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和煦,萬物復蘇。
時下正值張掖百萬畝制種玉米集中播種期,黑河兩岸處處可見勞作的身影,一壟壟潔白明亮的農膜鋪天蓋地,似蜘蛛網般遠近交織,蔚為壯觀。村頭村尾、房前屋后,一簇簇杏花、梨花正開得嬌艷,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芬芳……
中國玉米制種看甘肅,甘肅玉米制種看張掖。
2021年全國雜交玉米制種272萬畝,甘肅是玉米制種的主產地,其中,張掖有100萬畝,酒泉有20萬畝,張掖是名副其實的核心產區。
張掖素有“塞上江南”“金張掖”之美譽,潺潺黑河造就了張掖這片河西走廊上最大的綠洲。這里光照資源豐富,祁連山和巴丹吉林沙漠的天然阻隔,讓這里不容易被其他種源干擾,是全國農業制種的天然優良場所,玉米制種業已成為當地人們致富增收的“金色”產業,在經過了40多年的發展之后,張掖市玉米制種產業正步入綠色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優質資源對接優勢企業
4月6日,在臨澤縣板橋鎮壕洼村,經過高標準農田改造后,集中連片的耕地平整廣闊,伴隨一臺臺大型機械的移動,鋪設地膜、滴灌帶,播撒農藥、肥料等工序一次性完成……
全程機械化作業,正把這里的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也給玉米制種業帶來了提質增效的有利契機。
“今年,我一共種植了135畝制種玉米,比去年少了一些,主要是因為大家都看好今年的市場行情,部分農戶收回了土地要自己耕種,今年的畝保值也從去年的3300元上漲到了3800元以上,農戶種植積極性很高。”壕洼村種植大戶丁華告訴記者。
“以往遇上這種行情好的‘大年’,制種公司早就‘擠破頭’了,甚至有些小企業會非理性抬價,好在今年縣里推行基地資源市場化競爭性配置,將好基地配置給了好企業,避免了一場‘搶地紛爭’。”壕洼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馮德軍說。
壕洼村是臨澤縣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核心片區之一,從2002年開始,這個村就專注于玉米制種,20年從未間斷。據介紹,全村14600余畝耕地中有13700畝用于玉米制種。
“今年通過優質基地資源競爭性配置,我們村和中種國際等制種企業簽訂了種子生產訂單合同,大公司供銷關系穩定,他們繁育的玉米品種好、田間長勢整齊、節省勞力、產量高,可以更有效促進種植戶穩定增收。”馮德軍說。
臨澤縣是張掖市最早探索推動玉米制種基地資源市場化配置的縣區。去年,臨澤縣以平川鎮為試點,將制種基地進行市場化配置,形成優勢企業與優質制種基地強強聯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今年,臨澤縣制種玉米面積預計超過27萬畝,占到全縣耕地面積的“半壁江山”。
“我們按照《張掖國家級雜交玉米制種優質基地資源競爭性配置辦法(試行)》,結合臨澤縣產業特點,對制種玉米基地資源進行了優化配置,讓優勢企業不用再為找制種基地而發愁,制種基地也不用為找好的制種企業而煩惱,避免企業間無序競爭、搶撬基地。”臨澤縣種子管理局副局長楊平說。
臨澤縣玉米制種產業的積極變化,是張掖市當前推動玉米制種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張掖已有長達40多年的玉米制種歷史,實踐經驗證明,簡單的市場化并不能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所有問題,完全依賴市場也不是解決發展新問題的萬能鑰匙,立足新起點,此前粗放的產業發展模式已成為阻礙張掖玉米制種產業進一步高質量發展的難題。
優勝劣汰加速產業升級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強調,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優化營商環境,引導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向重點優勢企業集聚。國家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提出,要扶持優勢種業企業發展,促進種業龍頭企業與種業基地緊密對接。《甘肅省振興河西國家玉米繁育制種基地實施方案》提出,優質基地向優勢企業集中……
就此,張掖市積極探索落實的路徑和辦法,響應國家政策,制定出臺《張掖國家級雜交玉米制種優質基地資源競爭性配置辦法(試行)》,廣泛征求全市制種企業意見建議,通過三上三下征求意見,形成共識。重點解決企業與基地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基地落實不規范等問題,建立健全優質基地資源競爭性配置機制,實現優質基地向優勢制種企業集中,引導優勢制種企業積極參與現代種業功能區建設,努力實現種業提質、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目標。
“我們立足產業功能區建設,統籌規劃生產發展和基地配置規模,搭建服務平臺,整合優質基地資源,建立健全公開透明、公平公正的優質基地資源配置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公開公正開展競爭性配置,杜絕基地無序競爭、暗箱操作等行為。推動基地縣企共建共管,扶優扶強,促進良種、良法、良地、良機配套,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融合化發展,實現基地和企業合作共贏。”張掖市種子管理局負責人介紹說。
記者注意到,張掖市競爭性配置玉米制種基地采用綜合評價“計分制”,包括制種企業生產經營指標(基礎項)、制種企業創新經營業績指標(加分項)、制種企業經營自律指標(扣分項)和一票否決四個方面。
“縣里又對各項計分指標進行了細化。1月份,由種業協會牽頭,組織農業、工信、統計、稅務等部門和企業一起進行現場打分,企業對得分項有異議可以現場提出,我們堅持公開公正透明的原則,對評分結果進行現場公示,依據得分將企業分為4個等級,據此進行制種基地的競爭性配置。”楊平說。
