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1月23日訊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三江源二期工程全面啟動,探索完善易地搬遷群眾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管護機制,祁連山生態綜合治理、青海湖生態治理一期……治理區域增綠增水增收效果明顯。
青南地區交通、能源和城鎮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青海省與甘川交界地區面貌出現可喜變化,玉樹災后重建后續工作全面完成。有序推進農牧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鎮化率達到49.5%。
11.3萬戶牧民入住新居,歷時5年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完成。
【見證2014】
漸入佳境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讓雪山草原河流湖泊恢復了生機;
日新月異的城鎮建設讓牧區大步邁向了現代文明;
日益完備的鐵路公路、航空郵政等多種運輸方式組成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正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青藏高原上……
沐浴在黨的陽光下,2014年,一項項惠民政策措施在三江源頭、青海湖畔、祁連山下、柴達木盆地、河湟山川生根發芽,青海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青海省藏區的許多地方地廣人稀,發展滯后,而在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中有著無可替代的戰略地位。生態保護第一作為立省之要,以生態文明理念統領經濟社會發展,使得生態保護、民生改善與藏區跨越發展實現了完美的契合。
說起生態環境的改善,位于三江源核心區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最有發言權。
人大代表、瑪多縣縣長周吉說,上世紀80年代初,瑪多曾是全國城鄉居民收入最高的縣,然而,氣候干旱,超載過牧造成草場退化、鼠害嚴重,本來擁有4000多個湖泊的黃河源頭地區,許多湖泊干涸甚至消失。而如今,瑪多縣生態環境逐步好轉,最喜人的變化就是黃河源頭千湖美景又回來了,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
增水、增草、增綠是生態環境看得見的改變。與此同時,青海省以小財托舉大民生,每年把近八成的財政投向藏區的基礎設施和群眾生產生活的改善上,使得越來越多的農牧民步入了現代文明,生產生活方式都發生了由內而外的變化。
促進藏區青年就業、游牧民定居房、城鄉居民醫保等惠民工程……近兩年,青海藏區六州累計完成全社會投資1778億元,年均增幅56.4%,藏區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多年不遺余力的投入贏來可喜的“收成”。
政協委員、青海久美藏藥藥業董事長久美彭措說,以前藏區水、電、路、通訊、廣播、電視這些難題,現在都得到了有效解決。基礎設施的改善,打破了以前相對封閉的環境,在快速拉近與外部的距離中,藏區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大大增強了,藏族群眾觀念也變了,不少藏族姑娘小伙都開起了網店……
如果說改善民生的一項項舉措如一股股清泉滋潤了藏區的每一寸土地,那么,產業的興起,發展方式的轉變,則讓藏區群眾挺起了“腰桿”,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現代農牧業實驗區建設風生水起,有力帶動了一批藏毯、肉食、乳制品及少數民族手工藝品生產項目,25%的純牧業村建立了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高原生態旅游業作為藏區現代化服務業的龍頭產業,正在成為藏區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人大代表、剛察縣泉吉鄉寧夏村村委會主任才保說,在政府的幫助下,寧夏村積極發展畜牧業產業化發展道路,探索出了“專業合作社+牧戶”、“黨支部+專業合作社”等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的新方向,全村群眾收入和村集體經濟穩定增長,2014年,全村牧民人均純收入在9000元以上。
繼續推進藏區跨越式發展;改善農牧區生產條件;加快建設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促進畜牧業提質增效升級;加快發展循環農牧業,加強人工飼草基地建設……《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2015年發展目標,使青海省廣大藏區干部群眾倍感振奮,青海藏區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新圖景正在他們手中描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