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審批的過多、過濫,一旦與負責官員的貪欲結合起來,只能導致“前腐后繼”的權力尋租。事實上,不僅劉鐵男是這樣,舉凡握有審批大權的部門,概莫能外。
24日,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劉鐵男涉嫌受賄一案在河北廊坊開庭審理。庭審中,被告劉鐵男表示,接受審查期間,結合親身體會“寫了如何反腐的建議”,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審批權應當大量下放到市場,從源頭上解決政府不該管的一些事,完善制度,防止以權謀私。
站在被告席后面的劉鐵男,對于審批尋租之弊的認識,想必已經看得十分澄澈清明了。其關于“審批權應當大量下放給市場”的相關表述,也與時下的主流看法切近。
這樣的“現身說法”,顯然不無推卸個人罪責之嫌。畢竟,從2002年到2012年,劉鐵男利用其擔任國家計委產業發展司司長、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司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的職務便利,在項目審批、設立汽車4S店等方面,多次接受請托,單獨或與兒子一起獲取了價值3000多萬元的非法利益。如果完全將這種腐敗行為歸結于審批制度,也說不過去。
當然,透過劉鐵男案,確實也暴露出政府審批權過大,從而產生尋租的制度性弊端。縱觀劉鐵男被指控的幾項罪狀,其軌跡均是先有濫用審批權力,繼之企業予以回報。由此也可見,過多的行政審批、過細的政府干預、過于集中的審批權力,不僅市場主體要支付額外的腐敗成本,也嚴重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最終,為權力尋租買單的,依然是社會公眾。
以寧波PX項目為例,2005年,時任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司長的劉鐵男接受請托,幫助核準了這一項目,事后,其子接受了企業一輛33萬元的轎車;而在2012年,因為市民反對,寧波有關部門表態堅決不上PX項目。然而,由于這場風波帶來的經濟社會損失,乃至行政成本,又該由誰負責?
不必諱言,在經濟轉軌過程中,部分政府部門仍習慣于以往的“全能型政府”,這就必然導致政府過多干預具體的經濟活動。行政審批的過多、過濫,一旦與負責官員的貪欲結合起來,只能導致“前腐后繼”的權力尋租。事實上,不僅劉鐵男是這樣,舉凡握有審批大權的部門,概莫能外。今年5月,一周之內,國家能源局副局長許永盛等4名官員被調查,即是例證。
因此,近年來國家不斷減少各級政府的行政審批權力,強化權力運行監督制約。在前不久的第八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再次表示,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一年多來,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項行政審批等事項。不僅如此,更要嚴控增量,遏制住行政審批邊減邊增、在清單之外變相審批等問題。
還要強調的是,打造一個公開、公正、透明的市場環境,既有賴于清除審批尋租之弊,也有賴于強化權力監督,約束像劉鐵男這樣的官員。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