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我國偉大詩人,世稱“詩仙”。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享年62歲,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jì),人們沒有異議。李白在他的《與韓荊州書》一文中說:“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說:“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jì)人。”《辭海》也是這樣說的。隴西,秦漢時郡名,因在隴山以西,故名。成紀(jì),縣名,據(jù)《辭海》講:“今甘肅靜寧西南。”在人們的概念里,范圍較大,包括現(xiàn)在的秦安等地。
靜寧縣為了繼承、發(fā)揚(yáng)成紀(jì)文化,曾請設(shè)計大師任震英設(shè)計,建造了氣勢宏偉的“成紀(jì)文化城”,1999年建成,舉行慶典,我也去參加了。據(jù)考證,西漢時的成紀(jì),治所就在靜寧西南方李店鄉(xiāng)店子村和治平鄉(xiāng)劉河村結(jié)合部,現(xiàn)有遺址存焉。1984年,當(dāng)?shù)剞r(nóng)民在治平鄉(xiāng)后柳溝二級臺地挖土壓糞時,挖出4個玉琮、3個玉璧,交給了縣博物館。1995年11月8日,省文物鑒定委員會曾予以鑒定。1996年9月17日,北京的文物專家來到靜寧鑒定文物,玉器專家楊伯達(dá)先生對這幾件玉器,端詳良久,反復(fù)研究,最后對其中一件只說了兩個字:“國寶!”這令成紀(jì)的后人們大吃了一驚。其他6件皆定為一級。這是齊家文化時期的玉器,相當(dāng)珍貴,現(xiàn)收藏于靜寧“國寶館”,我也有幸看到。
至于李白的出生地,還存在爭議。已經(jīng)許多年了,郭沫若寫過一篇文章,其中講道: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就是現(xiàn)在吉爾吉斯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就出生在那里。近年,有人寫文章說,李白不是出生于碎葉,而是出生于蜀郡綿州昌隆縣,就是現(xiàn)在的四川江油。為了宣傳這位偉大的詩人,江油大做文章,而我們甘肅卻很少有所表示,這不能不說是憾事。
李白少年即顯露才華,博學(xué)廣覽,吟詩作賦,并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漫游祖國各地,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天寶初,曾任侍讀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quán)貴讒毀,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其詩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fēng)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杜甫講:“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毛澤東非常欣賞的“三李”之一,就是李白,另兩位是李賀、李商隱。
關(guān)于李白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比較全面系統(tǒng)地流傳下來,首先是李陽冰的功勞。李陽冰,唐代著名的文字學(xué)家、書法家,工篆書,后人把他的篆書和秦朝的李斯相比,并稱為冰、斯。從現(xiàn)在可考的資料看,李陽冰和李白感情甚篤。在李白暮年貧困漂泊之際,曾歸宿李陽冰處。李白死后,李陽冰擔(dān)負(fù)起搜集編訂李白詩文的工作,編成《草堂集》10卷。這是李白詩文集最早的本子。李陽冰寫的《草堂集序》,實際上就是《李白傳》,敘述了李白的家世出身,李白在唐代詩壇的地位,以及政治上懷才不遇的悲憤,是一篇研究李白最基本、最重要的文獻(xiàn)資料。
《草堂集序》說:“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稱太白之精,得之矣。”意思是說,李白臨出生時,其母夢見了太白金星,因此李白出生后就取名白,字太白。當(dāng)時人認(rèn)為李白磊落軒昂,是天上太白星的化身。李陽冰評其詩“千載獨步,惟公一人”,“橫被六合,可謂力敵造化歟!”他還講到,“天寶中,皇祖下詔,征就金馬,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diào)羹以飯之,謂曰:‘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蓄道義,何以及此!’置于金鑾殿,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誥,人無知者。”李陽冰講,“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當(dāng)時著述,十喪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李陽冰的這篇序,是唐肅宗時代寫的,“時寶應(yīng)元年十一月乙酉也”。也就是李白去世的那一年。李白詩名太大,掩蓋了他的書法。今常見者,只其一首《上陽臺》,很難見到他的第二篇手跡。蘭州碑林最初也只刻了《上陽臺》。有人講,此為李白在宮中當(dāng)侍讀翰林時所寫: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
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宋徽宗在《上陽臺》上親書“唐李太白上陽臺”,標(biāo)準(zhǔn)的瘦金體。

李白《上陽臺帖》
據(jù)說,《上陽臺》為大收藏家張伯駒所有,曾經(jīng)送給毛澤東,毛又轉(zhuǎn)送給故宮博物院。近讀啟功《李白上陽臺帖墨跡》一文,他講:“總之,帖字是唐代中期風(fēng)格,上有‘太白’款,字跡不是鉤摹,瘦金鑒定可信。在這四項條件之下,所以我們敢于斷定它是李白的真跡。”
令我非常驚喜的是,在蘭州竟看到了李白的又一幅手跡碑刻拓片。事情的經(jīng)過是這樣的。1999年11月6日,甘肅省委書記孫英、副書記陸浩、宣傳部長馬西林、蘭州市市長朱作勇等視察碑林,蘭州的新聞媒體都作了報道。11月16日,一位叫魏明德的蘭州市民,給蘭州碑林管理處打來電話,說他看了電視,才知道蘭州在搞碑林,他手頭有一些書法拓片,請碑林的同志看看,看是否有能用得上的。魏明德是一位退休干部,他父親叫魏祥符,曾在蘭州的一家古舊書店工作,每遇見好的書法拓片,就收藏下來,時間一長就累積了不少。魏明德送來了四本子拓片,其中有二爨、《西狹頌》等碑拓,但最為珍貴的是李白的一幅。碑林的同志一商量,就都買了下來。
拓片上的詩是這樣寫的:
送賀八歸越
鏡湖流水春始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yīng)寫黃庭換白鵝。
李白

《送賀八歸越帖》
這首詩是收在《全唐詩》里的,與拓片上略有不同的是,《全唐詩》里的詩題為《送賀賓客歸越》,首句為“鏡湖流水漾清波”。拓片詩后有三個跋,一為元至正二十二年王元鼎所題,一為明宣德二年王岑所題,一為董其昌所題。
王元鼎的題跋是:“唐李翰林送賀八詩,初藏苕川李振叔家,今歸宮保劉公。至正壬寅春,過皖城,公出示,余見其字勢雄偉,真有龍躍天門、虎臥鳳闕者也。前后有紹興小印,宋內(nèi)府物也。公所蓄書畫甚富,此帖當(dāng)為劉氏神品,永寶藏之。仲春六日,金陵王元鼎謹(jǐn)題。”
王岑的題跋是:“宣德二年花朝后永嘉王岑拜觀。”
董其昌的題跋是:“太白書送賀監(jiān)詩,宋時刻淳熙秘閣續(xù)帖,此真跡也。舊藏吳中徐少宰縉家。不羲不繇,淡宕超絕,豈惟詩稱仙手已耶!董其昌。”
如今,李白的二件墨跡刻于蘭州碑林,這無疑是蘭州碑林的一大瑰寶。“不羲不繇,淡宕超絕,豈惟詩稱仙手已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