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西周晚期至戰國時期的城址,在國內的遺存非常少,在地底下有幾十公分都是非常珍貴了,而甘肅金昌三角城遺址最高處離地面有4米,很多專家曾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情。”金昌市金川區文物管理所所長侯運廣指著身后聳起的土城墻說。


“出土器物精美而獨特,內涵文化因素豐富而復雜”的三角城遺址位于金昌市金川區雙灣鎮三角城村,是距今2500年至3000年西北少數民族修建的聚落城堡及墓葬區,占地面積約430萬平方米,主要包括城址、房址、墓葬、祭祀坑、窖穴等遺存,是中國沙井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址。
記者日前探訪了這座被認為是迄今河西地區最早的、唯一的先秦時代城址,同時也是西部地區最早的綠洲城址。如今綠樹良田環繞,城址早已結束了“暴露”在戈壁風沙里的境遇,遺留下來的陶片隨處可見。
“遺址是于1924年被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發現的,已經先后出土石器、陶器、青銅器、金器、鐵器、骨角器、毛麻織品、貝幣等文物3000余件。”侯運廣說,多虧了當地村民的配合,才大大減少了文物的流失。
從二十多年前的“業余文物保護員”到現在“五人文保小分隊”,義務守護三角城遺址在當地村民看來已是“理所應當”的事情。2011年,三角城村還籌集42萬元人民幣建起了甘肅省第一家由村委會創建的文物遺址展覽館——三角城遺址展覽館。
三角城村委會主任李學會介紹說,現在村民保護文物的意識都增強了,在耕作過程中發現文物都會自覺通知“文保小分隊”,再由我們聯系文物管理所。
為了更好地看護遺址,金川區博物館、文物管理所都設在了三角城遺址附近,“村民和我們配合得非常好,還將發現的文物無償捐給博物館,目前共收到200余件。”在博物館內,順著侯運廣的指引,一些石斧、青銅器具的標示牌上,有“郭文學、聶富祥”等捐贈人的名字。
侯運廣說,村民們捐贈的這些文物我們都會詳細記錄,這也是對他們的一種感謝和尊重。大家都認為這是老祖先給我們留下的一個寶庫,要盡力保護不能讓它流失。
一有時間,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員就頂著烈日繼續發掘。“前不久,我們在遺址周圍新發現一個墓葬群,初步估計有二三十個墓穴。”侯運廣說。
現在,三角城遺址越來越吸引外界的目光,國內外的考古學家也頻繁到當地研究。今年5月下旬,倫敦大學考古學博士伊麗絲教授在考察遺址后感嘆:“過去我們都低估了沙井文化的價值,它應該受到更多的重視。”
2015年4月27日,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復同意三角城保護規劃編制項目。“我們將把重點保護區域篩選出來,根據規劃分步驟進行發掘。”侯運廣說,這座城址已存在了兩千多年,需要我們“細心”探求。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