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冬,湖北省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出土竹簡七百多枚,經整理者的辛勤努力,已由文物出版社于1998年5月出版《郭店楚墓竹簡》一書,內容包括《緇衣》、《五行》、《老子》 、《太一生水》等先秦儒、道兩家的典籍與前所未見的古佚書共十八篇。郭店楚墓竹簡的發現,引起海內外研究中國古代思想的學者的極大關注。
有學者認為郭店竹簡的字體使我們得以重睹所用書體或是先秦時代“科斗文”與“古文篆書”.這些楚簡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常見于楚國簡帛,字形結構是楚國文字的本色,書法體勢則帶有“科斗文”的特征,可以說是楚國簡帛的標準字體;第二類出自齊、魯儒家經典抄本,但已經被楚國所“馴化”,帶有“鳥蟲書”筆勢所形成的“豐中首尾銳” 的特征,為兩漢以下《魏三體石經》、《漢簡》、《古文四聲韻》所載“古文”之所本;第三類用筆類似小篆,與服虔所見的“古文篆書”比較接近,應當就是戰國時代齊、魯儒家經典文字的原始面貌;第四類與齊國文字的特征最為吻合,是楚國學者新近自齊國傳抄、引進的儒家典籍,保留較多齊國文字的形體結構與書法風格。
郭店楚簡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被譽為“改寫中國思想史的典籍”.郭店楚簡上記有道家文獻2篇,儒家文獻14篇,其中以道家文獻《老子》最為有名。《老子》為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老子和其弟子的著作。但《老子》一書的原始面貌及其形成過程,歷史上沒有流傳下來,一直不清楚。郭店楚簡《老子》利用竹簡由長到短的變化顯示著形成時代上的由早到晚的先后順序,它是截止到二十世紀所發現的時代最早、文字最原始的道家著作。另外,郭店楚簡的儒學著作,在儒學思想家孔子和孟子之間起到了承接的作用。因為孔子和孟子這兩位儒學大師相距近200年,儒學研究者一直認為這200年間的儒學沒有發展和傳承。而郭店楚簡中首次面世的14篇儒學著作正是孔、孟儒學思想的“紐帶”.
郭店楚簡的出土,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轟動,竹簡內容的思想性、學術性引起國內外學者有關注和重視,在國內外掀起了一股郭店楚簡的研究熱潮,美國、日本、加拿大、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紛紛成立了研究郭店楚簡的機構,多次召開了郭店楚簡的國際學術研討會。郭店楚簡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饒宗頤認為,自1970年來近二十年的考古新發現,特別大批楚簡的出土和研究,有可能給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帶來一場“自家的文藝復興運動以代替上一世紀由西方沖擊而起的新文化運動”.蕭萐父教授說:“郭店竹簡和上博竹簡的全面研究,勢必重新審理這些大懸案,重新改寫中國學術史、經學流變史、楚國文化史。”
據微信鳳凰書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