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660mo"></ul>
  • <fieldset id="660mo"><input id="660mo"></input></fieldset>
    
    
  • <strike id="660mo"><input id="660mo"></input></strike>
  • <fieldset id="660mo"></fieldset><ul id="660mo"></ul>
  • 劉豐的筆墨春秋

    時間:2025-01-23 11:58來源:大西北網 作者:劉愷 點擊: 載入中...
    劉愷
     
      掛置留針的畫家
     
      2024年之夏,我看到劉豐掛置留針作畫的照片,天啊!我眼神里滿是難以置信的愕然。置留針是危重和需要長期治療患者采用的。
     
      1962年,德國貝朗公司為減輕護士工作量,減少患者反復靜脈穿針造成痛苦發明置留針。哥哥得了什么病?什么原因致生命不顧掛置留針作畫?我急切撥通侄女電話詢問。劉鶯一下子將心里煩惱倒了出來:“二爸!這幾天我心情糟糕透頂,既忙碌又疲倦,父親犯病了;頭暈、胸部憋悶,氣喘吁吁、乏力、不思食欲伴便秘住院了。經王秋英主任診治有了好轉。”

     
      我知道他有冠心病、糖尿病。于是,我決定去西安看望我的一一老哥哥。
     
      劉豐,書畫家、篆刻家。生于1949年,陜西渭南人,畢業于西安商業學校。自幼喜愛書畫,幾十年來孜孜不倦,終于成為飲譽長安的書畫篆刻名人。其作品傳統功力深厚,拙樸中見飄逸,靈秀中見奇巧。書畫曾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縣書畫大賽和展覽,并多次獲獎。百余幅作品在國內有關報紙和雜志上發表。1996年5月《長安報》專題報道《劉豐和他的書畫藝術》《陜西成人教育》雜志封三專題介紹《梅花飄香,情寄翰墨——劉豐的書畫篆刻》。特別是近幾年來國畫《二月春風似剪刀》獲第三屆世界華人藝術大會香港大型藝術展特別金獎。《映日荷花別樣紅》獲1998年度文化和旅游部舉辦的全國書畫大賽二等獎。1999年國際老年人中國書畫大展《梅動雪前香》獲世紀名家創作獎。現任西安多愛書畫院副院長、西安市書法家協會會員、西安雁塔書畫協會會員、長安中國畫院副院長、長安美術家協會理事,長安藝術學校書畫老師、太白書畫院副院長。
     
      劉豐個子不高,給人親切可靠的印象。他的眼睛深邃而銳利,那眼神充滿了堅定與果斷,靜靜地訴說著他的內心世界。躬耕畫壇,勤奮努力,持之以恒,淡泊名利,豁然達觀,心靜似水。
     
      我坐在病床旁陪護。聆聽他的話:“生病住院的日子,每一次病痛的折磨,都讓我更加珍惜生命的寶貴。兄弟!你也年已古稀,千萬可要注意身體。”我點點頭,“嗯”了一聲!
     
      閑聊中我給兄長說:“哥!幾次想給你說要幾張畫,話到嘴邊如鯁在喉卻未能出口,不好意思打擾你。現在看見你身體有恙,就更不敢提了。”他聞言答道:“你咋不早說,沒事,打完吊針你跟我去畫室,立馬給你畫幾張。你從蘭州來,辛苦了,讓你嫂子炒個硬菜,還有瓶珍藏的“西鳳”,咱哥倆好好聊聊天。”我疑惑地說:“你剛輸完液能喝酒嗎?”他一驚,噢!
     
      我倆一起走出醫院的大門。他邊走邊說:“得病才體會到健康的重要。”
     
      我看著他左手腕戴著留置針,鼻子一酸,五味雜陳,悲傷像潮水般涌來,淹沒了我的堅強,心痛在胸中激蕩。看他作畫那個認真勁呀!靜悟人生,就想挖掘劉豐書法藝術背后鮮為人知的筆墨瞬間,體會那份不羈與灑脫。讓我細膩的情感躍然紙上。
     
      畫室見聞
     
      劉豐帶我到他的畫室,首先映入我眼簾的并不是筆墨紙硯,乃是桌子上擺放的一堆大小不等,規格不同,形態各異的罐頭瓶子,我感到有些詫異。嫂子解釋說:“你哥喔人,拉扯大(交際廣),好說話,前來要字畫的人就不斷,來人就一杯清茶,咱工薪階層開銷有限,因此就把吃過的罐頭瓶子,老干媽瓶子洗凈當茶杯用。花茶一泡就喝,可好!”我了解我的胞哥,他不是吝嗇,是他從小養成的節約習慣。
     
      劉豐樸實無華的性格和勤勞儉樸的精神,讓人肅然起敬!我說:“還是備點一次性杯子吧,招呼人體面。”他說:“你耍地大,唉!花那錢弄啥呢?有茶水喝就不錯,還要那個面子弄個啥?”
     
      劉豐性格豪爽,粗獷大方,對衣著打扮從不講究。只要干凈利索,舒適便好。六姨送給她一件廠里發的工作服,他天天都穿在身上,給人的感覺就是老虎下山一張皮,但他卻說:“這衣服穿著舒服,寬松不緊身,兜兜也大,還能裝東西,而且還耐磨,穿上可美氣哩!”
     
      他對藝術追求是永恒的,清楚必須有努力的方向,保持獨特繪畫風格,在藝術領域走自己的路。令兄,讓我滿懷敬意去追尋一位藝術家的足跡。在靜靜的時光里,他那淡雅的畫墨里,每一筆都蘊含著美的意境。
     
      劉豐與眾不同的畫法,以豐富想象力的比喻手法,表達其繪畫藝術的風格,他的畫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將人物情感突破傳統的限制,采用新穎夸張的方式,為讀者提供全新的思考角度,使人在視覺上產生特別的美感。
     
      索要劉豐畫的人很多,不僅有禮貌而且會欣賞的人,也有素質較差的索要者。“劉老師!您精彩人生就是一幅美好的畫,多彩多姿!請您為我畫一幅畫吧”。“我敬重您的繪畫才華,我把您的畫掛在墻上”。“劉老師!您是名人了,給咱畫一張,咋個像!”劉豐基本能滿足所有人的心愿,他知道心靈深處的一抹溫暖,會照亮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他理解懂畫的人,一定是欣賞他的畫的。
     
      書畫家成名,沒有幾十年如一日地對藝術的困苦追夢,是很難得到社會認可的。唐代書法家孫過庭在《書譜》中這樣寫道:“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書法人歷經無限滄桑,待有了成就,人可能已到老年。成名后的墨寶值千金,是書畫家的智慧心勞,汗水與血水提煉出的藝術精華,張口就白要藝術作品,是對藝術的不尊重!
     
