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前日主持召開國務院黨組會議,部署進一步推進政府系統(tǒng)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是簡政放權,釜底抽薪,大幅減少投資項目前置審批,取消全部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消除行政審批“灰色地帶”,整治“紅頂中介”,著力鏟除滋生腐敗土壤。
“紅頂中介”早已存在,人們曾形象地稱之為“二政府”。那些有著政府背景的中介機構(gòu)、社會團體,或是與政府有著特殊利益紐帶的中介機構(gòu)、社會團體,都可算作是“紅頂中介”。“紅頂中介”也不止基層有,從上到下都有,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事物。
從前,“紅頂中介”似乎還不那么顯山露水,隨著簡政放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入,它們卻變得“艷若桃花”、“美如乳酪”,幾乎是炙手可熱了。很多人發(fā)現(xiàn),行政審批的事項少了,權力下放了,但為什么評估、鑒證、意見書、技術性檢查等第三方中介事項卻有增無減,讓企業(yè)感到門檻甚至變得比從前更高了、負擔更重了呢?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行政審批的權力以巧妙的形式、精準地放給了“紅頂中介”。于是,先前有一定之規(guī)的行政收費搖身一變成了“隨行就市”的市場收費,比如“原來在政府部門200元能辦的事,到了指定中介機構(gòu),2萬元都辦不了”。
為什么政府部門不把權力放給別的中介呢?當然是因為“紅頂中介”是“自家人”,肥水不流外人田。形形色色的“紅頂中介”“戴市場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業(yè)的票子”,發(fā)了財當然不能獨吞,而會通過各種形式、各種渠道實現(xiàn)利益均沾、利益共享。說到底,一些行政部門和“紅頂中介”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但所謂放權,如果只是從左手放到右手、從明處放到暗處,這樣的假改革只能毀壞改革的名聲,動搖人們對真改革的信心。可以說,“紅頂中介”紅得發(fā)紫是改革不徹底的產(chǎn)物,同時也是改革走向徹底的障礙,并日益成為腐敗的溫床。
“紅頂中介”阻斷了改革,看上去整治的著力點應當是“紅頂中介”;但“紅頂中介”從誕生起就對行政權力具有依附性,“紅頂”也不是自封的。因此,根本的問題仍然是約束行政權力,摘掉一些中介的“紅頂”,實現(xiàn)行政權力與中介機構(gòu)、社會團體的真正脫鉤。但脫鉤首先的也是關鍵的,乃是人事關系的脫鉤。不必說現(xiàn)任行政領導,就是允許退而不休的“老領導”繼續(xù)擔任中介機構(gòu)、社會團體的負責人,二者之間就還是砸斷骨頭連著筋的關系。但這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因為“紅頂中介”歷來就有“供官員兼職的位子”的傳統(tǒng)。
政府部門為企業(yè)指定或變相指定中介機構(gòu),即使不存在尋租動機和尋租行為,至少也是剝奪了企業(yè)對中介的選擇權,強制服務、強制收費與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改革取向背道而馳。當這種情況發(fā)生時,企業(yè)應當有救濟的權利和申訴的通道。當然,重要的還是通過制度設計,壓縮政府部門通過中介事務尋租的空間,讓企業(yè)有充分選擇中介的自主權。
腐敗的“紅頂中介”令改革蒙羞。何時“艷若桃花”、“美如乳酪”的“紅頂中介”能在大力整治中徹底潰爛,那么,真正市場化的中介就能脫穎而出,暫時被“紅頂中介”阻滯的改革舉措就會釋放出巨大的紅利,而人們對于政府真正推進改革事業(yè)的信心也將得以恢復。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