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民樂縣充分挖掘“寒旱”氣候條件下的土地資源豐富、農產品天然綠色有機等優勢,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補齊“三農”領域短板,不斷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建設,農產品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持續提升,農業發展穩中有進、持續向好。

持續優化產業結構,特色產業規模穩步擴大。按照“穩面積、強管理、保質量、創品牌、增效益”的整體思路,指導各鎮持續調優產業結構,積極引導群眾自愿進行村組內互換并地、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特色產業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著力構建以戈壁農業為引領,中藥材、馬鈴薯、高原夏菜、食用菌、優質林果、飼草“六大”特色產業為補充的現代絲路寒旱農業體系。全縣特色產業面積穩定在77萬畝,其中中藥材31萬畝、馬鈴薯21萬畝、高原夏菜9.8萬畝、花卉0.6萬畝,小雜糧、油料、玉米等其他特色作物9.6萬畝,飼草5萬畝,“六大”特色產業已成為助農增收的主導產業。

加快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補齊“三農”領域突出短板,以推廣水肥一體化節水技術為重點,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面推行“小塊并大塊、分散變集中、零碎變連片”,將農戶閑置、碎片化的“井”字形小塊田變為“一戶一塊田”“全村一大塊”的機耕大土地,農業逐步向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實現了以土地整理推動土地流轉、以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以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近年來共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52萬畝,實現了“一控、兩減、三基本”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推進農業從傳統、粗放、低效型向現代集約、精細、高效型轉變,耕地產出效益明顯提升。

大力發展綠色農業,農業發展質量不斷提高。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向,在全縣一二三類區共建立水肥一體化技術、病蟲害預警監測防治、有機肥替代化肥、可降解地膜、中藥材種苗繁育試驗等農業科技示范點42個,引進新品種119個,新技術15項,試驗示范面積達到2.69萬畝。深入實施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綠色富農行動,建立農產品追溯示范平臺8個,建立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基地19個,新認定綠色有機農畜產品5個,“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面積達57萬畝。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面積105萬畝、耕地質量提升與化肥減量增效技術4萬畝、深松整地作業35萬畝。用足用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63.7萬千瓦,農作物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3.5%。

著力延伸產業鏈條,產業綜合效益不斷放大。積極鼓勵愛味客、豐源薯業、天潤園等“農”字號企業開發主食產品、休閑食品和保健食品等精深加工產品.統籌推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打造一批“獨-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民樂特色的農產品品牌,著力推動全縣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緊盯多樣化、優質化、特色化農產品市場消費需求,依托海升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園等重點企業,打造特色強、規模大、品牌優,具有輻射帶動作用和市場核心競爭力的農業重點產業,農產品產業鏈、價值鏈不斷延伸、品牌效益日益凸顯。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