      啟蒙老師
     
      劉豐的啟蒙老師是我們的祖母、父親和小人書。祖母孟養珍是民國初年助產學校畢業,陸續有了孫子輩就沒有外出工作,我們兄妹四人的學前教育就是她教給我們的,吟誦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奶奶不厭其煩地強調:“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年讀書不用心,不知書內有黃金”。奶奶總是以鼓勵為主:“字是人的門面,從小要練好字。你們幾個每天寫一仿描紅,還要在四角空格寫上小楷,誰寫完,我就獎給誰一勺古巴黃砂糖,沖杯甜甜水喝。”哎呀!那個三年困難時期喲,每人每月憑票供應二兩糖,難得吃糖、喝糖水!祖母、父親規定的每天寫字的要求,唯獨哥哥堅持下來了,他寫字好與他的童子功有絕大關系,他堅持到底使得繪畫藝術有了回報。
     
      父親劉志昌是著名醫學專家,對劉豐啟蒙教育時期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影響,父愛如山,言傳身教,那份厚重與堅韌,使我們印象深刻。
     
      我記得父親讓我們背唐詩,讀宋詞,看書寫字,連說話都要教。父親說:“你們多說有趣的話,在課堂要舉手發言,勇于表達,敢于亮相,為你的觀點發聲,彰顯你的自信。”
     
      父親削鉛筆那情景我印象深刻;他右手握著鉛筆左手拿著削筆刀,像是在做手術那樣的精細,一刀又一刀,一轉又一轉,一磨又一磨,削尖的鉛筆頭還要在紙上磨圓磨純,使其適合于寫字繪畫,也用卷筆刀、轉筆刀削鉛筆。還叮囑我們上學前,要檢查削好的鉛筆。
     
      父親看劉豐對畫畫的興趣特別濃厚,因此對他格外支持,有一回父親從兜里掏出一元錢交給劉豐,叫他到大差市口的一文齋文具店去挑選喜歡的圖畫用具。并叫我陪著哥哥一塊去。記得當時買的是中華牌鉛筆、紅藍鉛筆、圖畫本。文具店隔壁有個刻章子的,老板嫻熟刻章手法吸引劉豐常駐足觀看,一看就是半天。使他對這門手藝也產生了濃濃興趣,日后為劉豐的篆刻藝術奠定了基礎。
     
      父親精通中國歷史,《二十四史》全書就通讀兩遍,父親愛講經典,是因為它跨越了時間的長河,成為永恒的瑰寶。他講述西漢晚期的漢石刻壁畫,畫像石棺墓、畫像石槨墓、畫像石室墓和磚石混合結構畫像石,以石為紙、用刀代筆、以線造型的繪畫藝術,是繪畫與雕刻兩門藝術完美結合,給人以視覺空靈、雄渾古樸的藝術享受。他說起敦煌壁畫滔滔不絕,公元366年,由樂尊和尚在敦煌莫高窟開鑿的。敦煌壁畫展現了強烈的情感外露和夸張的人物造型,帶有域外或新疆的繪畫特色。吸收了東西方藝術的精華,形成了多元化的藝術風格。耳濡目染使劉豐受益匪淺,
     
      我們的爺爺原國立北京醫學專科學校畢業(北京醫科大學前身),因病去世很早,但爺爺有一位生前好友在碑林博物館工作,每逢過年父親都要領我們兄妹幾人去碑林給這個叔爺拜年。大人述舊說話,我們當時小,在碑林展廳中拿白紙和鉛筆隨意涂抹,可以跟得著的“拓片”玩。豐哥最認真,不但用手指沿石刻順字凹凸走向模仿,還仔細地“拓片”,為爾后席殊練字打下基礎。
     
      父母平時工作很忙,忙中偷閑有空就常陪伴我們,祖母的言傳身教有助于我們形成健全的人格,使我們更加堅強和自信。他的另一位啟蒙老師是小人書,小人書讓他繪畫天賦在小人書世界里暢游,他通過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在繪畫過程中,觸摸時光,漫品書香,收獲快樂。

     
      1925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的《西游記》畫冊。連環畫的形式多樣,題材廣泛,既有文學作品改編,也有歷史、地理、科技的知識介紹。
     
      我記得胞哥是從西安東關虹光電影院的小人書攤學畫。虹光電影院位于東關正街,吸引我哥經常去東關并不是看電影,而是虹光電影院西鄰稅務所門前高臺臺上擺著的“小人書”攤,因為稅務所的屋檐延伸的長,檐下并有五級臺階,刮風下雨無妨擺小人書的生意,只要出攤就吸引著眾多的看小人書的碎娃們集聚,尤其周三、周五下午不上課,劉豐便成了這里的常客。
     
      哥哥讓我向奶奶要兩分錢,我央求奶奶說:“奶!給我倆兩分錢吧,想到虹光電影院去看小人書,一本舊書一分錢,新書兩分錢一本。”奶奶叮囑說:“只能看一本。你倆過馬路拉著手,小心汽車,一起去一起回來。”那親切的話語在耳邊回響。
     
      劉豐用手觸碰那一本被歲月摩挲、書皮微皺的舊書,他感受到的不僅是字里行間的真情,過往年代的記憶,藏于書中的是他人生軌跡。

     
      那個年代一分錢很是精貴,他看小人書有了濃厚興趣,這是一扇打開他心靈的窗戶。我倆一起去看小人書,每次只挑一本,每次都是他雙手捧著書,我擠靠在他的身旁一起觀看,我看娃娃他念字,我不停催著說:“哥!你咋看得這么慢?揭吧!該翻頁了。”哥哥說:“急啥呢!你狗看星星一片明,還催呢?”他看到書里的高潮部分,就激動地情不自禁讀了出來。那兒不限時,那兒沒有小凳子,大家都席地而坐在臺階上聚精會神地看。隨后,我家旁邊的玄楓橋東口旁,張奶奶的“小人書”攤開張了。從此,劉豐就在家門口經常看小人書。少年時期如饑似渴地看小人書,為后來他的繪畫生涯奠定了堅實基礎,回來后,他竟然憑著記憶在作業本、課本書眉空間畫小人書上的插畫。那時小人書沒有彩色圖畫,只有黑白圖畫,每頁都有灰色圖畫,圖畫的下面就是一排排字。“小人書”店里是他小小少年的情懷,指尖滑過書籍,在書香中流淌。
     