“跨縣區生產經營企業由市種子行業協會進行綜合評分并通知縣區;縣區內生產經營企業由縣區農業農村局進行綜合評分,評分結果進行公示。企業有異議的,申請張掖市種子行業協會復核。”張掖市種子行業協會秘書長宋學林說。
“張掖市對玉米制種優質基地資源進行市場化競爭性配置,目標很明確,政策很科學,措施也很到位,通過競爭性配置,我們公司今年的制種面積增長了約七成,有效滿足了企業生產需求。”中種國際種子有限公司張掖負責人柴利紅說。
系統規劃引領提質增效
2011年,“張掖玉米種子”成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是國內唯一的農作物種子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3年7月,張掖市被認定為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甘州、臨澤、高臺三縣區被認定為國家級制種基地縣;2018年,全國玉米種植面積6億多畝,其中一半的玉米種子產自張掖,這意味著每兩粒種子中就有一粒產自張掖。
“十三五”時期,張掖市玉米制種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年均產種量4.2億公斤,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41.6%、45%。
去年,張掖市多次專題研究玉米制種產業發展,決定建設玉米制種產業功能區。為此,張掖市委托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院編制《張掖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規劃》和《張掖市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21-2025)》,邀請唐華俊院士擔任專家評審組組長完成評審。劃定玉米種業功能區130萬畝,建設核心示范基地35萬畝,從思路定位、發展目標、區域布局、重點任務、重點工程等方面進行長遠系統規劃。
按照規劃,到2025年,張掖市將建成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優勢繁育基地130萬畝,年生產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年產優質玉米種子4.5億公斤,全產業鏈產值達到百億元。
同時,張掖市還制定出臺《加快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從支持依法納稅、支持投資經營、支持科技創新、強化人才服務、優化基地配置、創新發展平臺等方面提出12條具體措施,鼓勵支持企業在張掖發展“總部型”經濟,開展基地共建、品種選育、新品種權購買、機械化和營銷體系建設,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
為進一步增強“張掖玉米種子”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張掖市制定出臺玉米種子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使用管理辦法、《張掖精品玉米雜交種子質量規范》,發芽率、純度、凈度分別比國家標準高10個百分點、1個百分點、0.5個百分點,超越全球質量標準,增強張掖玉米種子的品牌效應。
張掖市堅持系統治理模式,加大地方種質資源保護力度和種子檢疫工作力度,確保玉米種業安全。進一步規范企業管理和生產經營秩序,保護植物新品種權,維護種子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構建企業種子生產許可證、生產品種備案證、品種產地檢疫證、種子調運檢疫證、制種基地流轉合同、制種企業完稅證、張掖玉米種子標識使用許可、農業政策保險單“八位一體”的監管服務體系,為玉米種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今年,張掖市按照“儲備一批、實施一批、謀劃一批”的原則,重點申報甘肅玉米制種產業集群、張掖市100萬畝玉米制種基地水肥一體化建設、張掖市有害生物“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預警防控體系、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性試驗站、甘州區玉米種子加工園、甘州區種業小鎮、臨澤縣國家級玉米種子產業園等一批重大產業支撐項目,全方位提升張掖種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實現種業大市向種業強市轉變。
“張掖玉米制種產業在國家糧食安全,特別是玉米種業安全戰略中占有重要位置,系國之大者。張掖市委、市政府主動擔起做大做強玉米種業、保障國家糧食和種業安全的政治責任,認真學習貫徹國家《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十四五’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規劃》和《甘肅省振興河西國家玉米繁育制種基地實施方案》,搶抓種業振興行動和建設種業強省重大機遇,把‘打好種業翻身仗’的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放大張掖國家級現代制種基地優勢’工作安排細化、實化,落地到位,全力把張掖玉米制種產業打造成國家所需、張掖所能、群眾所盼、未來所向的標志性主導產業,全力打造全國最具生產優勢、產業最集中、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精品玉米種子生產‘北擴’基地。”張掖市委相關負責同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