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川集團銅業有限公司鉑族貴金屬生產車間里,有間潘從明勞模創新工作室。不大的屋子里,掛滿了潘從明獲得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榮譽。
48歲的潘從明是該公司貴金屬冶煉分廠提純班班長,在一線工作25年。最讓他驕傲的是其主創的“鎳陽極泥中鉑鈀銠銥綠色高效提取技術”項目,這個項目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潘從明(右)正在查看設備運轉情況。新華社記者李杰攝
鉑、鈀、銠、銥等鉑族貴金屬是精密電子、航空發動機、燃料電池等高科技產業的關鍵基礎材料,但我國儲量有限,提取的主要原料來自經過火法、濕法冶煉提取鎳銅后的副產物——鎳陽極泥。“如果沒有好的提純技術,冶煉后的電解鎳渣、陽極泥、二次含貴金屬物料等就會浪費。”潘從明說。
從2009年起,潘從明帶領團隊歷經4年多時間,終于完成“鎳陽極泥中鉑鈀銠銥綠色高效提取技術”的研發,一舉解決了傳統工藝貴金屬回收率低、加工成本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等難題。

潘從明在書寫化學方程式。新華社記者李杰攝
采訪了解,25年前,潘從明從鑄造專業畢業,初到提純崗位時,面對工作臺上的燒杯、坩堝和蒸餾器,以及復雜的化學方程式,極為陌生。但潘從明沒有退縮。“那時候特別珍惜這個工作機會。父母也囑咐做任何事都要盡最大努力做好。”他說。
還在當學徒時,潘從明就“閑不住”,師傅指揮工作時,他總是愛問“為什么”;自己工作忙完,還要去看看別人在忙什么。正是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潘從明對鉑族貴金屬提煉越來越熟悉,“溶液中帶有藍色,說明含有銅雜質;偏紅色則是有鐵雜質……”

潘從明查看中間過程溶液顏色變化情況。新華社記者李杰攝
銀光閃爍的鉑族貴金屬,因性質相似,礦渣中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提純過程既要除掉其中雜質,還得在彼此分離過程中保證貴金屬沒有損失,技術要求十分嚴格。工作后,潘從明閱讀了120多本專業書籍,寫下30多萬字的筆記,歸納出60多種可用于提純的化學試劑。
“把一件事堅持做下去,盡力做好,慢慢積累,自然會有回報。”從一名普通工人、高級技師到國家級技能大師,再到大國工匠,潘從明認為一步一個腳印才最重要。雖然他總結出800多個涉及貴金屬冶煉工藝化學方程式,但他一有時間還是會繼續鉆研。
“技術創新沒有盡頭,只有更好沒有最好。”他說。(完)

潘從明(右)講授如何通過顏色判斷雜質成分。新華社記者李杰攝

潘從明(前)查看提純工作進度。新華社記者李杰攝

潘從明正在查看實習報告。新華社記者李杰攝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