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宋振峰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但是,接過歷史的接力棒,2012年底,甘肅仍有貧困人口692.2萬,占農村人口的33.2%,貧困發生率位居全國第二。
到2020年,要與全國同步小康。無疑,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1982年,在甘肅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國家啟動“三西”扶貧開發計劃,首開全國區域性開發式扶貧的先河。經過30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甘肅終于結束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歷史,圓了世代溫飽夢,扶貧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越往后,扶貧難度越大,剩下的都是“硬骨頭”。
新時期,扶貧攻堅如何扶到“點”上、扶到“根”上?
道路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3年來,甘肅省委省政府始終把扶貧開發作為最大任務,通過頂層設計、精心謀劃,大膽破舊立新、不斷探索,以超常規的舉措和辦法,轉變扶貧開發方式,深入實施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1236”扶貧攻堅行動和“1+17”精準扶貧行動,走出了一條具有甘肅理念、甘肅方式、甘肅機制、甘肅狀態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新路子。
甘肅的這一創舉,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普遍贊譽。中央辦公廳《中辦工作交流》、中央改革辦《改革情況交流》和中央農辦《農村要情》,都編發了甘肅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主要做法。
由此,甘肅減貧增收成效顯著,進入歷史上最快的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得以不斷加快。據統計,全省近3年年均減貧140萬人,年均減幅20.2%,比全國年均減幅高6.8個百分點;貧困面從2012年底的33.2%下降到2014年底的19.8%。
緊盯小康目標,打出精準扶貧組合拳
甘肅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在全國都是典型的。
2011年底,甘肅的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全國倒數第一,人均GDP全國倒數第三,小康進程全國倒數第五;
國家新十年扶貧開發,甘肅有58個縣(市、區)分屬六盤山區、秦巴山區、藏區3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加上17個插花型縣區,貧困地區幾乎覆蓋了所有市州;
……
全面小康,甘肅不想拖后腿!
面對黨中央的重托,面對隴原鄉親的期盼,甘肅,必須拿出超常規的辦法來。
2012年的春天,甘肅開始探索精準扶貧的實施路徑——在全省組織開展了以單位聯系貧困村、干部聯系貧困戶為主要內容的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
從那一刻起,甘肅懷揣夢想,向小康出發!40余萬干部直接聯系40余萬特困戶,不實現全面小康目標不脫鉤!
從千里河西到隴東大地,從省委書記到普通干部,背負行囊,下鄉駐村,和群眾面對面、手拉手、心貼心,聯村聯戶扶貧解困。全省1.4萬個單位40.8萬名干部,結對聯系了1.5萬個村、67萬戶,實現了重點幫扶對象全覆蓋。
在雙聯行動中,甘肅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核心任務。從農村發展最薄弱環節和群眾生活最急迫的事情入手,把各類扶貧資源精準地輸送到貧困村、貧困戶,集中解決了多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一大批民生問題。3年共投入產業培育資金344億元,幫辦實事67萬件,解決群眾急難問題44萬個。雙聯行動成為推動扶貧攻堅的綜合平臺和重要力量。
通過雙聯行動,甘肅解決了“誰來精準”的問題,做到了扶貧工作點對點。
但是,扶貧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科學規劃引導,統籌加以推進,聚焦發力突破。
甘肅的扶貧開發,究竟形勢怎么看?工作怎么干?保障怎么辦?
2013年4月開始,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偉平等省領導,集中3個多月時間,就扶貧開發工作進行了一系列的密集調研,足跡遍布六盤山區、秦巴山區和藏區三大集中連片區和插花型貧困縣區。
審時度勢,謀定后動。
當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深入實施“1236”扶貧攻堅行動的意見》。提出緊扣持續增加貧困群眾收入這一核心,做到不愁吃、不愁穿“兩個不愁”,落實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三個保障”;在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育、易地扶貧搬遷、金融資金支撐、公共服務保障和能力素質提升等六方面實現重大突破。
政策向扶貧傾斜,資金向扶貧聚集,項目向扶貧靠攏。“1236”扶貧攻堅行動,明確了28項政策措施和6大保障機制,通過一系列精準扶貧措施,全力破解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和突出問題。
雖然“1236”扶貧攻堅行動,提高了扶貧工作系統性,解決了“精準什么”的問題,但隨著扶貧攻堅進入深水區,以往“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的粗放式扶貧已經事倍功半。
如何集中有限資源和優勢兵力,定向“噴灌”、定點“滴灌”,全面提高扶貧開發的能力和效率?