      此后,劉豐寫完作業,有空便開始拿著鉛筆和紙張,用筆臨摹小人書的人物,我記得他畫了“水滸傳”內許多人物;楊志賣刀,豹子頭林沖。還繪聲繪色地給我們講,用心互通經典之故事,他的啟蒙老師賦予了,他人生旅途上的第一縷光芒與力量。
     
      春聯情篤
     
      長安的年貨大集,年味滿滿,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按慣例每年劉豐和書法家們在趕大集的日子,都為老鄉們寫春聯,豐哥是快手書法家,每次排隊要的人多,一個集市下來,他一般寫對聯80~100幅,他用墨香迎接這個喜慶的日子,表達書法家最真摯的心意。
     
      侄娃子滿懷深情地對我說:“二爸!我的父親始終與書畫篆刻相伴,是他一生摯愛且矢志不渝的追求。1994年的春節前夕,他受朋友之托為西安市三爻村村委會書寫三百副春聯,春聯題材大致不應相同,村委會贈送于轄區村民,以表達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對生活的美好期待。”

     
      劉豐二話不說,欣然應允,眼神充滿堅定。他先把蜂窩爐通開,再泡一杯濃茶,邊喝邊思量,一夜完成300副春聯談何容易!劉豐胸有成竹,做足功課,在桌前鋪好紙張,倒好墨汁,微微俯身,腰背挺直,空懸右臂,瀟灑自如,看他那揮毫的勁疙瘩,看他那專注眼神,右手提筆蘸滿墨寶,緊緊鎖住紙面,仿佛世間萬物這一刻與他無關。他的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卻絲毫沒有影響他的筆觸。每落下一筆,他的手腕都會輕輕轉動,那毛筆像是被賦予了靈魂,在紙上靈動地跳躍著。時而中鋒行筆,線條圓潤飽滿;時而側鋒橫掃,筆畫剛勁有力。他的嘴唇微微抿著,隨著筆畫的走勢,偶爾會輕輕蠕動,似乎在與筆下的字輕聲交流。
     
      侄兒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哥哥在一邊專注地寫著。夜幕降臨,四周愈發安靜,寒冷也悄悄潛入屋內。窗外,漆黑的夜空如一塊巨大的墨石,沒有一絲光亮,只有寒風在呼嘯著,吹打著窗戶玻璃,發出“嗚嗚”的聲響,像是在催促著屋內的人早些休息。屋內,昏黃的燈光略顯黯淡,光影在劉豐臉上搖曳不定,他的身影在光暈中起伏,他的手穩穩地握著毛筆,不曾有一絲顫抖,仿佛與筆融為一體。
     
     
      燈光實在難以滿足書寫需求時,父子倆齊心協力將陽臺的吊燈移到客廳,劉豐招呼兒子快點睡覺。在那明亮許多的光線下,他繼續沉浸在他的書寫世界,那表情安詳且滿足,沒有絲毫疲倦之意。周圍的一切都成了他的陪襯,只有那筆墨在紙上摩挲的聲音,在寂靜的夜里顯得格外清晰。每一副春聯,于他而言,不僅是筆墨的揮灑,更是對朋友的一份鄭重承諾,是內心深處對書畫熱愛的盡情釋放。
     
      那一夜,墨香與寒冷的空氣交織之中。劉豐一會兒搓搓手,一會兒揉揉臉,一會兒跺跺腳,只見他龍飛鳳舞,思維迅速,疊一張寫一張,寫一張挪一張,寫了一張又一張,數了一張又一張,那一摞摞寫好的春聯,承載著劉豐的深情厚誼,也在侄娃子幼小的心靈里,播散著對藝術和責任敬畏的種子。這記憶,如同烙印般深刻,無論歲月如何流轉,都揮之不去。
     
      篆刻歲月
     
      劉豐喜愛篆刻,緣于從小在東大街章子鋪獲得愛好,滋養著他的靈魂深處,把鋒利的篆刻刀開啟蒙昧,刻在他骨髓里,融化在他血液里。
     
      我按下記憶的按鈕,懷舊一瞬間,心頭泛起漣漪。記得刻章師傅叫張俊山,陜西渭南人,章子刻得好,板胡拉的更好!哎呀!那板胡琴弦上能感受到無盡的情感和力量‌‌。那《秦腔牌子曲》高亢奔放,先聲奪人,情緒舒展,真拉絕了!他喜滋滋拉著,嘴里哼著,可美可美!
     
      張師傅刻章一招一式,讓劉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年少的劉豐求知若渴,虛心若愚。每次途經章子鋪門前,他就頓足不前,我是跟屁蟲在此陪伴。張師傅頭戴放大鏡用心刻章,見劉豐紋絲不動,目不轉睛觀看刻章,心里滿是歡喜,放下刻刀,起身點了根“恒大牌”香煙,美美吸了一口。就問劉豐:“你這碎慫,還想學刻章?行!你要真想學,給我跪下磕個響頭,我就收你當徒弟了。”哥哥一聽,二話不說,撲通一聲跪下就是一個響頭。嗨!劉豐這一磕不要緊,害得我也陪著磕了一個響頭。劉豐從偷偷學藝到大展拳腳,苦苦追尋了半個世紀,不論前方是否荊棘密布,他義無反顧,風雨兼程,勇往直前。
     
      劉豐高興地講道,印章古稱“璽”起源于商代,早期多為銅印,玉印出現于戰國時期。最初是個人的記號,并無嚴格的等級限制。但自秦代開始,天子以玉為印,并稱之為璽,普通人則不能使用玉制印章。《說文解字》“印,執政所持信也”。
     
      劉豐以刀為筆,以石為媒,一鐫一刻,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方寸印章之間立下信息,成就博大氣象。
     
      劉豐興致勃勃講述國畫印章刻字類型及其含義:姓名章,刻有畫家的姓氏或名字、字號。閑章,是用于畫面的趣味性和藝術性。收藏章,用于鑒別和記錄國畫的收藏歷史。起首章,用于國畫的創作時間。壓角章,用于填補國畫空白處。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印章,如吉語章、封門章等。這些印章使得國畫內容豐富多樣,既體現畫家的個人喜好和創作意圖,又增加了國畫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收藏意義。
     
      印章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美的力量!既是傳統手刻印章又是方寸間的指尖藝術。時光匆匆,劉豐勤奮好學,又吃得了苦中之苦,憑借聰明才智,掌握了印章雕刻的全套技術,各種體裁的印章,各種字體,他都能輕松地刻出來。畫家對他的刻章技藝都是贊賞有加。
     
