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祖清國畫藝術賞析
何祖清,字青石,號云海軒主人。1963年生于甘肅蘭州?,F為中國國畫家協會會員、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國畫院畫師、西部書畫院院士、甘肅飛天書畫學會會員。
自幼酷愛繪畫,青少年時期師從我省著名畫家楊國光、佘國綱等老師學習素描、油畫,國畫得到西安美院張義潛教授的點傳深教。數十余載,孜孜不倦。潛心研究,筆耕不輟。廢紙千張,禿筆百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擅長山水,兼作花鳥、人物等。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省、市書畫大獎賽及美展。
國畫《貓蝶圖》入選中國第四節藝術節美展;
《西部風光》榮獲2001年甘肅青年書畫大獎賽二等獎;
《炳靈秋山圖》榮獲首屆“新港杯”中國畫大獎賽優秀獎;
《隴南秋瀑》榮獲甘肅省首屆“警苑杯”美術書法展優秀獎;
《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參加2008“奧運有我”全國書畫作品巡回展;
《黃河三峽鬧龍舟》參加第七屆中國體育美術作品展;
《隴山隴水總宜人》入選2009年中國百家金陵畫展;
《命脈》參加2008感恩、重建——紀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
《隴山幽居圖》參加第十一屆全國新人新作國畫作品展;
《隴山云瀑》參加2011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江山如此多嬌》參加“光明的中國”紀念建黨90周年全國書畫大展。
《隴山云瀑》參加2011中韓日書畫展,并赴韓國參加開幕式。
出版有,《何祖清山水畫選》、《何祖清國畫作品》。其多幅作品散見于報刊、雜志、專集等。部分作品被藝術館、國內外各界名人雅士及愛好者收藏。
筆蒼墨潤 隴山如畫
——讀何祖清山水畫
李秀峰
中國傳統繪畫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是中國文化積淀下的實質性的物化形態。在當今中國畫樣式的多元化時代,民族藝術和傳統文化在不斷地嬗變中發展和更迭。在經受西方現代美術思潮的沖擊和對傳統繪畫價值予以反思重古的背景下,當代山水畫的范式構建主要呈現出二種取向:一種是用西方的藝術觀念和方法改造舊有的繪畫傳統,往往被稱為革新派或融合派;另一種是在傳統繪畫內部尋找變革方案,以借古開今,往往被視為傳統派或延續派。我觀何祖清的山水畫,當屬后者無疑。
何祖清自幼酷愛繪畫,青少年時期師從我省著名畫家楊國光、佘國綱等老師學習素描、油畫,繪畫基礎扎實,國畫得到西安美院張義潛教授的點傳深教。何祖清是一位走進傳統而不拘泥于傳統的藝術家,是一位勇于探索和實踐的藝術殉道者。他一直遵循著走向自然,以自然為師,把自然作為自己藝術創作的文化積淀和精神源泉。
何祖清在傳統中“取象不惑”,明乎理而手相應,從中分解、提煉、總結出能為我所用的筆墨元素。又在生活中汲取營養,獲取靈感,錘煉、升華,逐漸形成了符合特定地貌特征、具有鮮明地域特色,能夠傳達自己對事物獨特感受的筆墨語言。他注重骨法用筆而又率真見性,中鋒為主、側鋒、散鋒兼有,皴擦點染、筆蒼墨潤,揮灑之間筆下風生水起,變化萬千繼而生發成其畫中“形神兼備”的意象之形、渾厚蒼茫之氣,與其注重畫面的整體感、強調主體精神的追求相得益彰,使觀者如徜徉于山林之間,松濤陣陣,谷流清響,身臨其境之感,使萬象得以在自由自在的感覺里表現自己,又體現出了萬物形象里的節奏韻律。品讀何祖清的山水畫,猶如欣賞令人悠然忘我、心靈澈凈的琴曲,悠緩低吟、急轉高揚,雄渾不乏清新、蒼茫亦見潤澤、空靈而又渾厚、重筆墨重意境。
何祖清的畫作,山容水意并生腕底的還有他的巨幅新作《隴山云瀑》。畫中之山,恣意縱橫,峰巒次第;畫中之水,勢挾風雷,豪飛墨噴。觀祖清的山水,常常不作近觀,仿佛水拍襟袖,山壓眉宇,徘徊瞻顧,不能自已。
明代人張岱曾經說過:“人無癖不可交,以其無深情也。”何祖清的畫作便彰顯出渾然一片隴山隴水之癖,其筆墨深情就是對現實生活所表現的熱情和態度,也是畫家賴以創作、賴以大做文章、大顯身手的契機。每個人的素養、興趣、愛好乃至筆墨都是不同的,所以每個人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和評價也各有差別,也正是如此,才能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個性。所謂師古人之心不如師古人之跡,何祖清畫中寫實的山水,究竟是何處的岡嶺出沒,林樹隱顯,大可不必尋根問底。“坐破苔衣第幾重,夢中三十六芙蓉。傾來墨底堪持贈,恍惚難名第幾峰。”這正是他鄉情的糾結。
何祖清是一位追求筆墨神韻的畫家,在自由自在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藝術心緒,還會在不停的尋找藝術的本源。勤奮、艱辛的探索伴隨他走過了寒來暑往,與自然的對話伴他春夏秋冬,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和實踐,何祖清終于找到了自己的藝術樣式。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