今年以來,為了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從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到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省市黨政領導干部理論研討班,再到省委財經領導小組會議等一系列重要會議,扶貧開發都是重要議題。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從3月底到4月上旬,王三運、劉偉平等省領導,又一次深入六盤山區、秦巴山區、藏區和插花型貧困片帶調研,全面了解貧困地區的發展狀況和貧困群眾的所思所盼,問計于民,問需于民。
為了統一思想凝聚共識,5月中下旬,省委先后多次召開座談會,分別征求省級各民主黨派、省工商聯、無黨派代表人士和專家學者,部分基層人大代表和部分縣區負責同志,我省十八大代表、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的意見建議。
一場場座談交流,一輪輪思想碰撞……在近4個月的時間里,經過近30次較大修改和不知多少回反復推敲,6月5日,省委常委會審議通過了“1+17”精準扶貧方案。
“1”,指1個意見——《關于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意見》;“17”,指關于解決農村飲水安全、貧困村動力電覆蓋、農村危房改造等17個一攬子專項配套《實施方案》。
根據“1+17”精準扶貧方案,甘肅將分兩步走:從今年開始,前三年集中攻堅,每年穩定減少貧困人口100萬人以上,到2017年底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000元以上;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顯著提升。后三年鞏固提高,到2020年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消除絕對貧困,所有貧困縣實現脫貧;基本完成農村小康主要監測指標,努力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做到對象、目標、內容、方式、考評、保障“六個精準”。“1+17”精準扶貧方案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對癥下藥,圍繞基礎設施、產業培育、生態環境、科教文衛、考核機制等方面,提出一攬子政策框架,形成目標責任明確、各方協同推進、措施有力有效的大扶貧格局。
實施“1+17”精準扶貧行動,增強了扶貧工作精確性,解決了“怎樣精準”的問題。
扭住扶貧攻堅的關鍵點,瞄準精準扶貧的“滴灌”口,打出精準扶貧“組合拳”。甘肅,用一套綱舉目張、總分結合、成龍配套的“扶貧盛宴”,全面吹響了扶貧攻堅戰、脫貧大決戰的號角。
創新工作機制,筑牢精準脫貧支撐點
啃“硬骨頭”、蹚“深水區”、打“攻堅戰”,靠單項措施、常規手段很難奏效,扶貧攻堅必須在體制機制上取得新突破。
在深入實施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1236”扶貧攻堅行動和“1+17”精準扶貧行動中,甘肅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在全國率先探索創新了貧困縣監督考核機制、“減貧摘帽”激勵機制、健全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等一系列新機制,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匯聚了持久的澎湃動力。
考核是個指揮棒,上面考核什么,下面就集中精力干什么。
告別傳統“以GDP論英雄”的思維,建立起以扶貧為導向的考核機制。2013年,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甘肅省扶貧攻堅工作業績考核評價辦法》。決定今后對58個集中連片特困縣市區和17個插花型縣市區,緊緊圍繞持續增加貧困人口收入的核心任務,由主要考核地區生產總值向主要考核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轉變,把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和減少貧困人口數量作為主要指標。
省委省政府把年度減貧人口列為全省目標責任考核內容,對58個片區縣和17個插花縣進行分類考核。還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先行試點,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
同時,我省實行黨政“一把手”扶貧責任制,省市縣逐級簽訂扶貧目標責任書,強化縣級主體責任,貧困縣市區黨委書記擔任扶貧攻堅領導小組組長,落實“責任、權力、資金、任務”四到縣制度。并建立省委常委牽頭聯系市州、省級領導包抓縣市區扶貧攻堅制度。
會哭的娃兒有奶吃。在甘肅,一些地方戴慣了貧困帽,“冬暖夏涼”,舍不得脫。
甘肅健全正向激勵和懲戒約束機制,制定了《貧困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辦法》,把扶貧開發成效作為考核貧困縣市區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的主要內容。對完成減貧“摘帽”任務的貧困縣給予一定獎勵,對扶貧任務重但成效顯著、減貧“摘帽”縣的縣委書記、縣長予以提拔。對完不成扶貧攻堅任務的實行“一票否決”,對在扶貧攻堅中認識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聚焦、作風不扎實、效果不明顯的縣級黨政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進行組織調整或問責,對完不成階段性扶貧任務、在扶貧工作中弄虛作假的領導干部給予嚴肅處理。
以精準考核倒逼精準扶貧政策落實,甘肅促進貧困縣以更加精準的思路、方式和機制深化扶貧攻堅,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精準扶貧首先得把貧困人口挑出來,這樣才能把扶貧措施落實到戶、到人。