      劉豐講起,中國刻章石的“四大名石”福建壽山石、浙江青田石、浙江昌化石和內蒙古巴林石。他去過很多刻章石料市場。他為了搜尋更價廉質好的章料,利用在廠里銷售可以全國跑市場的機會。20世紀80年代去了浙江青田縣,翻山越嶺,他乘坐手扶拖拉機,冒著風雨去礦點購買章料。哎,說到心酸處,他可有一籮筐呢!劉豐獨自品味這份苦澀:“我好心疼呀!一下子花了3個月工資,買了15公斤青田石仔料,帶了回家。我不敢說聲辛苦。”我嫂說:“跑那么遠,就帶些石頭回來,哎,你真是沒事干了,把石頭往山里背呢!”劉豐又說:“這是啥石頭?跟南山的石頭就不是一回事么。”

     
      劉豐用帶有鋼鋸鋸弓的,安裝鋼鋸條鋸青田石的章料,解章料是用臺鉗固定,不小心鋼鋸條就鋸斷了,安上可鋸,鋸斷又安。就這樣,鋸好的青田石章型,再用砂紙一個一個磨好,刻章子!
     
      劉豐在五十多年間,他用手中的鋒利篆刻刀,刻出上萬枚的印章,從他手指上的老繭子見證他篆刻功夫,他先后為100多位名人刻私章。
     
      早年,西安第九中學舉辦筆會,主辦方邀請陳忠實、劉豐等,副校長高宏根對劉豐說:“忠實先生說他沒個好章子,請你篆刻個好章,行嗎?”劉豐爽快地回答:“行!”。于是高校長買了塊石頭,請劉豐刻章。還說道,請忠實老師給你寫幅字吧。劉豐說,不客氣!刻好“陳忠實印”就交給了忠實先生。
     
      1986年9月16日—10月16日,為期一月在西安小寨工人俱樂部的首屆書法展覽上,劉豐和吳三大有緣相見。吳老師對劉豐講:“我是屬雞的,你能給我刻雞嗎?”劉豐立馬回答:“能行。”隨后劉豐參加了吳三大書法展,將刻好的“吳三大印”交給吳老師,吳老師為豐哥寫了一副對子致謝。
     
      劉豐和美院肖煥教授在小寨文化宮書法展覽上成了摯友,肖煥看到劉豐刻的肖形印很好。對劉豐說:“劉老師!閑了請你給我刻個雞,我給你畫個雞。”他倆人高興地握手就達成協議。肖煥老師的女兒要參加全國大學生書畫展,肖老師提出請為女兒刻上“肖李蕾印”,劉豐毫不猶豫地刻好了。
     
      劉鶯念念不忘談道:“我年少時,父親常帶著我去參加書法展覽,見到這么多的書法家和名人作品。父親讓我叫這個叔叔,叫那個爺爺,咋叫這么多的人呀?在我的心靈深處對書法國畫有了深厚感情,也對布貼畫有了興趣。”
     


    劉鶯的布貼畫
     
      劉豐為日本美術院院長河野健二刻印收藏。他自豪地談道,長安書畫名家50%的印章出于我手,被其收藏。劉豐牛!不僅給很多名人刻章子,就是對普通工友也是有求必應。
     
      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深入進行,隨著關停并轉以及破產大潮的波及,劉豐所在的工廠也未能幸免,職工的生活普遍陷入暫時的困難之中,恰在此時,工友的孩子經一位退休老師輔導考上了大學,孩子給媽媽說想感激老師以報師恩。送個禮物既不多花錢還不失大雅,思來想去就求著劉豐給刻個章子贈送老師,一來不失敬意,二來無送禮嫌疑,劉豐欣然應允,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加班加點將章子刻好,并親自登門,送給孩子,勉勵學生說:“你是咱廠的驕傲,你為我們下崗職工爭了光,希望你到了大學好好學習,用優異的成績和掌握的知識報效祖國,將來過好日子!”孩子非常激動,連聲謝謝,深深地給劉豐鞠了一個躬。孩子的媽媽也非常過意不去,第二天拿了一斤大肉餡給我嫂子說:“麻煩你掌柜的了,看這兩天把人都熬瘦了,你給包個餃子補養一下。”我嫂說:“咱都不容易,碎碎個事么,看把你還客氣的。”再三推來讓去,只好收下。
     
      劉豐篆刻的十二生肖,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蘊含了豐富的寓意。栩栩如生,生動傳神。
     
      劉豐說:“印是一方小巧的世界,鐫刻著歷史的痕跡與藝術的靈魂。它像一個人的外表打扮,如何把不同的字連接組合,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我刻章工具齊全,篆刻刀是我用錳鋼磨出來的,刻起來就得心應手,駕輕就熟。”
     
      刻章的過程必須靜得下心,沉得住氣,手不抖,心不慌,篆刻刀拿在手中游刃有余,嫻熟自如,這是手工刻章的技藝所在。
     
      有段時間里,找劉豐刻章的人挺多的,印章被稱為“信物”以表達深刻寓意,送給孩子表示一步一個腳印,告訴孩子要講信用;送給戀人表示一諾千金,心心相印;送給朋友表示永不相悖,互有信義;送給長輩表示健康長壽;送給書畫家表示對其藝術的贊賞。
     
      每當劉豐刻好一枚印章時,他能從中獲得無比的充實和快感,多巴胺飆升了,神經質興奮了。也許這是他堅持篆刻驕傲所在。
     
      劉豐堅守篆刻,是心中的一種精神寄托,章是一筆一刀深深地烙在心底的印。印章質樸而堅韌,友誼亦然,經歷風雨后更顯珍貴。每一次都是印章的印記,即使距離遙遠,透過印章感受到親切的陪伴。
     
      劉豐說起,所有的贊平常而淡然。他的每一步的堅持,都鑄就了今天的成就。豐哥納悶道:“那么苦的日子,我怎么就熬過來了呢?歷經風雨,依舊心懷陽光,這便是人間的溫暖。”
     
      隨著現代電子刻章技術的涌現,也未能淘汰手工藝術的篆刻。
     
      宣紙為禮
     
      這座工廠,曾是他們心中的驕傲,機器轟鳴,人聲鼎沸。如今,破產了,卻只剩下寂靜和荒蕪。劉豐夫婦下崗了,失業了,這對他們處于40、50后這個尷尬的年齡階段。下海己無技能,出力身體不行,兩個孩子正在上學,生活的拮據不言而喻。我嫂子整天發愁,難呀,太難!生活就像一團亂麻,疙瘩怎么也解不開?精神抑郁了。
     
