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政府該不該當“保姆”——關注永昌青筍“賣難”調查系列報道之三
大西北網9月1日訊 據甘肅日報報道:永昌夏季青筍出現“賣難”,挨罵最多的是當地政府部門。
有人忿然說,這肯定是政府干部“三拍”(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干出的事,找他們解決……
也有人批評說,菜都爛在地里了,政府都在干什么……
政府部門有苦難言,也在深思:在新時期,到底怎樣處理政府與農民、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部門應不應該充當農民闖市場的“保姆”?
一
“跟政府一點關系都沒有!”政府干部們為平白無故挨罵抱屈。
之所以抱屈,是因為這些年來,政府也在學習如何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很早以前,確實出現過政府部門強制農民種植某種農作物,或是許諾保證農民種植收益的事情。這樣做的后果是,當收獲季節到來時,如果市場行情好,賺了錢農民自然興高采烈,對政府干部也滿懷感激;但在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農民就會把怨氣發在政府部門身上,甚至發生過農民把賣不出去的農產品倒在鄉政府大院里的事情。面對后一種情況,前些年政府部門繳足了“學費”,各級干部成了“賣難”農產品的消費者。但最終,干部和農民都不滿意。
吃一塹,長一智。隨著市場的發展,各級干部發展經濟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類似的情況基本絕跡。因此,面對不分青紅皂白的罵聲,政府干部們感覺很委屈:“如果是政府強迫種植的,估計農民現在已經把菜都倒到政府院子里了,干部們也不得不吃‘愛農菜’。”
“確實跟政府沒有一點關系。”種植大戶們也替政府挨罵抱屈。
永昌縣城關鎮大壩村種植大戶張學龍說,找市長不如找市場。農民種什么、怎么種,現在完全由農民說了算,能不能賺錢就得看市場行情。現在的難題是,如何讓農民能跟上市場行情,踩上賺錢行情的“節拍”。
二
“其實,也不能說跟政府一點關系都沒有。”也有人對政府挨罵持不同的觀點。
有關人士認為,隨著改革的深入和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在處理與農民關系時,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即:引導農民、服務農民、幫助農民,但決不強迫農民。
農產品出現“賣難”,很多時候是因為市場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因此在農民種什么時,掌握信息資源優勢的政府部門要從市場供求出發,引導農民種什么。同時,要服務農民,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培訓農民掌握和提高生產技能,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難題。最要不得的,是政府部門強迫農民。政府部門強迫農民種什么,其實質是弄反了政府與農民的關系,把政府自身當成了市場經營主體,卻又不能承擔市場波動帶來的市場風險,最終使得政府喪失了信譽、損害了形象,害苦了農民。
“從政府職責來說,青筍出現‘賣難’,政府應該向農民提供幫助。”永昌縣縣長張政能表示。
青筍“賣難”現象出現時,縣政府便第一時間召集了相關鄉鎮、農業企業、運銷企業和種植大戶,一起研究解決方法,盡量將農民的損失降到最低。但臨時找買家,徹底解決已經“賣難”的青筍,政府也辦不到。政府能辦到的是盡早了解市場行情,幫助農民聯系買家,防止未上市的和復種的蔬菜出現“賣難”。
張政能認為,正確處理政府與農民的關系,就不能讓政府充當農民闖市場的“保姆”。他認為,政府與農民的關系,其實也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的職責表現在研究市場、引導市場、服務市場、建設市場。作為市場經濟中一只“看得見的手”,政府部門要想充分發揮作用,就必須研究市場規律,熟悉市場運營,引導市場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同時,對市場需求提供應有的服務、基礎設施,制定和完善市場運行的制度等。具體到永昌的高原夏菜生產,政府的職責就是努力為其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暢通市場供求渠道。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