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在山西侯馬市東部戰國初期的晉國遺址,出土了一大批玉片文物,上面的文字為當時訂盟誓約中所記載的言詞,因此稱作“盟書”或“載書”.這些玉片總數多達五千多片,上面手書的文字絕大多數為朱書,亦有墨書。這是目前發現較早用毛筆書寫文字的實物資料之一,時間約在公元前五世紀,距今已有兩千四百余年。當時諸侯各國文字已趨異形,與人們熟悉的兩周金文有著差別,由于書寫速度加快,多少可以感覺到由篆至隸演進的脈動。盟書中字的變體甚多,有一個字竟有一百多種寫法,說明那時字形結構還不固定。由于是多人書寫,字的好壞差別甚大。其中最好的字筆畫渾厚勁健,筆鋒清麗,結字疏密得當,章法錯落有致,頗得自然之趣。
由于侯馬盟書留下了資證書法隸變的早期軌跡,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