      我問侄子還記得小時候的事嗎?他說:“我小時候挺快活的。記得姑姑買的橘子,我可愛吃了,一會兒吃一個,一會兒又拿一個。我還想要,媽媽說給爸爸留一個。就給我剁了一塊青蘿卜,那青青的長長的,咬一口嘎嘣脆,水可大。”
     
      唉,處于這種嚴酷的家庭環境,酷愛畫畫的哥哥真正地犯了難,意識到連宣紙都買不起了,但他并沒有因此而中斷畫作,本著節儉的精神,創造條件來作畫,沒有錢,那就一次少買兩張,常常因為買兩張宣紙要往返60里路,從長安縣騎自行車進城到書院門,出縣城往北就是一個大上坡,光上這個坡,就得幾十分鐘,把人就累得不行了,去一趟就是大半天時間。我嫂子說:“為買一張宣紙,跑這么長時間,真是劃不來。”劉豐說:“我也想跑上一趟買上兩刀回來,沒辦法,誰讓咱沒錢呢。”就這樣他一次買上兩張紙,把畫賣了,下次有錢跑去再買兩張。
     
      有一個西安的閑人找劉豐要字畫,說是有一個老板看上畫家的畫了,并說好一次買十張。嘿!劉豐臉上立馬綻放出了孩子般的笑容,皺紋在他的眼角和嘴角輕輕舒展,他的眼睛閃爍著光芒,流露出一種歷經滄桑后的恬淡與喜悅,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歡欣鼓舞,心想這次來個大生意。
     
      第二天起個大早,連忙進城去一下子就買了20張宣紙。想著一定要把握好這次給咱豎牌子的機會,精心畫了好幾天,十張畫終于完工,朋友來取畫時,給他提了二斤“德懋恭的水晶餅”,并說好過兩天給劉豐送潤筆費,可是畫拿走人再沒來。
     
      有一次我去看哥哥,專門給他買了兩刀宣紙,當時29元一刀的宣紙,劉豐非常高興,并且興致勃勃地給我講起了有關宣紙的知識。宣紙稱為紙中之王“千年壽紙”,宣紙起源于唐代,現存較早的宣紙紙本是安徽省博物館珍藏的宋代張繼之抄經冊《華嚴經》。明代,宣紙工藝日趨完善,品種花色增多。清代,涇縣宣紙生產得到長足發展。用于書畫摹寫,其制作工藝比較復雜,經選料,搓搗,洗滌,烘干等多道手續,從歷史到如今,安徽涇縣紙為上品。因歷史上涇縣屬于宣州府,因此得名宣紙,上好的宣紙使用青檀皮和稻草等材料,經上百多道手工工序制成,其質地柔韌,不易破裂,適合長時間作畫以及多次折疊而不損。表面光潔如玉,耐久保存而不蛀不腐。并且吸水性強,墨汁在紙上能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感,適合表現書法的力度和節奏,有利于書法藝術的創作,并且宣紙有生宣和熟宣之分,其功用卻各不相同。聽了這些我對哥哥說:“沒想到一張宣紙還有這么大的說事,長學問了,下次來的時候一定給你買最好的宣紙。”
     
      焦香畫韻
     
      劉豐是廠里中層正科級,溫馨的家在筒子樓里,一間半有30平方,陽臺放置一個畫案,對面有四個平方的廚房,家里用的是蜂窩煤小火爐。
     
      嫂子臨出門時,不忘給他交代:“鍋里煮的黃豆,記得端下來。”劉豐應聲答道:“知道了!”
     
      他開始了全身心投入創作,陽光透過窗戶灑在畫案上,劉豐站在畫案前,眼神緊緊地鎖在眼前那張未完成的畫作上,手中的畫筆仿佛是他與另一個世界溝通的媒介。
     
      今天,他要將心中那曲激昂的信天游化作紙上的旋律。那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奔騰不息的黃河水、頭戴白羊肚手巾的陜北漢子和穿著花棉襖的婆姨們,都在他的腦海中不斷浮現,等待著他用畫筆一一勾勒。
     
      小火爐上煮著一鍋黃豆,待黃豆煮熟,自己也準備搞點簡單午餐,便可飽腹后繼續創作。然而,此刻的他早已忘卻了這一切,全部的心思都沉浸在畫作之中。

     
      他時而揮毫潑墨,大筆渲染出高原的雄渾;時而工筆細描,精心勾勒出人物的神態。隨著創作的深入,他仿佛置身于陜北的黃土地,耳邊回蕩著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聲,心中的激情如潮水般洶涌澎湃,不斷地傾瀉在畫紙之上。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小火爐上的黃豆在鍋中歡快地翻滾著,漸漸地,水分被煮干,黃豆開始發出輕微的焦煳味。那味道起初很淡,在畫室的空氣中若有若無地飄蕩著。
     
      劉豐毫無察覺,他的世界里只有眼前這幅逐漸成形的畫作。他鼻尖上滲出細密的汗卻渾然不覺,手中的畫筆依舊不停地舞動著。忘我的創作過程中,他仿佛與畫作融為了一體,感受到了藝術帶來的無盡魅力和滿足。這幅《信天游》已經滲透進他滾燙的血液中。
     
      樓道里那焦煳味越來越濃,煙霧繚繞,彌漫了整個畫室,劉豐突然從創作的沉醉中驚醒過來。他猛地抬起頭,喃喃自語哎呀媽呀!不好了!闖禍了!
     
      當他的目光落在樓道對面的廚房,那冒著黑煙的小火爐上煮的黃豆,他才恍然大悟,急忙放下畫筆,快步走到廚房的火爐前,端出燒焦的鍋,斷絕火源,嘿!揭開鍋蓋不小心燙壞了手指,鍋里冒著黑煙,黃豆的顏色變得焦黑一片,鍋是一片狼藉,濃烈的焦煳味撲面而來,看著鍋里那煮煳的黃豆,他無奈地搖了搖頭,臉上卻露出了一絲尷尬的笑容。
     
      因為在這忘我的創作過程中,他仿佛與畫作融為了一體,感受到了藝術帶來的無盡魅力和滿足。雖然黃豆煮煳了,但他知道,自己在這幅《信天游》畫作中,收獲了更為珍貴的東西——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
     
