能厚積薄發,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所以常在款字中讀到“呵凍研墨”的字樣。“呵凍”是哈氣使硯中凝結的墨汁融解。古人取暖用木炭,即便富裕人家,也無非是用火盆攏上些木炭取暖。文人研好墨寫字,往往寫著寫著,筆、墨就凝結成凍,這時常用的辦法就是以口對著硯臺或筆呵氣,用呼出的熱氣把凍墨化開。今人很難體會前人“呵凍”寫字的感受,古人書法之妙,妙在諸多細節。
任何藝術創作,需要一個醞釀變化的過程。試想某個冬至下午,閑坐中,偶然想起白居易的詩句: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雪天守著個紅泥小火爐,喝著家釀水酒,何足愜意!這是千百年來令人幸福感十足的生活。其中閑適愉悅之感的思懷、情趣,曾是多少文人士大夫的渴望與期待。千百年來為多少人傳唱,有憂傷,有快樂,有眷戀,有情懷,更是思念落筆的地方,還是白居易,所作《邯鄲冬至夜》中寫道:“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陸游的《辛酉冬至》又是另一種情感:
“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
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
有些東西,無需刻意記憶,無論置身何處,依舊魂牽夢繞。
冬至這天,白天最短,夜晚的思念卻最長。
清 鄧石如
鄧石如行書冊頁《自書詩稿三十六首》(局部)。乾隆五十七年(1792)冬至抄錄給同僚孫香泉的,時50歲,也是其詩歌創作旺盛期。行書本源還是“二王”,有《祭侄文稿》的味道。詩中豐富的意象、恰當的用典、開闊的胸襟和真摯的情意,更是令人感嘆。
鄧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因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等。長于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鄧派”篆刻創始人。
釋文:
先世非無負郭田,
脫離湯火證真仙。
秦皇枉好長年術,
只向咸陽卜世年。
重瞳隆準叛旗招,
何日干戈判寂寥。
雞犬不驚風太古,
長城不敵武陵橋。
綸竿煙艇度春秋,
底事漁郎不少留。
絕境肯教人更識,
繽紛花片漫溪流。
遄征荊域景蒼涼,
迢遞吟鞭指夕陽。
駐馬仙源瞻往跡,
問津人去幾滄桑。
元 趙孟頫
趙孟頫《雪賦》(局部)紙本,縱22.5cm,橫192.9cm,現藏山東省博物館。
元大德二年(1298)書,時45歲。款字中“日短至”指冬至,這是寫給好友的。用筆圓潤,筋骨內涵,華滋遒勁,結體寬綽秀美,點畫之間彼此呼應,十分緊密,外柔內堅。趙以精湛的技巧把書寫中的方圓、快慢、藏露、行留、平側處理得不偏不倚,實現了一種“中和之美”.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等。宋室后裔。博學多識,通音律,精鑒定,篆、分、真、行、草,無不冠絕。
釋文:(節豈我名,節豈)我貞。
憑云升降,從風飄零。
值物賦象,任地班形。
素因遇立,污隨染成。
縱心皓然,何慮何營?
近代 莊蘊寬
莊蘊寬隸書橫幅,縱55cm,橫100cm.這是題贈給外甥女陳衡哲的書齋號。書法沉潛北魏,參以漢隸,豪放縱橫、痛快瀟灑。作為文人戲墨,完全是寫心,是“心運”而成,有著活脫的氣息。
莊蘊寬(1866-1932),字思緘,號抱閎。1890年中副貢,光緒年間歷任潯陽書院主講,百色廳同知,梧州府知府、太平思順兵備道兼廣西龍州邊防督辦等職。辛亥革命后,曾出任江蘇都督,是故宮博物院早期領導人之一。
釋文:萬松樓。
清 乾 隆
故宮養心殿西暖閣題詩。養心殿西暖閣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單獨接見大臣,也是批閱殿試考卷的地方。暖閣北墻懸掛雍正題匾“勤政親賢”,下方屏文則是乾隆的詩篇。書于1753年,時43歲,書風豐圓肥潤。字形體式稍縱,點畫圓潤均勻,結體婉轉流暢,然缺少變化和韻味,字里行間洋溢出清逸典雅、雍容華貴之氣,體現出一代天子的氣度。
乾隆(1711-1799),名愛新覺羅·弘歷,廟號清高宗。自號十全老人。刻意搜求歷代書法名品,御覽、御批、欽定等多部傳世藏帖,特建“淳化軒”藏《淳化閣帖》。
釋文: 一心奚所托,為君止于仁。
二典傳家法,敬天及勤民。
三無凜然奉,大公何私親。
四序協時月,熙績在撫辰。
五事惟敬用,其要以備身。
六府賴修治,其施均養人。
七情時省察,懼為私欲淪。
八珍有弗甘,念彼饑餓倫。
九歌揚政要,鄭衛慢亟陳。
十聯書屏扆,式聽師保諄。
數詩擬鮑明遠體。
乾隆癸酉冬至御筆。
近代 張伯英
張伯英《竇海渟哀辭》詩稿。書于1934年,時64歲,人書俱老。書風脫胎于魏碑,筆筆中實,字字氣滿,筆力清厚凝重,結字精整散逸兼方勁古拙。
張伯英(1871-1949),字勺圃,晚號東涯老人等。清光緒時舉人。出身于徐州望族,少負異才。書法造詣極深,尤以行楷成就最大,自成一家。
釋文:蘭銷其膏兮,玉化為煙;死者何所知兮,生者凄以悲煎;婦稚慘兮,哀啼老淚墮兮,潺潺念山林之騫海渟兮,海渟其無憾兮,重泉。
宋 文天祥
文天祥《<木雞集>序》卷(局部) 紙本,縱24.5cm,橫96.5cm,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此卷書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冬至,時38歲。文章是應同鄉張強之請而作。通篇筆勢迅疾,清秀瘦勁。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孫,字宋瑞,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宋末三杰”.著有《正氣歌》等。
釋文:三百五篇,優柔而篤厚,選出焉,故極其平易,而極不易學。予嘗讀詩, 以選求之。如曰:駕言陟崔嵬。我馬何虺隤。我姑酌金罍。維以不永懷。如曰:自子之東方,我首如飛蓬。豈無膏與沭。為誰作春容。詩非選也。而詩未嘗不選。以此見選實出于詩,特從魏而下,多作五言耳。故(嘗謂學選而以選為法)。
當代 吳子復
吳子復集《張遷碑》對聯。一生的藝術成就主要在于書法和篆刻。書法方面以隸書成就最為突出,得力最多的是漢碑。主張學習漢碑需有層次,由簡到繁,其中最主要的有六種,依次排列為《禮器碑》、《張遷碑》、《西狹頌》、《石門頌》、《郙閣頌》、《校官碑》。吳子復侵淫既深,得道亦深,大抵以平和秀雅為貌、以沖淡古風為神,波瀾不驚。
吳子復(1899-1979),原名鑒,字子復,近現代杰出的書法篆刻家、美術理論家,早期著名的油畫家。
釋文:
淵魚喋月有詩思,
野禽隨風無俗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