按照“縣為單位、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我省對58個片區特困縣、17個插花型貧困縣的6220個貧困村、129萬貧困戶、552萬貧困人口進行了建檔立卡。今年,我省對2015年計劃減貧的100萬貧困人口進行了實名制管理,做到底數清、問題清、任務清、對策清、責任清。
在對扶貧對象精準識別的基礎上,我省今年在全國率先探索建設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目前系統已經初步建成。
為了鋪就精準扶貧的“滴灌管道”,甘肅深化駐村幫扶工作機制。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貧困村駐村幫扶工作隊的意見》,在6220個貧困村全部建立了駐村幫扶工作隊,共派駐干部2.63萬人。制定出臺了《選派到村任職干部管理辦法》,選派2234名干部駐村掛任村黨支部副書記。嚴格執行“逢提必下”制度,對沒有基層工作經歷的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干部安排到基層任職或掛職鍛煉。截至目前,選派的6220名工作隊長、20122名隊員已全部到位。
扶貧開發,需要真金白銀。
甘肅在地方財政緊張的情況下,建立扶貧資金穩定增長機制。省級和58個片區縣按當年地方財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市級按10%以上、17個插花型貧困縣按15%以上增列本級專項扶貧資金預算。
以往的扶貧項目審批往往是從上到下的管理,報到省里批準,未必符合基層的實際情況。為了增強扶貧資金使用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省采取因素法和競爭性分配相結合的方式,在兼顧公平的基礎上,將資金分配與扶貧任務、減貧效果、扶貧工作考核結果相掛鉤。同時,下放項目審批權限,實行省級計劃備案制管理,項目立項審批權下放到縣,由縣級政府確定具體扶持項目,編制年度資金計劃。
今年年初,我省整合省級20個部門的涉農資金440億元,并一次性切塊到縣,已撥付到位409億元,占整合資金的93%。
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保命錢”和減貧脫貧的“助推劑”,如何用好管好,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為了切實保障扶貧資金用在“刀刃”上,我省創新扶貧項目和資金監管機制。修訂印發了《甘肅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使用管理實施辦法》和《甘肅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縣級報賬制實施細則》,筑牢了制度“籠子”。建立資金監管分級負責制,省級負責資金分配方案制定和年度實施計劃指導,市級負責扶貧項目資金的日常監管,縣級負責扶貧項目的具體實施,明確了市縣各級監管責任主體和第一責任人。改革扶貧資金支付方式,將原報賬撥款改為國庫集中支付到項目實施單位,資金封閉運行。完善扶貧項目資金公告公示制度,省市縣三級扶貧資金主管部門將扶貧項目和資金計劃向全社會公告公示;縣級扶貧項目和資金必須在鄉鎮公示;鄉鎮扶貧項目和資金必須在行政村公示。
齊心協力扶貧攻堅,和衷共濟同奔小康。我省還創新社會參與扶貧工作機制,建立起定點對口幫扶、東西扶貧協作、雙聯行動平臺、“行業協會”幫扶、“民企隴上行”行動等“五位一體”社會扶貧格局。
一系列具有針對性、激勵性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機制,為甘肅扶貧工作提供了鮮明導向,增強了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突破發展短板,提升扶貧開發精準度
深化扶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時間緊迫、任務艱巨。在省委省政府的帶領下,甘肅人民以用心、使勁、過細、求效的精神和作風,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一個個短板得以突破,一個個瓶頸得以破解,莊戶人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行路、吃水、用電……這些事關百姓生活的“小事”,對于貧困地區來講,卻是能否擺脫貧困、發展致富的制約因素。
下功夫精準幫助貧困地區“換窮貌”!甘肅加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過去兩年,甘肅新建成通村道路2萬余公里,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率由50%提高到70%;新解決了貧困地區45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貧困地區自來水入戶率由62%提高到75%;貧困村動力電覆蓋率由48%提高到80%,電網可延伸地區已全部實現通電;完成貧困戶危房改造41萬戶,農村磚混、磚木住房結構比例由76%提高到84%。
新的建設目標和舉措,也更加明確具體。農村公路方面,2017年,甘肅省所有建制村將通瀝青(水泥)路,實現“鄉有等級站、村有汽車停靠點、村村通客車”的農村客運目標;2018年起,用3年時間實施農村路網改善工程1萬公里。動力電覆蓋方面,甘肅將用兩年時間全面解決尚未通動力電的891個貧困村、2404個貧困自然村動力電覆蓋問題;危房改造方面,到2017年底,完成建檔立卡農村貧困戶危房(危窯)改造42萬戶,2020年前完成建檔立卡的63萬農村貧困戶危房改造任務……
輸血莫如造血。以培育發展富民產業為突破口,甘肅下功夫幫助貧困群眾“改窮業”。
我省把抓精準扶貧與抓特色產業提升結合起來,圍繞當前多元化市場需求調整農產品結構,推動貧困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全省新增特色優勢經濟作物114.8萬畝,58個片區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5443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48.6%。
