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甘肅的歷史,隴上自古多鐵漢。
鄒應龍,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近幾年,為蘭州碑林的事,我多次瀏覽《二十五史》,每每讀到《明史》,總被鄒應龍敢捋一代奸相嚴嵩的虎須,直至把他彈劾下馬的硬骨頭精神所震憾,而且為有這么一位海瑞式的頂天立地的鄉親而深感自豪。
鄒應龍出身于蘭州世家,字云卿,號蘭谷,明嘉靖三十五年進士,著名的彈劾權奸的御史。他才華橫溢,為人正直,為官清廉,仗義執言,不畏強暴。
他生活的時代,正是嚴嵩掌權的時代。當時嚴嵩身任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師、首輔大臣,把持朝政,飛揚跋扈,結黨營私,殘害忠良,時人“相戒莫敢言”。
嚴嵩之子嚴世蕃,竊據工部侍郎,孫嚴鵠為錦衣千戶,次孫嚴鴻為中書舍人。嚴嵩還有干兒子、義子多達30余人。并網羅一大批幕僚為爪牙,為非作歹,民怨沸騰。嚴世蕃“憑借父權,專利無厭,私擅爵賞,廣致賂遺”,“熟諳中外官饒瘠險易,責賄多寡,毫發不能匿。其治第京師,連三四坊,堰水為塘數十畝,羅珍禽奇樹其中,日擁賓客縱倡樂,雖大僚或父執,虐之酒,不困不已。居母喪亦然。好古尊彝、奇器、書畫。朝中大臣,莫不恨之入骨”。但凡憤而彈劾嚴嵩父子者,沒有不慘遭其殺害或流放邊陲的。其中迫害最烈者莫過于兵部武選司楊繼盛。楊繼盛以“十罪、五奸”彈劾嚴嵩,反遭嚴嵩下獄杖笞,體無完膚。嘉靖三十四年十月,楊繼盛被殺害于北京西市。這件事激怒了朝野,更激怒了不畏強暴的鄒應龍。
據蘭州民間傳說,楊繼盛被殺害后,首級曾被懸掛于蘭州東城門,怒目圓睜,死不瞑目。面對楊繼盛的首級,鄒應龍雙膝跪地,發誓不除嚴賊,誓不罷休。鄒應龍言畢,楊繼盛的眼睛,這才慢慢閉上。
傳說無可考,但鄒應龍的確拍案而起,置身家性命于不顧,在大學士徐階的支持下,冒死上書,彈劾嚴氏父子。鄒應龍敢于斗爭,也善于斗爭。當他得知朝臣中不斷有人向世宗皇帝密陳嚴氏父子罪行,嚴嵩日漸失寵,世宗皇帝對“嵩以臣而竊君之權,世蕃復以子而盜父之柄”的行跡,深為不滿,且恰值嚴世蕃在母喪期間,放縱淫亂,大逆不道,鄒應龍抓住時機,首劾嚴世蕃。這樣,子倒父必倒,父子倒則黨羽散。
鄒應龍彈劾嚴世蕃的奏牘,句句痛切,字字嗚咽,且事事據實,指名道姓,是明代著名的奏折:
工部侍郎嚴世蕃,憑藉父權,專利無厭,私擅爵賞,廣致賂遺。使選法敗壞,市道公行。群小競趨,要價轉鉅。刑部主事項治元以萬三千金轉吏部,舉人潘鴻業以二千二百金得知州。夫司屬郡吏賂以千萬,則大而公卿方岳,又安知紀極?
平時交通贓賄,為之居間者不下百十余人。而其子錦衣嚴鵠、中書嚴鴻、家人嚴年、幕客中書羅龍文為甚。年尤桀黠,士大夫無恥者至呼為鶴山先生。遇嵩生日,年輒獻萬金為壽。臧獲富侈若是,主人當何如?
嵩父子故籍袁州,乃廣置良田美宅于南京、揚州,無慮數十所,以豪仆嚴冬主之。抑勒侵奪,民怨入骨。外地牟利若是,鄉里又何如?