      窯洞創作
     
      劉豐的畫室,曾在少陵源畔的一處窯洞里,窯洞的結構獨特,線條簡潔明了,屋頂青磚拱頂,顯得樸素而大氣,它的外觀屋沿紅磚圓形與院內地里辣椒茄子相得益彰,屋內20多平方,有點潮濕,冬暖夏涼,以前是廠里職工宿舍。他已經習慣了這個地方,也習慣了一個人安靜地畫畫。劉豐說:“居室周圍比較嘈雜,我喜歡安靜簡單。這是租借的,窯洞里有個大畫案、一對沙發、一張床。”
     
      一次,夏日炎炎,我和發小平安去哥哥家做客,只見他穿著白背心,寬松的大褲頭,頭頂白毛巾,雙腳泡在木桶里,以清涼之水,輕拂疲憊之足,仿佛月光下溪流輕吻岸邊石,帶走夏日煩憂,留下心靈的悠然。他泡完腳,涼快了,帶我倆到窯洞喝茶,聊天,作畫。
     
      我請哥哥給平安畫一幅畫。劉豐說:“喔有啥,沒嘛噠,動動手筆的事。”劉豐是快手畫家,拉開架勢,甩開胳膊,筆走龍蛇,刷,刷,刷!三下五除二,一幅映日荷花別樣紅,展現在我們面前,畫畢蓋上印章。又附上一張宣紙。他又說:“劉愷,今給你也畫一幅,就給你畫張大雞圖吧。”話音說罷,手起筆落,轉瞬間一幅栩栩如生,斗志昂揚的大雞圖便成就了。然后,豐哥起身從書架上取出一幅畫卷講道:“你兩個人來一趟也不容易,這有幾張我平時畫的挑出來的精品,你兩人一人再拿兩張。”
     
      拿了畫,劉豐帶我倆到家里吃了一頓嫂子親手做的蘸水BI ang BI ang面。平安幽默地說:“豐哥!今來的值,連吃帶拿,不但得到了心愛的畫,還品嘗到了嫂子做的辣子蒜水蘸Biang,Biang面。”
     
      我們走的時候,哥哥一直送到汽車站。告別后,我和發小異口同聲稱贊他的為人。

     
      劉豐的筆墨春秋,就像一幅畫,一張寫照,一經提煉,一個個都是特色的,一件件都有不同結果,繽紛多彩。
     
      劉豐在繪畫創作的過程是艱難的。他讓夫人,從不同角度為他拍照,從燈光下,從陽光下,從月光下拍攝,他從不同面拍著光判斷其著光的反射,光與影交織成一幅神秘而美麗的畫面,展示光與畫的效果,以求不斷探索中超越自我,創作出更加獨特和完美的作品。
     
      他沒有老師的傳授和指點,他是通過對畫的理解而掌握畫法,當他有一種突然的領悟或靈感的閃現時,立馬拿鋼筆畫上草圖,他常在苦思冥想,某個時刻突然想通了之前一直困惑的問題,或者在沒有人指導的情況下學會了,那繪畫的天賦,那深切的感悟,感覺他有一種自我開竅的過程。他的成功是經歷反復摸索實踐的,象似明白了一定道理或方法。當看到別人的努力和成功,自己突然就懂了努力奮斗的重要性。通過自我覺察和理解來達到的覺悟,這種覺悟基于個人的內在智慧。
     
      劉豐傾注心血,創作出一幅幅水墨作品,他對自己的畫風有明確的目標,傳承中國畫的特色,探索中國畫發展規律,他認為保持傳統特色基礎而彰顯自己風格。中國畫的歷史悠久,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它經歷了先秦時期的萌芽、漢代的發展、魏晉南北朝的成熟、唐代的繁榮、宋元的變革、明清的興盛,直至現代的轉型。在這個漫長的歷程中,國畫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技法,如筆觸、墨色、構圖等。他強調畫風在意境中體現,通過畫面傳達詩意之美,使得畫面具有生命力。
     
      劉豐以墨會友,以筆暢聊‌,筆墨情深,書畫共鳴。經常參加筆會的邀請,促進藝術交流,推動藝術創作。他用欣賞的眼光品味師友詩文書畫,結識不同風格的藝術家,通過書畫筆會的碰撞和交流,受益匪淺。
     
      他深刻理解詩者寄情,畫者揚彩,文者歌美,攝者豐富,書者存古。人生如畫,畫如其人,需要細心地繪制書畫春秋,一幅繪畫,繪制時需要毅力,需要耐心,需要智慧,而把它畫得完美,則需要心靈的細膩、豐富的想象力和無限的創造力。
     
      劉豐認為,生命重要的不是長度,而是內容的精彩程度。他用生命書寫自己的故事,讓它充滿意義、價值、幸福、知足的品位。他希望對人生深刻的感悟,在筆墨春秋更加堅定和自信。人,要有毅力去堅持,要有耐心去面對,要有智慧去分析,要有心靈去捕捉,從而實現自己的書畫夢想。
     
     
      殘聯捐畫
     
      2000年5月17日,全國殘聯藝術團在助殘日來到長安演出了。區殘聯號召一些單位和企業為貧困殘疾人捐款。為了答謝捐款的單位和個人,殘聯邀請劉豐為他們每人做了一幅畫。那時候,劉豐在長安已經很有名氣了,《長安報》對他進行了專題報道,其作品《映日荷花別樣紅》和《梅動雪前香》相繼獲得全國書畫大賽二等獎、世紀名家創作獎。這樣的畫家已經有了身價,也就或大或小有點架子。所以,殘聯邀請劉豐這件事上費了很多思量,等見了他的面時一切顧慮都顯得是多余的了。他行事光明磊落,人品之干凈,謙虛隨和,而且跟他打交道給人感覺他很有義氣感。劉豐知道殘聯經費困難,毫不猶豫便帶上自己的宣紙、筆、墨、顏料,來到殘聯辦公室,連精彩的演出都沒顧上看一眼,就開始鋪展調色,揮毫潑墨干了起來。
     
      整整一個下午,劉豐在筆觸與色彩的交織里,讓畫紙成為他表達情感的舞臺,演繹每一刻的心動與靈感,一鼓作氣畫了近30張書畫,潑墨揮毫,行云流水,經典之畫,躍然筆端。墨跡未干由殘聯領導送給了捐款的單位和個人。在劉豐老師的支持下,那次義演非常成功,共獲得捐款3萬多元。
     
      吃過晚飯后,殘聯領導看他有些疲憊,本打算送他回去好好休息。他聽到:“劉老師久仰!機會難得,不容錯過,不留遺憾。”他明白了,那就多待一會兒吧,于是為殘聯每個干部畫一幅畫。等送他回家的時候,已是晚上快12點了。殘聯人都覺得很抱歉,但他卻一點都不在乎,還一再說是能為可憐人做點事,也算是功德無量。
     
