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水滋潤甘州美,書院培育英才出。”2021年元旦,由張掖市書法家協會主辦的“迎新年弱水書院成立三周年書法邀請暨師生作品展”在弱水書院名門首府校區隆重開展。開展儀式盛況空前,蔚為大觀。隨著摩肩接踵的人流逐一欣賞展出的130余幅書法作品,特別是50余幅名家邀請作品,讓人目不暇接,駐足不前。
“弱水三千去漭泱,生生不息潤書堂;硯池漬淺初心在,翰墨飄香滿梓鄉。”以張掖的母親河弱水(黑河的古稱)命名的弱水書院,其前身為張掖市青少年書法教育中心(原市書協教育培訓基地)、尹立發書法工作室、尹淼森書法工作室。書院以“上善若水”為行事準則,以傳播傳統文化為己任,以繁榮書法藝術為使命,20年來,雖幾經易名,但不忘初心,精心耕耘,以文化人,以藝育人,已經成長為張掖市書法教育的知名品牌。這次三周年書法展無疑是我結識尹立發先生多年后他們父子的又一大手筆。

“獨憐幽草澗邊生,書法不是一日功。”上世紀50年代末出生農村的尹立發,家里沒有支撐學習藝術的資金,哥哥姐姐都沒有上過學,他在藝術方面的造詣受到家庭的影響是很少的。走上教育教學工作崗位之后,他愛崗敬業,積極投身中小學書法教育教學事業,為張掖市的基礎書法宣傳普及與教育教學盡了一己之力。在甘肅教育學院進修期間,得到隴上名師趙正、何裕、馬國俊、崔萬益、秦理斌等名家的親授指點。通過對中國書法史、書法美學、書法鑒賞、書法教育學、書法教學法、中國古代書論、藝術哲學以及詩詞歌賦等科目的學習,以及對書法經典的臨摹學習,對中國書法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

“愿將翰墨弘國粹,甘為書法付此生。”八十年代初期,書法熱潮剛剛興起,尹力發深深地認識到自己書法知識的淺薄,他就買來字帖,如饑似渴地閱讀和臨帖習字,把業余時間全部用了書法研習上。1991年7月,張掖二中要選調一個能寫標語又能刻蠟板的老師。經過朋友介紹,他參加了為期15天的考核,最后被二中錄用。那時候,一個鄉村老師進城是很不容易的,寫字再一次改變了他的生活軌跡,他從小滿中學正式調入城區的張掖二中工作。尹立發先生在從事書法教學過程中,首先是在張掖二中主講的是高中《書法》,后來在河西學院講的是大學生選修課《書法》,上過小學《寫字》和《書法》。以《講座》的形式,先后講過《書法與中國文化》《漢字書寫與文化傳承》《書法實踐中心心理現象探索》《書法欣賞的基本方法》《書法與民俗》《書法與對聯》等。在20多年的書法教學中,先后在張掖二中、河西學院、甘州區教師書法高研班、張掖老年大學、張掖電大承擔書法教學工作,舉辦過20多場書法講座。先后多次受到國家教育部、民進中央、民進甘肅省委會、甘肅省教育廳、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張掖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弱水流韻風雅頌,書院傳承漢唐風;尹家父子師古法,桃李滿園歲崢嶸。”“父子同心立足書壇揚國粹,師生攜手凌云健筆寫人生。” 20年來,先后有4000多人在書院受教,300多學員的作品在市級以上的展賽中入展獲獎,數十人得益于書法考入重點高中、名牌大學和書法專業院校。尹立發的書法教育不但惠及了社會的不同群休,也深深的影響了自己的家庭。在他的影響之下,兒子尹淼森從小習字臨帖,2009年考入廣西藝術學院書法專業,成為張掖市第一個書法本科生,現已為書法碩士研究生,繼續從事書法教育工作。現為中國硬筆協會會員,廣西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新媒體工作委員會委員,張掖市書法家協會硬筆委員會副主任。受家庭熏陶,女兒尹曼琪也把書法當成了自己的愛好,且在市區舉辦的展賽中多次入展獲獎,在甘州區初中書法優質課評選中獲一等獎。2018年元旦,父、子、女三人在張掖市圖書館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展覽,一時成為新聞熱點。2018年4月,他們家被甘州區委宣傳部等五家單位評為“書香家庭”。

