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石刻石墩,共十枚,高約二尺,直徑一尺多,分別刻有四言詩十首,共718字,但因年代久遠,風蝕侵變,現僅存272字,修復后有500余字。1937年抗戰爆發,石鼓南遷至蜀,戰爭結束后運回北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2013年1月1日《國家人文歷史》雜志推選《石鼓文》是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
初唐時期,在陜西天興(今陜西鳳翔)發現了一組十枚鼓形石墩,上刻有銘文,共有七百多字,內容是頌揚君王行獵的四言詩辭,人們將其稱為《石鼓文》,又叫《獵碣文》(注1),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刻石,被譽為“石刻之祖”,足見其身份的顯赫和尊貴。實際上在夏朝甚至更早,石、玉就成為文字與書法的載體了,但如《石鼓文》這種規模的還是唯一的。
對《石鼓文》的斷代,一段時間內爭論不休,有說是周,有說是秦,但近人從出土文物中比較石鼓文字與其它文字的共性,傾向于它是向李斯小篆過渡期的文字,屬于大篆、金文系統,也叫籀文(注2)。
《石鼓文》樸厚雄渾,用筆飽滿,線條峻峭挺拔,字里行間充斥著一派寬厚質樸和雍容大度的氣格。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黃庭堅、康有為、吳昌碩等歷代書法大家,無不給予高度評價并竭力推崇。不僅如此,自唐至明,文學史上的明星人物韋應物、韓愈、蘇軾、董其昌等都不斷為它高唱頌歌。如韓愈《石鼓歌》詩中有“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這樣膾炙人口的美好詩句。就《石鼓文》藝術成就來說,它在中國書法史上扮演了承前啟后的重要角色。歷史上李陽冰、鄧石如、吳昌碩等之所以成為劃時代的篆書大家,都與精研《石鼓文》有關,可見它對后世的書法之學的影響和作用。
石鼓文拓片(局部)
注1:碣(jie)為刻石中的一類形制,“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
注2:籀(zhou)文,也叫“籀書”、“大篆”.因見于《史籀篇》而得名。《石鼓文》即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