      劉豐的書畫有著深厚的傳統功力,他筆下的禽鳥蟲魚、花草山水都是勾勒出來的,所以顯得別具一格,更有個性。當然,這與他所走的道路是有很大關系的。因為他不是科班,靠自學成才,自幼就喜歡畫畫,走入社會以后,更是一邊工作一邊畫畫。隨著他的作品相繼得獎,先后被編入《中國英才愛國大辭典》《輝煌成就世紀曙光》《21世紀人才庫》《當代著名書畫家精品集》《世界名人錄》《2000中國風杰出人物特集》《中華驕子專業人才卷》《共和國書壇畫苑風云人物大觀》等書。
     
      劉豐努力化為實實在在的成果,那份成就感,比任何贊美都來得甜美。
     
      金庸情懷
     
      劉豐有份不變的金庸情懷。時光荏苒,懷舊情愫卻愈發濃厚,喚起心靈深處的思念。
     
      我和老伴赴英國旅游,行前受劉豐重托,務必以他的名義到劍橋金庸紀念碑參拜先賢,以表示他深深的思念之情。并將他的得意之作一信天游交付于我,千叮嚀,萬囑咐,叫我一定把他的作品在金庸先生紀念牌前敬獻。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就決定完成劉豐夢寐以求的夙愿。
     
      劉豐典型西北漢子,與生俱來的粗獷寬厚性格,天生就有幾分俠義之氣,雖然今年已經76歲了,但身上還有著仗劍天涯的少年豪情。他為人低調,愛看金庸小說,稱之為金庸鐵粉。
     
      我與老伴乘坐旅游大巴到劍橋郡市區,不為趕路只為看看沿途風景。世界名校劍橋大學成立于公元1209年。校訓;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此地乃啟蒙之所和智慧之源)。下了車,到劍橋集貿市場買了二束康乃馨;在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買了兩張門票(12磅/1人)。巧遇幾位中國陜西游客,一句鄉音,一下子讓我們親熱起來了……
     
      學院不僅有金庸紀念碑,還有聞名遐邇的嘆息橋。我穿過嘆息橋的拱形橋廊,往前走,有一條林蔭大道,步入林蔭道的右手邊第一個小鐵門進去,穿過一個方正的小花園,就看見金庸紀念碑,頓時對這座碑心中充滿敬畏之情。
     
      2012年7月4日,金庸先生的對聯石在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落成。圣約翰學院院長Dobson高度評價了金庸先生在劍橋學習的優異表現,稱其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深厚的文史功底,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給劍橋留下了深刻印象。
     
      碑上對聯是金庸創作的“花香書香繾綣學院道,槳聲歌聲婉轉嘆息橋”,落款:學生金庸。對聯石碑的背后,還刻有這副對聯的簡介:The scent of flowers,the scent of books clings to the College paths;The sound of oars,the sound of song drifts through the bridges of sighs.
     
      我在金庸紀念碑兩側敬獻鮮花,起身站立,手握空拳,左手抱右手,拱手致意,鏗鏘一句:參拜金大俠!爾后我和老伴展開《信天游》畫卷。

     
      我對先生說:“吾兄是您堅定不移的追隨者,說他矢志不渝不為過之,形容他堅定不移無愧于心。”劉豐沒有任何雜念告訴我:“我喜愛武林高手的對決,更喜歡劍客出手勇者勝的亮劍精神。令弟不遠萬里替兄拜見先賢,以了卻心愿。”
     
      早年,劉豐在陜北采風體驗生活,巧遇迎親隊伍吹著高亢、悠揚嗩吶的場景,讓他激動不已,他跟著迎親隊伍走了很長的一段路,嗩吶的聲音如同穿越時光。他發現吹嗩吶站姿兩腳跟微微靠攏,吹嗩吶走姿是先邁左腳再邁右腳,兩腳間距約25厘米,有搖頭晃腦那個勁,但兩肩、胳膊始終是平行的,那鼓起圓圓的兩個腮幫子,讓他印象深刻。那復古且悠揚的音色仿佛從古老村落傳來,穿越云端,劃破長空,激蕩在他的心田。
     
      于是,劉豐回家拿著搟面杖學吹嗩吶,模仿著邊走邊吹,還問吾嫂:“哎喲!你往這兒盯!看咱像不像個吹嗩吶的?”嫂嫂說:“像!太像了!你就是個劉喇叭!”
     
      劉豐創作“信天游”作品力求新奇,而且夸張有神,變化的情趣通過人物形象夸張渲染,凝視畫就有了豐富的想象。陜西畫壇曾刮過“劉喇叭”的西北風。
     
      劉豐娓娓道來述說金庸武俠劇中的人物、情感、江湖、道義等多個方面,江湖風云錄永遠是聽不膩,看不夠的。
     
      劉豐憨厚豁達,耿直豪邁。當畫風和民族精神連接在一起,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堅持可迎人生風雨,因為熱愛而堅持。書寫人生的精彩篇章,超越自我的力量源泉。
     
      劉豐曾說過,歲月見證了金庸大俠受的苦難比咱多得多。他不祈求大吉大利,也不求福澤綿長。風起云涌的江湖,刀光劍影的廝殺,快意恩仇任我行,鐵血丹心譜華章,俠骨柔情傳千古。金庸先生在中國乃至全球華人的歷史地位非常崇高,他的作品百讀不厭,對中華文化和社會影響力都使他成為武俠小說領域的泰山北斗。
     
      劉豐強調:“讀先生的書是通往理想彼岸的一座橋,讓我在這張磨礪的宣紙上,迸發出澎湃的激情,舞動勤奮的雙手,書寫我的筆墨春秋。”
     
      我恭敬地向金庸先生紀念石碑鞠躬致意!然后打開手機視頻,讓兄長也對著石碑表示敬意……嘿!這個老小孩的眼睛瞇成了一條縫,嘴角也露出了笑,樂呵呵的臉上放著紅光……
     
      劉豐的畫作為禮物,贈送于劍橋大學唐寧學院考古系著名學者、仰韶文化首席專家楊國華博士后。楊教授說:“幾筆勾勒似云錦,點墨繪出心中情。”隨后贈予劉豐他的專著《巧手匠心仰韶文化陶器探究》中英版,并簽名留念。
     
