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紹京《靈飛經(jīng)》
元代書法家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清代康有為也曾說過:“書法之妙,全在運筆。”可見筆法是書法的基礎。那么,何謂筆法呢?筆法顧名思義即用筆的技法。筆法包括了下筆、行筆和收筆,這就要求充分利用毛筆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功能,使運鋒首尾完善,氣勢流暢,筆力豐盈,使筆毫在順逆相交、疾澀相顧、輕重相間的情況下運行,這就是筆法。因此,是否理解并掌握用筆之法,是書法與國畫的重中之重。
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一定時期(甚至長時期)的反復練習,而且要勤于思考,分析運筆過程中的具體表現(xiàn),即不同的筆法下,點畫線條所產生的形態(tài),從中找出一些藝術規(guī)律。書法的筆法具體可以歸納為中鋒、偏鋒、藏鋒、露鋒、逆鋒、順鋒、方筆、圓筆、運筆方向、用筆技法等等。
中鋒是在筆毫的正中,作書時將筆的正中之鋒保持在筆畫的中間,就能使點畫圓滿遒勁。這是因為筆在點畫中間運行時,墨水順筆尖均勻地自兩面滲開,達于四面,點畫就沒有上輕下重或左輕右重等缺點,這樣的線條就帶有豐潤圓勁,富有立體感的特點。中鋒之法乃是最基本筆法。
偏鋒,又稱側鋒,就是用筆時將筆偏于一側,中鋒也偏到筆畫的一邊,所以寫出的點畫一邊光一邊毛,一邊濃一邊枯,常呈鋸齒形。
藏鋒,具體地講就是藏頭護尾。即把筆鋒藏在點畫中間而不直接外露出來。藏頭,就是指起筆,要“橫畫直下,直畫橫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護尾,就是指收筆要“無往不收,無垂不縮”,把筆鋒最后護起來。藏鋒的筆畫給人以含蓄沉著,渾厚凝重之感。藏頭是將筆尖逆落紙上,鋒藏而行。護尾是將筆毫回收鋒尖。
露鋒,又稱出鋒,即不回收掩藏,這大多是用在一筆之末,指露出筆鋒的收筆動作。主要筆畫用藏鋒時,副筆可用露鋒。藏鋒中顯示筆力骨氣,露鋒時要豐實遒勁。 逆鋒,就是落筆的筆鋒朝運行相反的方向入紙,藏鋒就是運用逆鋒寫出的。此種方法把筆鋒痕跡裹藏在里面,使筆畫有含蓄、飽滿感,同時也為落筆后的行筆鋪毫做好準備。而露鋒起筆,順筆鋒前進,不再折回,或一筆畫的最后末端不作回鋒,而是順逆直出,就是順鋒,順鋒有種飄逸流暢感。但順鋒不可露得太長,這樣就會產生輕飄油滑感,要注意分寸。從某種意義上講,順鋒、逆鋒是露鋒、藏鋒的具體表現(xiàn)。
方筆與圓筆是筆畫的二種不同形態(tài),一般來講以有棱角者為方筆,無棱角者為圓筆。方筆是在點畫線條的起止轉折上,運用“頓筆方折”的方法形成棱角,即“折以成方”,給人以剛健挺拔、方正嚴謹之感。圓筆是在點畫線條的起止轉折上,運用“提筆圓轉”的方法形成圓潤之勢,使之不露筋骨,內含渾厚遒勁,即“轉以成圓”.要了解方筆與圓筆是不同的用筆方法所產生的形式。方筆與圓筆是書法線條的基本表現(xiàn)形態(tài)。
運筆的方向與五指執(zhí)筆法密切相關,執(zhí)筆中的壓、鉤、格、抵等就控制著左右縱橫和最后進退的運動。筆的縱向運鋒,就是指筆鋒與紙面成垂直的關系,所有提筆、蹲筆、頓筆都是垂直方向的上下運動。筆的橫向運動,是各種橫向的延伸運筆,表現(xiàn)在用筆上就有搶筆、行筆、挫筆、衄筆、翻筆、絞筆等。概括地講筆的縱向運動是指提按,而提按要注意輕重相宜;筆的橫向運動是指伸展,而伸展要注意粗細變化。
而國畫的用筆筆法與書法異曲同工,此處不再贅述。國畫的用筆主要即用線,線是國畫最根本的造型手段。“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淘泳乎我也”.石濤之說,線條筆墨所具有的這種寫意抒情性,是由于國畫家在運筆中出現(xiàn)的種種變化,使線條具有了鮮活的生命力。國畫家在運筆過程中個人思想、感情、情緒、意趣的灌注,使得國畫中的線條產生了鮮明的個性特征,進而表現(xiàn)人的審美心靈、人格、氣質和理想。就像古人所說的“書如其人,畫如其人”.據(jù)《書法與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