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信息不對稱,我們自然不能武斷認為,廣東相關部門一定存在違規發放津補貼現象。但正因為如此,相關部門更有必要提供更多信息,以證清白,紓解公眾猜疑。
廣東省級部門近日陸續曬出2014年部門決算。與以往不同,此次除了部門總收支、“三公”經費等例行項目外,還按經濟分類科目曬出基本工資、津貼補貼、住房公積金、辦公費、會議費、水電費等幾十項支出。截至11日,69家省政府機構已有44家省級單位公布2014年部門決算。
“省政府辦公廳首曬決算”“津貼補貼、社保費、伙食補助費也首次公布”,兩個“首次”特別醒目,足證今年曬部門決算的突破意義。不過,這并非意味著此次曬決算就十分完美,無可推敲。
比如,36家單位基本工資總支出達6.82億元,津貼補貼總支出25.36億元,津貼補貼是基本工資的3.7倍。這一數據對比,就頗令人費解。公務員薪酬由基本工資和津補貼構成,但津補貼是基本工資數倍之多,是否合理?
觀諸現實,一些政府機關亂發津補貼,已是公開的潛規則。國家審計署發布的審計報告,曾多次提到一些部門和單位違規發放交通補貼。因為信息不對稱,我們自然不能武斷認為,廣東相關部門一定存在違規發放津補貼現象。但正因為如此,相關部門更有必要提供更多信息,以證清白,紓解公眾猜疑。
此外,民間有句話:“其他”是個筐,啥都往里裝。報道中有個細節,有24家單位曬出了其他工資福利支出一項,共計1.1億元,但均未說明此項支出的具體用途。稍微熟悉財務常識,即可知道“其他支出”再正常不過。但是,對“其他”語焉不詳,就會令人浮想聯翩,比如,有沒有不合規乃至不合法的支出被歸并為“其他”?
這同樣屬于猜想。消弭這些猜想,別無良策,相關部門只能一筆筆公布資金去向,用事實證明錢都花在了刀刃上。其實,也不能怪民眾過度闡釋,正因為其他開支太曖昧,民眾才會“想入非非”。一筆筆開支詳列其中,民眾自然就放心了。
對決算報告出現的新氣象當然要贊賞,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細化并未到終點。在我國香港特區,預算方案極其詳細、清晰,有些部門的開支甚至細化到添置座椅、換燈泡的支出都被詳細列出來。預算如此,決算亦如此。一些地方的預決算報告也許還細化不到如此地步,但這是方向。去年財政部提出,要進一步細化地方政府預決算公開內容,比如“公務用車購置和運行費”細化公開為“公務用車購置費”和“公務用車運行費”。
前不久,北京市政府辦公廳下發《北京市2015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要點》,要求各單位“三公”預算決算細化到公開公務接待的人數和批次,這值得點贊,更值得推廣。
財政是庶政之母,邦國之本。公共財政取之于民,如何使用必須為民負責。在當下的反腐背景中,更細致地公開財政資金的來源和去向,不僅是政府之責,也是政府接受監督的有效方式。于此而言,曬預決算應更詳細些,再詳細些。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