      劉豐的筆墨春秋,每一筆都蘸滿了歲月的墨,繪出的是對生活深刻的理解。
     
      鋼筆速寫
     
      劉豐喜歡鋼筆速寫速畫,用速寫記錄瞬間的美好,找到了與自己對話的方式,用線條勾勒出內心的風景,讓“父子情”定格在畫面中。
     
      我理解,劉豐是從小臨摹小人書的內在動力,激發了他濃濃的興趣,生活里捕捉到想畫的欲望,而產生的創作靈感,是促進他成長進步的過程。即是匆匆幾筆卻記錄著靈動的生命之美,繪出的韻律之美。
     
      劉豐認為,重視速畫素描速寫,是藝術中的藝術,用精煉的筆觸,快速地捕捉,是藝術的精髓,它源自生活,是源于生活的感悟。是對自然與社會、自然與情感、自然與人生的深刻理解,而形成自身的藝術風格、流派。徐悲鴻先生在法國留學期間,速寫素描3000幅畫,奠定了先生爾后每幅畫恢宏大氣、感人至深、震撼心田的作品。



     
      我談道:“畫作是很有靈性的。”他說:“你說得不對,我是苦畫,苦中學,苦中作樂,也是從廢畫堆中畫出來的;還有一點點韌性,再說得好一點,大概也就是悟性略微高一點。”
     
      劉豐在他看來,一個人的成功真是無捷徑可走,勤奮、能吃苦才是王道,吃苦如同品茶,初時苦澀,回味卻甘甜。速寫是需要熾烈的愛,需要心靜如水的心,需要勇于追求的畫。成功沒有捷徑可循,沒有繪畫功底的藝術是蒼白的,像是一顆空心的種子,外表無瑕,卻沒有生命力。
     
      捐贈圖書
     
      書畫家劉豐為周至縣圖書館捐贈個人藏書及書畫作品集
     
      2024年5月29日,周至縣圖書館同周至籍漫畫家杜育龍老師一行四人趕赴長安區,上門接受書畫家劉豐老師為周至縣圖書館愛心捐贈圖書。圖書館館長向劉老師頒發《收藏證書》,對他關心支持家鄉文化事業發展表示感謝。
     
      劉豐為該館捐贈周至地方文獻《周至八景》《盩山厔水》2種2冊,其他個人藏書54種61冊,劉豐及其他書畫家個人書畫作品集、大賽書畫集125種140冊,書畫雜志36種125冊,其他雜志14種29冊。以上捐贈已入藏周至縣圖書館并將設劉豐捐贈專架進行展示,可供書畫愛好者查閱欣賞學習。

     
      我看到報道,急切地詢問哥哥:“你都捐贈了。”他說:“捐一本書,播種一份智慧;我連多年的獲獎證書都捐贈;讓來閱讀的讀者共同分享我獲得的榮譽。愿知識之光照亮每個渴望的心靈。”
     
      我說:“讀者在書頁翻動間,書畫就在眼前。這些書承載著你對讀者的美好期許。知識是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燈,希望這些書能成為讀者人生旅程中璀璨星光。”
     
      我想寫劉豐篆刻的故事,問他要章子的原件。他說:“多少個章子都贈送友人了,人家挺喜歡的。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我說:“嚇!人家不知道這是藝術品?其價值和稀有性是珍貴的,也是珍藏級的物品,這是你嘔心瀝血的成就。”
     
      劉豐把伴隨他幾十年的畫案也送了人,畫案是劉豐忠誠的老伙計,時光如梭,景物依舊。劉豐一生無為而為、正直無染,飽含著對人間的關懷與真情,也充滿了對自然的熱愛和向往,畫案上每一道痕跡觸動心弦,讓他初心守望地深深地眷戀。
     
      尾聲
     
      劉豐的筆墨春秋接近尾聲,他的藝術成就,不僅僅是個人榮譽的體現,更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段佳話。
     
      一位朋友看了我的手稿,很有感觸,希望把本文手稿或再搜集一些劉豐的書畫作品,一并捐出供家鄉文化館館藏。
     
      這下我可犯了難,此前老哥哥已經將全部存留作品贈人及捐獻給了周至縣圖書館,并將畫案都一并送了人,可以說,已經封筆棄畫了。
     
      于是我在朋友圈里發起了征集劉豐書畫作品的倡議,一時間引起了很大反響。
     
     
      有幾位好友表示,愿意把早年收藏的劉豐畫作回饋捐出。而戰友得知此事后在微信里告訴我。1988年的時候,我在西安四醫大開會時,你托我把豐哥的幾幅畫作帶回蘭州,至今記憶猶新。豐哥騎著自行車,風塵仆仆地從長安縣來到四軍大。初次見面,感覺豐哥這人憨厚誠實,也是當時正趕上飯時,我請豐哥在軍大食堂吃了一個便飯。
     
      回到招待所,我把豐哥作品展開給同來開會的戰友欣賞,大伙無不點贊夸獎畫得好,劉豐書法了得啊!他的人物畫筆法粗獷簡練,形象樸拙風趣,畫出了陜北民俗風情的韻味。
     
      當時我就心生想要一幅字的念頭,回蘭州后在把畫交付給你的時候,就想告訴你可是這個話幾次欲言又止,不好意思說,至今還有點遺憾。他的留言我告訴了胞哥。劉豐表示:“為了彌補這種缺憾,我決定補送他一幅字。”
     
      那天,我把劉豐托人從西安帶來的字贈給戰友,他十分激動對我說:“萬萬沒有想到,你正在征集豐哥的作品,可我卻反而又得到豐哥的佳作,實在是讓我驚喜。”我說:“對你來說,這個驚喜來得有點晚,是遲來的驚喜!可是對劉豐來說,卻彌補了他心里的缺憾。”
     
      劉豐還告訴我說:“當時怎么就沒有想到給人家送上一幅畫呢!”

      2024年12月30日
     
     
     
      作者簡介:劉愷,牙醫,陜西渭南人,原蘭州軍區機關門診部退休,甘肅作家協會會員。



     
    (責任編輯:鄭文)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13000024號-1??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八戒| 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久久国产字幕高潮|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片|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网站| 中日韩产精品1卡二卡三卡| 国产A∨免费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人妻| 2021国产精品午夜久久|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8| 99re国产精品| 99re5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91精品国产99久久yfo|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免费香蕉 |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67194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二区无码|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影院| 午夜精品美女自拍福到在线|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国产精品视频李雅| 国产精品66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视频一区二区蜜桃 | 日韩a级毛片免费观看| 污污网站国产精品白丝袜| jiucao在线观看精品| HEYZO无码综合国产精品227|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国产精品99无码一区二区| 久草视频精品在线|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国产乱子精品免费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