“翰墨浸潤人生路,妙筆生花育英才。”作為一名書法老師,尹立發先生談到首先要對中國書法的書體演繹、風格變化要有清醒的認識,對各類書體的技法必須有深刻的研究,雖不能專精,但涉獵的面必須要廣,這樣才能在具體的教學中,可示可范。其次,在書法基本技能掌握的前提下,面對學生怎么教,這是書法教育的第二個關鍵問題,也就是方法的問題。為書法課教學背書的是書法教育學、書法心理學、書法教學法,這三門課程是書法老師的素質能力的構成部分。因此,書法教學對老師來講,面臨的是藝術加技術的雙重考驗。臨摹學習和教育教學的同時注重對書法理論的學習,他談到有些人臨帖多年,但連軟筆、稀墨、洇紙三者之間的關系都不能協調,所以寫不出一件稱心的作品,這叫食古不化。突破的方法也只有通過多看書法展覽,多看經典作品的構成方式來解決。書法家創作的瓶頸是如何確立自己的風格特點,既要有自己的特點,還要有傳統的繼承。這個矛盾的化解過程,也是書法家創作理念升華的過程。偏于繼承,就沒有新意。偏于創新,容易致野。要以古法為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景行行止,沾溉后人。”中國書法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元素,現在由于科技的進步,實用性正在萎縮。因此,書法的傳承遇到了挑戰。年青一代的書法愛好者,肩負著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書法藝術的歷史使命。既然把書法已經成為愛好,少數的人可能已經走向專業,那就是有了傳承書法藝術的責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年輕書法愛好者是書法的未來和希望,尹立發先生期望年輕一代書法愛好者在政治、藝術、修養、品行上嚴格要求自己,要自覺的沉潛傳統,守正創新。回望尹立發,不禁讓人感到,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寂寞和坎坷幾乎是必然。沒有以苦為樂的精神境界,取得那些成就也是不可能的。這就如是人的遭際一般,命運愈蹇其詩愈工,沒有文化信仰的支持,就熬不出書法家的審美境界,而千古不朽的詩篇,是心靈境界的產物。

“浮光掠影堅凈翁。”在尹立發看來,真正的人生一帆風順的其實很少,大部分人哪怕是一些成功人士經歷都是曲折的,在書法藝術中蘊藏的很多哲學原理,大都暗合做人的道理,僅書法而言,其中的曲直變化的原理,對做人就有很強的啟發性,做人不能一味地曲,也不能一味地直,否則就不能生存。像書法的方圓變化,對做人也有參照點,方是規則,圓是變通。做人處事若只強調規則,則缺少人文精神,若只強調變通,則會走向人設崩塌。書法中疏密關系,對做人處世同樣有啟迪作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可過疏遠,也不能過于密切書法中的中和、避讓,同樣是做人需要借鑒、遵循的原則。在弱水書院有尹立發的日子里,就這樣高山無言,白云在望,日子如常,無限悠悠。時間一長,所謂熏陶,尹立發的風范就這樣慢慢影響的學習的后輩心里,讓學生們慢慢能夠分辨人品的清濁高低,做人的寬嚴上下,自己做過的事情也可以慢慢反省。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工作之余,尹立發經常應邀為我市特別是甘州區舉辦的書法公益大講堂授課,給書法愛好者們傳經送寶。尤其是書法進中小學課堂以來,在學校嚴重缺乏書法師資的情況下,他應邀為各中小學生講授書法,并集中為學校選拔的老師傳授書法和書法教育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法,深受我市廣大師生的歡迎和好評。
“弱水潺潺唱西游,煌煌書院筑魁首。志道據德案牘累,依仁游藝墨池稠。山高九仞加一簣,海滿十分納千流。靜待鳶飛魚躍日,月滿潮平壯志酬。”任何藝術都是學無止境,書法也是。書法經典浩如煙海,窮其一生都不一定能解其中真諦,若停止學習,就是停止探索,甚至是退步。所以要活到老學到老,爭取人書俱老,對于一個熱愛書法的人來說,退休不是終點站。尹立發把認真寫字當修行,一筆一字,都是參禪。這對于后人來講,是一個學習的標桿,好教每一天都有一個身靜思安的希望。

尹立發,1958年生,張掖市甘州區人,大學書法專業畢業,中學書法專職教師。現為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甘肅開明畫院理事、甘肅省少兒書法學會副主席、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河西學院外聘副教授、張掖市文聯委員、張掖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掖市民間藝術家協會顧問、張掖市教育學會理事、張掖市藝術教育研究會副會長,甘州區第十、第十一屆政協委員、甘州區書畫家協會副主席,甘州區書法美術課程研究會副理事長。三次舉辦個人書法展,書法作品五十多次在市級以上的展覽中入展、獲獎。二十多件作品被民族文化宮等國內外藝術場館收藏,十余篇書法論文在省級及以上刊物上發表。先后受到教育部(四次指導一等獎)、民進中央(2008年度優秀會員)、甘肅省委宣傳部(2017年度書法優秀志愿者)、甘肅省教育廳(六次指導獎)、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書法教育園丁獎、2018度先進工作者)、張掖市委市政府(首屆、三屆金張掖文藝獎二等獎)、甘州區政府(2017年度書香家庭,2018年度、2019年度捐資助學先進個人)的表彰。作品和業績先后在《世界書畫報》《民主》《甘肅書法》《青少年書法報》《書教》《甘肅民進》《張掖日報》、中央書畫頻道、張掖電視臺、張掖廣播電臺、甘州區廣播電視臺多次報道。
(責任編輯:朱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