尤可異者,世蕃喪母,陛下以嵩年高,特留侍養,令鵠扶櫬南還。世蕃乃聚狎客,擁艷姬,恒舞酣歌,人紀滅絕。至鵠之無知,則以祖母喪為奇貨,所至驛騷,要索百故,諸司承奉,郡邑為空。
今天下水旱頻仍,南北多警。而世蕃父子方日事掊克,內外百司莫不竭民脂膏,塞彼溪壑。民安得不貧?國安得不???天人災變安得不迭至也?臣請斬世蕃首懸之于市,以為人臣兇橫不忠之戒。茍臣一言失實,甘伏顯戳。嵩溺愛惡子,召賂市權,亦宜亟放歸田,用清政本。
這本奏折上呈后,明世宗當即下詔,“遂勒嵩致仕,下世蕃等詔獄”。不可一世、橫行朝野的一代奸相嚴嵩,終于被鄒應龍彈倒,為國為民鏟除了一大禍害。
嚴嵩為相20多年,罷官后,查抄其家,查出黃金3萬余兩,白銀200萬余兩,其它珍寶、服玩所值又數百萬。
朝廷令嚴嵩還鄉為民,嚴世蕃謫戍雷州。驕橫慣了的嚴世蕃卻逃回江西,與嚴黨羅龍文串通,招集亡命之徒,陰謀外投日本,圖謀不軌。南京御史林潤得知嚴、羅罪行后,上奏朝廷。世宗下詔由林潤拘捕嚴、羅解京。嘉靖四十四年三月,斬嚴世蕃、羅龍文于北京西市?!睹魇贰贩Q:“世蕃之誅,發于鄒應龍,成于林潤 ……而鄒、林之彈擊,適會其時歟!”
穆宗隆慶元年,皇帝下詔,對嘉靖朝因彈劾嚴嵩父子而被殺的朝臣進行了平反和撫恤。隆慶初,鄒應龍被任命為副都御史,總理江西、江南鹽屯,后任工部右侍郎。
后來,鄒應龍在征剿一起叛亂中,為部將所累,遭劾罷官,削籍為民,病卒于長安。在他死后不久,陜西巡撫王璇上奏皇帝:“應龍歿后,遺田不及數畝,遺址不過數楹,恤典未被,朝野所恨。”明神宗下詔:“命復應龍官,予祭葬。”
聯想嚴嵩父子之豪侈,鄒應龍清貧至此,蒼天有眼,忠奸分明。為收集鄒應龍的資料,甘肅日報吳月曾借給我一本他收藏的《綠野仙蹤》。吳月和我共事多年,讀書多,文筆好,有才氣。此書為清人李百川著,雖非史料,也描繪了鄒應龍彈劾嚴嵩的事件,可供參考。
作為鄒應龍家鄉的甘肅人民,一直都沒有忘記他這位頂天立地的錚錚鐵漢。皋蘭鄉賢祠有鄒應龍的祭祀牌位。臨洮縣建有楊繼盛、鄒應龍祠堂。兩位忠烈,被人們永遠懷念。
蘭州建碑林,當然不能沒有鄒應龍的墨跡,只是古人已遠,只字難尋。整整兩年,我幾乎是逢人就問,知道鄒應龍否?哪里有鄒應龍的墨寶?踏破鐵鞋之苦,只有寸心知曉。無望中,與甘肅省民革主委俞正談起此事,沒有想到,偏偏從俞正這兒找到了線索。俞正講,他父親叫俞方皋,字九如,皋蘭人,1911年入湖北武昌第二陸軍軍官預備學堂,1915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炮科六期,后任中將軍長,曾參加過著名的北伐戰爭;1949年9月,參加綏遠起義;建國后,曾任甘肅省政府委員等職。他雖然一生戎馬,卻也酷愛書畫藝術,與書畫界名流齊白石等交往頗多,收藏也頗豐。1952年,響應周恩來總理希望民主人士向國家獻寶的號召,將十幾幅珍品,無償捐給了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1954年,又響應鄧寶珊省長的倡議,把一部分書畫精品捐給了甘肅省博物館。俞正講,在他的記憶中,家里是有過一幅鄒應龍的對聯,他后來送給了蘭州八中一位叫穆希豪的老師了。那位老師已經去世,不知那幅字還在不在。俞正答應幫助找找,而且果然找到了。寫的是:張公筆致點染春山;謝女風流賡吟片雪。字如其人,風骨凜然。書寫時間是:“正德十三年重陽后三日”,署名“蘭谷鄒應龍”,看來是在他中進士之前寫的。

鄒應龍書法
作為一個讀書人,鄒應龍的文化人格是不朽的;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士大夫,他的脊梁沒有被那頂烏紗壓彎,沒有被赫赫權奸嚇倒。搜尋他的墨跡,并勒石于黃河之濱的蘭州碑林,以圖久存。我想,我們刻下的不僅僅是他那灑脫剛勁的書法墨跡!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