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甘肅三西扶貧32年:從窮“沒治”到沖小康
新華社蘭州9月17日電(記者張欽)32年前,15歲的王照基忍著口渴,背上書包,踏著干裂的黃土到鄉鎮念書,發誓一定要考上大學,永遠離開貧瘠干渴的家鄉。
如今,身為企業家的他,卻又離開大城市,回到家鄉——定西市通渭縣新莊村,辦起“羊銀行”當了“行長”。當記者來到這個村時,看到規模化養殖場里“存”著幾百只良種羊,140多戶農家新建的標準化圈舍里養著從“羊銀行”里“貸”來的小羊羔。無需任何成本,只要想“貸”,就能“貸”到,兩年后只需向“羊銀行”償還羊羔兩只。“銀行”與農戶雙贏,140多戶用戶每年僅養羊一項,就能新增上萬元的收入。
“三西”地區是甘肅河西走廊、定西市和寧夏西海固地區的簡稱,其中甘肅河西、定西包括49個縣市區,有農業人口1232.9萬人,歷史上“貧瘠甲天下”。1983年,國家啟動“三西”建設,開了扶貧攻堅的先河,32年間累計在甘肅省投入“三西”建設資金60.82億元,貧困人口從1982年的740萬人減少到2014年底的25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982年的78%下降到21.5%;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1982年的133元增加到5736元。
從鍋里沒糧、缸里沒水、身上沒衣、窮到‘沒治’到面貌巨變、沖刺小康,一連串數字的背后,是王照基這樣的許多“三西人”難以忘懷的家鄉記憶。
變化一:曾經的缺糧大縣救濟糧一吃吃半年,如今變身“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三西”因旱而窮,30多年前,窮的表現莫過于“餓”。在“三西”扶貧啟動的1982年,甘肅省僅以定西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區,80%的人口缺糧半年以上,每年需從省外調運救濟糧12億斤。
“有水走水路,無水走旱路,水旱路都不通就另找出路”。30多年來,甘肅省歷經探索,走出以“全膜雙壟溝播”為代表的旱作農業之路,使干旱地區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新增長點。王照基的家鄉通渭縣已連續4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據測定,這里的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單產達561.6公斤,與甘肅省的水地單產相當。每市斤1元的玉米收購價格不僅鼓了農民的錢袋子,大量的玉米秸稈也催生了養羊產業迅猛發展,甘肅“三西”地區僅肉羊的飼養量近3000萬只,王照基的“羊銀行”也就催生出來。
變化二:曾經“一碗油不換一碗水”,如今定西變“臨洮”。“一碗水,用三遍。又洗菜,又洗臉。當年的大旱你沒見,牛在哭,羊在叫,麻雀沒水飛不高。”定西市安定區內官鎮77歲老人李炳章的一段快板書,記錄了定西干旱缺水之苦。大旱之年,通渭縣甚至想出過“花盆里種麥”的辦法。而據甘肅省扶貧辦統計,1982年至2014年底,全省修建人飲和小水利工程2.59萬項,解決飲水農戶135萬戶。2014年底,隴中旱塬百姓翹首期盼半個多世紀的圓夢工程引洮工程一期通水,154萬余名城鄉群眾家不在洮河邊,卻喝上了洮河水,成了“臨洮人”。
“兒時,溝里的苦咸水,苦到咽不下去。”王照基說,家鄉首次解決吃水困難,是上世紀90年代集雨水窖大規模建設之后。而真正吃上干凈、甘甜、安全的自來水,是今年把洮河水引上山。
變化三:曾經的萬山阻隔,變成了與大市場的咫尺相連。“三西”之窮,不僅窮在條件嚴酷、十年九旱,更窮在萬山阻隔,遠離市場。32年來,隴中地區戶均有1個人以上在外務工,勞務經濟已經成了鐵桿莊稼。如今,留在家里的人也不再埋頭種地,而是抬頭看市場,對準需求搞農業。
6年前,渭源縣蓮峰鎮石門村陸家莊高位截癱的殘疾人王宏平,為了幫家人還債,嘗試足不出戶開網店,經銷本地中藥材。去年,他的網店營業額已達20余萬元。電商扶貧不僅解決農產品外銷難,也是貧困地區提高開放度、融入大市場的一次重要機遇。甘肅省今年啟動電商扶貧計劃,計劃在3年內讓七成以上的貧困鄉能用電商銷售土特產。
變化四:曾經的大水漫灌,變成如今的精準扶貧。
為了讓甘肅“三西”地區加速脫貧、沖刺小康,全省又啟動“1+17”精準扶貧,其中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的政績考核重點,放到減貧增收、生態治理、公共服務和加強落后村黨建上,成效顯著者提拔重用,扶貧不力者降職調崗。
甘肅省副省長楊子興說,今后5年多,甘肅省將至少投入財政資金1563億元用于全省的扶貧攻堅,有望撬動金融資金、群眾自籌和社會投資4800多億元,通過扶貧對象、目標、內容、方式、考評、保障等“六個精準”,讓貧困群眾精準脫貧。(完)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