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春書法作品賞析
書法作品先后入展中國書協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全國第七屆中青年書法展》、《全國第三屆正書大展》、《全國第二屆行草書展》、《全國首屆青年書法展》、《全國首屆冊頁書法展》等6項大展。
曾獲《甘肅省第二屆中青年書法展》一等獎,《甘肅省第三屆中青年書法展》二等獎,“甘肅省第四屆敦煌文藝獎”三等獎,甘肅省首屆書法“張芝獎”三等獎,首屆“敦煌國際書法藝術節”敦煌書法百家,首屆“《書法》全國青年書法百強榜”等數十個獎項。
籠天地于形內
——書法家周宇春印象
巖巴 春楊
對于周宇春,我是久聞其名,而從未謀面。“聞名不如見面”,眼前這個中等身材、面目清秀、戴著一副眼鏡的“中學教師”同我想象中的豪放不羈、揮灑自如的書法家難以等同起來。字如其人,他骨子里透出的那股靈氣,倒和他的書法作品十分吻合。
到周宇春家做客,一進門,他便請我坐在一個清朝的五屏式羅漢塌上,如坐針氈的我,便主動提出到他的書房去看看。在堆積如山的古舊家具、書籍和宣紙堆里,他又為我騰出一把明代的玫瑰椅,不得已,我只好讓這件珍貴的文物屈尊于股下。坐在雕花窗前,品著青花瓷碗里的香茗,我和周宇春緩緩地進行著心靈的對白。
不善言辭、性格內向的他,整日里沉醉在或雄強或秀逸的北碑南帖里。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癡迷無以復加。在中國書協舉辦的展覽上,周宇春的書法作品竟先后有六次入選,優異的成績證明了自己不容置疑的書法功力。辛勤采來的花粉釀成了蜜,他還在追求一種云卷云舒的自然境界,一種恬淡自然的心情,一種從容不迫的表達方式。他練習書法,喜歡率性而為,隨意而做,雖有時幾天不動一筆,但腦海中所思所想,均與書法有關。在現實生活中,周宇春是一個不喜張揚的人,他不會刻意讓藝術和金錢聯姻,去迎合市場和蕓蕓眾生的喜好,他追求的是我手寫我心,我心抒我意,我意溢我情的境界。
周宇春就住在花鳥市場附近,每天嘈雜的市聲不絕于耳,他依然能保持著內心的平和與寧靜。當許多藝術家奔走于名山大川、抒情于江河湖海的時候,他卻不動聲色地固守在天水的沃土上,探尋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真諦。夜色闌珊,萬籟俱寂時,卻是他創作的最好時機。筆墨在他手下流淌,情趣在他筆下延伸,天地在他的心中開闊,人生在他的斗室博大。他達到忘我的境界時,仿佛就在高山流水之間,和古人進行著心靈的絮語。在眾多的古代書法家中,周宇春尤喜歡王羲之,他不單是喜歡王羲之的書法,更喜歡王羲之的人生態度。有一次,王羲之看到一群鵝,十分喜愛,但主人卻要求王羲之用“黃庭經”來換鵝。王羲之欣然同意,“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雙方都獲得了心靈的最大滿足,經濟價值便微不足道了。說起這個意味深長的故事,周宇春總是意猶未盡。
周宇春是一名普通的公職人員,工資大都用來買了書刊、筆墨紙硯,此外,他還搜羅了不少的古硯、筆筒、老式家具,他的這些愛好得到了曾是同學的妻子大力支持,每當有出差機會,她總是叮囑丈夫多買些上等的筆墨紙硯,不必吝惜錢。她更多的時候是作為周宇春作品的第一位“評委”。夫妻二人,一個喜愛工筆畫,一個癡迷書法,真可說是“珠聯璧合”了。
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這就是周宇春,一個苦行僧式的青年書法家,在通往藝術殿堂之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