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 訊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省文化和旅游廳始終把“改”字貫穿始終,確保將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推動我省文化和旅游改革發展的成效。
力推文旅精品力作。成功舉辦“壯麗70載,奮斗新時代”慶祝青海解放70周年文藝晚會;少兒京劇《藏羚羊》實現“十年千場”演出,秦腔《尕布龍》演出百場;民族舞劇《唐卡》榮獲“第十六屆文華大獎提名劇目”證書;現代京劇《生如夏花》在全省開展劇場黨課巡演38場;藏戲《意卓拉姆》成功首演;推出“青藏天路旅游線”“非遺探秘之旅”等旅游精品線路,不斷激活我省旅游市場。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持續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加大“三館”服務能力建設,截至9月底,全省圖書館接待讀者129.4萬人次;文化館組織文藝活動1922次,觀眾218.4萬人次;博物館參觀94.9萬人次。在西寧、海東、海南的14個縣(區)、500個行政村開展村級文化管理員配備試點工作;組建50支大美青海文藝輕騎兵演出500余場;舉辦全省群眾文藝調演及頒獎晚會;完善全省全域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建成196座旅游廁所;文化惠民卡正式發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
加大非遺傳承保護。持續推動文物保護利用和非遺傳承,截至9月底,全省共投入2.6億元實施文物保護項目66項;著力打造“青繡”品牌,舉辦青繡大賽,全省從事刺繡人數達30萬人;完成第四批省級非遺傳承人評審工作,公布新增省級非遺傳承人108名,全省共有省級非遺傳承人317人;“藏醫藥浴法”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熱貢藝術”入選國家優秀非遺保護實踐案例;開展“2019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絲路記憶·西北五省區非遺展”等系列活動近200場。
促進產業項目發展。全面穩步推進文旅產業項目規劃和實施工作,截至9月底,年內開工建設項目582項,完成投資105億元;建成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培育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80家;新華聯國際旅游城成為旅游新地標,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等生態品牌進一步強化,茶卡鹽湖、龍羊峽水電站等工業企業助推工業旅游實現新突破,大通邊麻溝、湟中卡陽、互助油嘴灣等新型鄉村旅游產業快速發展,11個項目被文化和旅游部評為首批全國旅游扶貧示范項目。截至9月底,全省接待國內外游客4459.5萬人次,同比增長18.7%;旅游總收入497.3億元,增長18%。同時,不斷規范文化和旅游市場秩序,出動檢查人員3.5萬人次,檢查經營單位1.8萬家次,處理各類投訴和網絡輿情79起。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