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書寫草畜產業大篇章
會寧縣富民項目發展調查
驕陽似火卻阻擋不住田間地頭農民搶收莊稼的熱潮。往年這個季節,農民都是忙著收割小麥、豌豆,而今年農民卻忙著收割紫花苜蓿等牧草。近年來,會寧縣依據當地的自然條件提出了“發展是第一要義,草畜是第一產業”的決策,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農村掀起了一場發展草畜產業、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大潮。
草畜產業:年收入達8萬多元
會寧縣漢家岔鎮花兒岔村村民張述禹家以前都是種植小麥、玉米、土豆等傳統性的糧食作物。過去由于干旱少雨,一年下來種的糧食僅夠一家人吃飯。前年在鎮政府的動員下,他將家里的30多畝地種成了紫花苜蓿,僅一茬苜蓿草就收入了1.9萬元。嘗到了甜頭的張述禹去年通過土地流轉種了200多畝紫花苜蓿,僅草產業一項年收入達8萬多元,脫了貧的張述禹逢人便說“這好事兒做夢也沒有想到”。
之所以將草畜產業定位為會寧農村經濟發展的第一產業,主要原因是會寧干旱少雨,種植夏糧毫無優勢可言,但干旱對于紫花苜蓿等牧草的影響則不明顯。張述禹告訴記者,同樣在春夏雨水好的情況下,小麥的收入每畝不到400元,在干旱年份幾乎絕收。種植紫花苜蓿即便是大旱年份,只要掌握好割草的時間,苜蓿草還能多產一茬,每畝收入能增加100多元。
近年來,通過大力推廣實施“百萬畝草”工程,像張述禹這樣依靠種植苜蓿等牧草致富的農民在當地越來越多。同樣為了抗旱增收,會寧縣全力實施“百萬畝全膜玉米”工程,為廣大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蓬勃生機。丁家溝鄉梁莊村村民張亞軍說,這兩年,家里除了退耕還林、還草外,剩余的地80%種了全膜玉米,一年下來20多畝地收入近兩萬元。據統計,通過“百萬畝草”和“百萬畝全膜玉米”工程的深入實施,目前,全縣人工草地面積已達到180萬畝,玉米種植達到113萬畝,牧草和植物秸稈將年產各類飼草220萬噸。
草畜產業:種養結合的循環經濟
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會寧縣廣大農民書寫著含金量更高的大手筆,這就是走種養結合的草畜循環經濟發展路子。通過連續6年開展草畜產業“促進年、提升年、標準年、質量年、效益年、鞏固年”活動,目前,該縣已形成了“戶戶有養殖、村村有小區、鄉鄉有公司”的喜人格局。
翟家所鄉焦河村村民盧再軍以前一直在外面打工,這兩年家里種的全膜玉米多了,去年5月份他開始在家飼養牛羊,目前已有20頭黃牛、150只羊。掩飾不住內心喜悅的盧再軍直言:“在外地打工,收入遠不如搞養殖來得快。去年,我搞養殖毛收入達11萬元左右。本地種的草多,牛羊的飼料不愁,還有個好處就是牛羊糞便可以作為有機肥再回到地里。”像盧再軍一樣通過發展養殖致富的農民在會寧縣越來越多。目前,該縣畜禽飼養量已由5年前的160萬個羊單位增加到現在的430萬個羊單位,年均增長28%,人均畜牧業收入占農民可支配收入的40%;肉類總產量達到6.2萬噸,居全省第3位;生豬出欄量居全省第3位,肉羊出欄量居全省第1位,肉羊強縣、畜牧大縣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
草畜產業:農村發展的戰略工程
作為農業人口占95%的農業大縣,會寧縣的發展重點在農村,但農村的發展靠產業。過去,十年九旱,許多農民不得不撂荒土地外出打工,農業發展的出路迷茫。如今,草畜產業已在會寧大地深深扎根。盛夏時節,不論行走在會寧的任何一個農村,都可見郁郁蔥蔥、長勢喜人的全膜玉米和紫花苜蓿成片相連、遍布田野。草畜產業的興起,讓昔日貧瘠的土地流金,讓農村生機勃勃,讓農業主力軍安心在家依靠科技致富奔小康。草畜產業這道命題切中了會寧農村經濟可持續長久發展的軟肋,確實是一條智慧大計、致富產業、戰略工程,贏得了廣大農民的交口稱贊。
采訪中,多數群眾表示,發展草畜產業讓他們不再外出打工,既收入高,還能照顧上老人和孩子,作為祖祖輩輩的農民,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致富奔好日子,他們覺得心里很踏實,就像抓住了生活的根,很感謝政府為他們提供的支持和幫助。
會寧縣委書記王科健告訴記者:“今后,全縣要不斷強化政策、項目、資金和科技支撐,緊緊以建設‘草業大縣、畜牧強縣’為目標,久久為功,真正把草畜產業做成長久惠澤百姓的富民工程、品牌工程、戰略工程。”(記者 牛占虎 通訊員 王瑞)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