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3月28日,記者隨金川區政協相關負責人,來到金川區寧遠堡鎮東灣村,探訪政協委員助推雙聯行動“蔬菜孵化基地”項目建設情況,看到大棚里的綠蘿卜個大、鮮翠,前來訂購的菜販子絡繹不絕。
“東灣綠蘿卜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曾是我們村的拳頭產品;我們種植的辣椒、茄子、西紅柿等大眾蔬菜的良好品質也可謂人盡皆知,東灣村曾是全市‘菜籃子’生產基地之一。”提起光榮歷史,村黨支部書記王成天不絕于口。
后來,由于村里許多青壯勞力進城務工,加之長期的粗放式耕作和低效益種植模式,導致蔬菜產業逐漸沒落。2013年,東灣村全村人均收入6000元,貧困戶有198戶、797人,東灣村成為金川區插花型貧困村之一。
怎樣加快村民致富步伐,摘掉貧困落后村的帽子?金川區政協根據東灣村發展實際,提出了發展循環農業,建設“蔬菜孵化基地”的思路,采用“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市場”或“農超對接”模式,扶持種植戶特別是貧困戶步入小康。金川區政協委員趙永柏在區政協的支持下,于去年成立裕永儲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自籌1500萬元、銀行貸款1000萬元,開啟了“蔬菜孵化基地”項目建設之路。
“‘蔬菜孵化基地’也是金川區政協委員助推雙聯行動項目,目前,作為孵化基地的基礎,2.4萬立方米的大型恒溫庫已經建成。”在施工現場,趙永柏指著恒溫庫介紹道。恒溫庫可儲存蔬菜1584噸,若儲存綠蘿卜,因為秋冬季差價較大,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大概為126萬元。同時,可帶動安置剩余勞動力約200人,關聯安置就業300人以上。
以恒溫庫為基礎,集蔬菜種植、采摘體驗和果蔬保鮮儲運為一體的“蔬菜孵化基地”已具雛形。“我們要激發村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積極性,變‘輸血’扶貧為‘造血’扶貧,通過推廣科學種植技術徹底改變貧困戶、貧困村現狀,推動全村產業升級,實現脫貧脫困、強村富民。這就是我們扶持建設‘蔬菜孵化基地’的目標!”趙永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