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抗美(中國書協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轉眼間,李強離開東北老家來到北京過去了24個春秋。24年里,他靠著一支筆、一把刀為人們的精神世界創造著美。書畫篆刻家是人類生活美的設計師。書畫用表現力分割著黑白;篆刻用想象力演繹著方寸。而被分割、被演繹后的結果緊緊地聯系著一個來自西方關于美的定義。美就是“感官知覺或想象力所表現出來的特征。”(英B.鮑桑葵《美學史》第5頁)其實,什么是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古今中外很難統一。傳統的說法無外乎節奏、對稱與和諧,近現代觀念卻注重意蘊、表現力和生命力。我倒以為,節奏、對稱、和諧與意蘊、表現力及生命力等只是某個階段理論強調的不同的側重點,作為美,這些都不可忽視。

李強在京的24年,正處在三十多年改革開放之中,社會變革極為深刻,人們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巨變使整個社會浮燥起來,因此人們在藝術上的感官知覺必然青睞浪漫主義美感。浪漫似乎是浮燥中的休閑,然而浮燥留給浪漫的空間要比按部就班、中規中矩大得多。李強清醒的抓住這個機遇,求新、求變,追求自由,追求熱烈,使自己浪漫主義情懷化為書法、繪畫和篆刻作品。我看過一些評論李強的文章,大都認為他的線條斑駁老辣,作品寬闊大氣,具有山林之逸氣、樸拙之豪氣,這當然是對的,然而這些無不表現他的浪漫情懷的豐富性。李強對篆書和篆刻都比較敏感,造型靈動、組合自然、對比豐富,既有高古之意,又有時代之特征。篆書在隸變過程中,把粗細均衡的一根長線切為短線,然后用被切的線去組合隸書。但研究李強的篆書風格之后可以發現,他卻把被切短的線重新用于篆書的組合,從而在他筆下出現了新的篆書造型,這真夠浪漫的。

我在結束這篇短文的時候,還要再次引用鮑桑葵的一句話,他說:“最初能使未經訓練的感官感到愉快的東西,通常都不是真正美的東西……”(英B.鮑桑葵《美學史》第6頁)我想他還想說,最終能使經過訓練的感官感到愉快的東西才是真正美的東西。這似乎有點孫過庭“最初平正”與“復歸平正”的味道。李強24年的北京之路,一方面努力地在訓練自己的感官,提高自己的眼力,解放自己的思想,增強自己的識別能力;另一方面努力地去實現“復歸平正”,堅持傳統,敢于創新,以向社會貢獻更多更美的藝術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