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特約記者焦德宏 記者張小燕 文圖) 2017年,民樂縣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3%以上,每日都能盡享湛藍的天空,神清氣爽;城鄉24小時無縫隙保潔,灑水車整日穿梭在大街小巷,主次干道整潔清爽。這一切變化,都緣于民樂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全民參與全域無垃圾行動。

城鄉環境衛生是這樣整治的
在民樂,環境衛生整治人人有責,農民也要排“值日”。新天鎮各村分組安排每日清潔衛生保潔員,分路段清掃村內道路和背街小巷。豐樂鎮固定了一批村保潔員,定期清掃。走進該縣豐樂鎮何莊村,一條條干凈平坦的硬化水泥路直通村戶家門口,整潔的巷道聯通各家各戶,“環境能影響人教育人,村子以前可沒這么干凈漂亮,到處都是垃圾,全域無垃圾行動開始之后,全民行動,積極參與衛生整治,環境變得干凈整潔,誰還好意思隨便亂扔垃圾。”何莊二組村民鐘學文非常感慨。
村內衛生清掃村民負責,村外道路、死角則由招標企業負責清掃。“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企業集中處理”,這是民樂縣農村清理垃圾的普遍做法。甘肅正巖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負責的就是豐樂鎮全域的環境衛生清掃和垃圾集中清運工作。民樂農村每天正常有兩個喇叭在運行,垃圾清理車的小喇叭一響,村委會的大喇叭隨后便發聲,高音喇叭通知各家各戶將分類好的垃圾速速放到各家各戶門口的垃圾箱,由村內保潔員負責將當天垃圾箱的垃圾清運到垃圾中轉站,保潔公司的垃圾清運車最終將垃圾運到集中處理廠。像甘肅正巖建設工程有限公司這樣負責保潔的公司日均清掃30公里的路段,清運垃圾800方。

河道是這樣變干凈的
河道治理一直是困擾農村環境衛生整潔的大難題,往年村民偷偷摸摸往河道倒垃圾的事情時有發生,每年春灌開始前,各水管所都要安排大量的人力物力清掃河道垃圾,但實行河長制后,配合農村全域無垃圾行動的開展,這一想象已很少發生。“縣級河長牽頭抓總,鎮級河長分片包干,村級河長主抓落實。”在臥馬村海潮壩河段,臥馬山村支部書記、村級河長韓延玉談了他對河長制的認識:“對于河道管理來說,村級河長除了履行河道渠系設施管護的職責外,責任區內的清潔衛生也是一項重要任務。”

“水流通暢了,水面干凈了,民心也不堵了。”說起河道的變化,海潮壩管理處處長滕安國感受恨深。民樂縣全面推進河長制度落實,構建縣、鎮、村三級聯合作戰的責任落實網絡,覆蓋到每片流域、每條溝渠。該縣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開展河庫源頭和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加強水體污染綜合防治,水域岸線及采砂管理行政監管與執法,強化跨界斷面和重點水域監測,嚴禁河庫內出現生活、生產、建筑垃圾,實現了河庫河道保潔100%覆蓋。

廢舊農膜是這樣消失的
在甘肅大業節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筆者看到,成山架嶺的廢舊地膜堆滿了產區。“今年縣上實施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示范縣建設項目,給企業每上交五公斤廢舊地膜,鎮上到明年開春給兌換一公斤新地膜,農民撿拾廢舊地膜的積極性很高,田間地頭現在已經很少能找到廢舊地膜。”洪水鎮里仁村李全已經撿拾塑料薄膜十多天,按照縣上的政策,明年他的地膜不但一分錢不花,還有大量結余。今年,民樂縣爭取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專項資金共956萬元,主要用于廢舊農膜回收補助、標準化回收站建設等。民樂縣采取“鄉鎮組織、群眾參與、網點回收、集中拉運”的方式,積極推行“五公斤廢舊農膜兌換一公斤新農膜”和企業回收一公斤廢舊農膜補貼一塊錢“以獎代補”政策,用經濟手段撬動了環境保護的杠桿。
為實現廢舊地膜零污染目標,該縣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按照“誰使用誰清理”的原則,土地流轉戶在合同簽訂之初向鎮政府按照每畝地40元至60元的標準上交白色污染清理押金,污染物清理完畢經鎮政府驗收合格后返還押金。驗收不合格的,鎮政府雇用農民工再次清理,清理費用從押金中扣除。這一措施有效杜絕了廢舊農膜焚燒、堆積、掩埋等“以污治污”的二次污染情況發生。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