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書法承漢之余緒,又極富創(chuàng)造活力,是書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方向。魏晉書法規(guī)隋唐之法,開兩宋之意,啟元明之態(tài),促清民(國)之樸,深刻地影響了歷代書法并影響著當代書法的發(fā)展。
從曹魏開始,對文學藝術的關注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惟才是舉“等選人制度的實施,使”才能“有可能越過道德而成為人們的首要追求,其中就包含文學藝術,如原來被視作小道的文學,被曹丕譽為”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書法在東晉時期成為世家大族爭能斗勝的方式之一,上層貴族大量進入這個領域。魏晉書法在這一背景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首先,是楷、行、草等字體在廣泛的應用中得到迅速完善;其次,出現(xiàn)了多位在歷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大書家,在風格的開創(chuàng)和典范的樹立上有無可取代的意義,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書法史的發(fā)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書法作為藝術的許多基本觀念被揭示出來,不僅形成理論,而且被貫徹到實踐中,從而使書法的藝術性質得到了強化。
這時期的書法發(fā)展,大約可以這樣來描述:三國為過渡時期;兩晉(尤其是東晉)為鼎盛時期。
馬宗霍先生《書林藻鑒》這樣描述三國書法的意義:”三國者,亦書體上一大轉關也。……又書派上兩大導源也。“其具體意見容或可以商量,但對三國書法的轉折意義的揭示則是極有見地的。我們說它的主要發(fā)展特征是過渡性,表現(xiàn)在:一,從有關制度來說,三國所制定的許多制度,是后來書法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二,從字體演變來說,楷、行的發(fā)展,三國是中間時代。三,從書家的狀況看,三國時代的許多書家實際上成長于漢末,而三國時代成長起來的書家,卻有許多進入了西晉,因而前后傳承的特點非常突出。
魏的書法發(fā)展比較正常,這與武帝曹操的喜愛有關,他周圍聚集了鐘繇、梁鵠、韋誕、邯鄲淳、衛(wèi)覬等一批書家。更重要的是,建安十年他還發(fā)布了一個禁碑令,雖然扼制了隸書的應用空間,但同時卻可以說為楷、行書的發(fā)展提供了機遇。這一制度在東晉時得到重申,為行書發(fā)達起了極大的作用。鐘繇在楷書領域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為后來二王父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蜀國默默無聞;而吳國則在草書、楷書和篆隸方面都有可觀,尤其幾塊重要的碑刻已是楷書的前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