草食畜牧業、設施蔬菜、優質林果、馬鈴薯、中藥材、鄉村文化旅游等特色富民多元產業,宛如一個個引擎,撬動著貧困群眾“傳統觀念”,將他們帶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高速路上。現在,產業收入達到了甘肅貧困農戶總收入的50%以上。
我省還推動“互聯網+”與發展特色產業的深度融合,以市場為導向開發適銷對路的精深加工產品,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貧困群眾增收。現在,位于秦巴山區、交通基礎設施落后的隴南市,成為甘肅的“電商第一大市”。全市已開辦網店6000多家,當地的特色農產品油橄欖、花椒、核桃、中藥材等通過互聯網行銷全國,銷售額超過10億元。
甘肅有200萬人生活在不具備基本生存條件的地方,以加快易地扶貧搬遷為突破口,下功夫幫助貧困群眾“挪窮窩”。
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我省堅持政策引導,安置方式多樣化,以集中安置為主適當兼顧插花安置,通過跨鄉鎮、跨行政村統籌協調安置區用地、利用村集體機動預留用地等方式解決安置區用地問題,穩步推進搬遷工作。
貧困村之所以貧、之所以困,就是因為沒有“第一桶金”,讓很多想法都停留在紙上。
為了解決貧困戶貸款難這一老大難問題,我省完善金融扶貧機制。支持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在貧困地區延伸服務網點、加大信貸投放、強化金融服務,實現了58個片區貧困縣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全覆蓋和金融機構對貧困鄉鎮全覆蓋。創新和實施了“雙聯惠農貸款”、農民資金互助社、農戶小額信貸等50多種金融產品,去年底全省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為4142億元、增長24.3%,其中“雙聯惠農貸款”153億元,730多萬人受益,貧困地區資金瓶頸制約得到有效破解。
今年,我省還專門為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量身定做了總規模400億元的“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工程”。
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由銀行實行基準利率、按年結息,省財政全額貼息,銀行不要求貧困戶抵押和擔保,資金使用由貸款農戶自主選擇,是名副其實的“窮人貸款”。每戶可貸款1萬至5萬元,期限1至3年。
7月16日,甘肅省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工程在蘭州正式啟動。一周后,在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90戶貧困戶領到了精準扶貧專項貸款450萬元。貧困戶龔貞龍高興地說:“我要用這5萬元的扶貧貸款,多種些百合,好好發展產業,爭取早日過上好日子。”
從貧困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問題入手,下大功夫、花大力氣,加快貧困地區社會事業發展,切實“兜住底”“補短板”。
現在,甘肅省農村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鞏固率從84.9%提高到87.2%,實現了58個片區縣鄉鎮中心幼兒園全覆蓋;建制村標準化衛生室覆蓋率從31.4%提高到55%,農村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低保、五保供養覆蓋面逐年擴大,標準逐年提高,新農合參合率從97%提高到98%;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1488元提高到2434元,構建起了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兜底網和安全網。
一張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網正不斷織就織密。今年以來,我省推進學前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延伸,對接受學前教育的貧困家庭子女免收保教費;逐步打通中高職有機銜接的上升通道,對貧困家庭學生就讀中等職業學校、高職(專科)院校免除學費和書本費,給中職學生每生每學年發放2000元助學金,并為貧困家庭考入高職(專科)和本科院校的學生解決8000元以內的生源地信用助學貼息貸款。貧困人口新農合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3-5個百分點,報銷起付線由5000元降至3000元,擴大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病種和救助對象范圍。低保一類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300元,二類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808元,使之實現政策性脫貧,三、四類低保對象通過精準救助和精準扶貧盡快脫貧致富。
貧困戶之所以貧困,根本原因是發展能力不足。以提高基本素質為突破口,下功夫幫助貧困群眾“拔窮根”。我省投入農民技能培訓資金10億元,培訓農民334萬人次,年均輸轉富余勞動力500萬人次左右,累計創收1524億元。同時,整合各類培訓資源,組織開展“兩后生”學歷型職業技能培訓、青壯年勞動力技能培訓、貧困地區婦女家政服務培訓、甘閩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電子商務等培訓工作。通過努力,全省技術型勞務人員大幅度增加,“隴原妹”等特色品牌在全國享有較高知名度。
以精準的視角審視扶貧開發,以精準的思維謀劃扶貧開發,以精準的措施推進扶貧開發,這兩年是甘肅減少貧困人口最多、農村面貌變化最大、貧困群眾增收最快的時期。憑著這股子不甘落后的氣與勁,甘肅一定會負重攀爬、中流擊水,書寫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甘肅奇跡,奮力譜寫出中國夢的甘肅美好篇章!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