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adminname載入花費時間:0.00052499771118164
標簽:productimagelist載入花費時間:0.0019228458404541
標簽:arclist載入花費時間:0.0052440166473389
渾厚樸茂 大氣磅礴
--陳永革先生的書法
□ 葉鵬飛
提到當代隴上書法,我的許多朋友都會說到陳永革先生。1998年以來,我多次到金城蘭州參加書法活動,但皆無緣于陳永革先生。直到今年初夏,甘肅省蘭州市政協組織書畫家來常州傳經,兩地書畫家相聚一堂,潑墨揮毫,其樂融融,陳永革磅礴大氣的行草書驚羨四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又讀到陳永革的幾大本作品集和兩部論文集,讓我更加深了對他的了解,覺得他是一位傳統功夫深厚,有著堅韌不拔的意志,有著獨特思考而學古出新的書家。
作為一位時代代表性書家,其作品能撼動讀者心靈,必然有著生動的筆墨形態和深刻的內涵意蘊,生花之筆必系之以書家自己的深情。作品的鮮明特征必緣于他深邃的思考,讀陳永革的書法,都體現出這一點上。
從陳永革的自敘學書經歷來看,少年即從外祖父學詩、學文、學書,保持著傳統文化的沿習,而那時正值文化浩劫的歲月,他卻能在唐碑晉帖中得磨煉,這正是他的幸運處和他人的不同處,他堅守著嚴格的臨池程序,筆法結體的細究,伴隨著他的夜深人靜、伴隨著他的春秋寒暑,在蹉跎歲月中不斷奮進,故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書法藝術的方興未艾之際而脫穎而出,以精美的小楷而鳴響于隴嶺。然而,有聰慧眼光的人,對藝術總是有獨特的尋找,由于陳永革對傳統文化的情結,更由于他的書法造詣,于1989年引進蘭州市博物館工作,博物館良好的工作環境,豐富的文化資源,讓他開闊了眼界,提高了學識、加深了他的思考,對書法藝術的豐富多樣化進行了體驗,他利用自己的有利的學習條件,潛研篆隸、遍臨金文和兩漢碑石,使篆籀氣揚溢于自己的筆端,從此再深探北碑,寄情行草,以深厚樸茂的風格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目標,這正是他書法不斷精進的原委。
讀陳永革的書法,覺得他在技法上有著扎實功底,體現出他師古出新的能力。在我案上,放有陳永革的多部著作,尤其是他近十年中,出版了數十本作品集,其中大型作品集就有四部,幾乎每年都有新集問世,這讓人看到了他不斷攀高,不斷求精的創作之路。作為書家,只有掌握的各種書體的技法越全面,越純熟時,創作中的表現力和自由度才會越大,我一向認為,不會寫楷書的書家,哪怕他有多著名、地位有多高,肯定是基礎欠實,半路出家之人,所以,我認為的書家。必須看其楷書,否則不以為然。這可能是我的偏見。陳永革早年以小楷鳴世,足見其功夫。而他2012年出版的《道德經》,可謂是其楷書扛鼎力作,讀他的楷書,覺得其書中蘊含著李北海、蘇東坡的遺風,又有龍門造像記和兩爨的痕跡。他將筆畫放粗,使筆畫與筆畫之間的空間密度增強,強調起筆、收筆的頓挫,又略滲行意,使結體茂密而不失靈動,給人以碑帖合一的風貌,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在當今書壇,能將楷書寫出個性的書家可謂是寥若晨星,而陳永革是出色的一位。
隸書作為書法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興盛于兩漢,是聯通古今文字的橋梁。從文字學上言,隸書打破了古文字的象形,指事等構成原理,變成了純符號的今文字。從字體演變上看,隸書由篆書簡約而成,變紆回盤屈為貫氣方折。掌握了隸書便能上通古篆,下啟楷行。從陳永革2010年出版的大型作品集《四體千字文》中看,他的隸書取法多樣,其漢碑、簡帛以及唐隸、清隸,似乎都能在作品中隱射出來。他將漢隸的渾穆與清隸的厚壯相結合,加之以簡書的靈動,產生出端莊雄健、古樸剛勁的風貌,與其楷書相輝映。而陳永革的篆書則由隸上溯先秦而成。他的篆書給人以莊嚴靜穆的體態,其結字有著開張、寬博的廟堂氣。從字形上分析,似乎得力于《石鼓》,又得力于《說文》,看似整齊,內含多變,給人以似秦非秦、似清非清的感覺,實質是自出己意,這正是其篆隸的高妙處!
讀陳永革的書法,其實最動我心弦的是其行草書。清代王澍在《論書剩語》中說:“束騰天潛淵之勢于毫忽之間,乃能縱橫瀟灑。不重故常,自成變化。然正須筆筆從規矩中出,深謹之至,奇蕩自生。”正因為陳永革在楷、隸、篆處著力,用筆,結體皆從規矩中出,故其行草書能奇蕩自生。從他的多種作品集上看到,他的行草書有著變化多端的線條和形態。他駕馭書法線條的能力是極其自如的。他作品中的線條具有一瀉千里的氣度,其曲與直、環與繞、剛與柔、重與輕,枯與潤,諸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竭盡虛實輕重變化,表現出他對線條的敏銳度與把握度。從他2006年到2016年的行草作品中看到,他十年中不斷豐富著自己線條的特質,他對張旭的草書、王鐸的行草、傅山的大草,似乎都著力研習,尤其是他在探索金石渾厚之氣怎樣化入行草書創作上,探出了新路,他的行草書線條的軌跡是表露了他自己的審美觀,有著師古出新的特點,有著奇蕩自生的藝術效果。
書法是表現書家精神世界的藝術活動,是有著超越性意義的,包涵著深層的人文內涵,孔夫子說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其實是一種怡悅的內心體驗和不懈立志的過程。陳永革自小在外祖父的熏陶下,對傳統文化浸淫尤深,儒家思想一直影響著他的書法求索之路。在儒家思想中有一個重要內容,即是對“中庸”原則的高度強調,認為“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處理事物要有不偏不倚的心態。這種中庸觀落實到書法藝術上,便是要求書家將各種對立因素加以和諧統一,而不能強調或偏頗一面,使書法在中正平和的美學觀念中進行。陳永革即是這樣,他注重繼承與創新、專攻與博涉、書內功與書外功的訓練。他即吸收帖,也吸收碑,立足于帖而后致力于碑。在書體上,他四體并進,注重變化吸收,互為融通。尤其是他不論書體,還是碑帖,在幾十年的耕耘中,堅守“中庸”觀,不染流行書風之惡俗,一除時人寫碑、寫隸篆的變形扭曲作態,支離破碎的結體造型之習,堅持我手寫我心,以“正大氣象”的面目出現,在正大的氣象中求變化。尤為可貴的是,他能四體融合。當前一些書家,雖擅四體,但不能融通,判若兩人所作,這就不能互補。而陳永革的四體和諧統一,這正是其可貴處!
陳永革的書法更是他胸襟人格和其綜合學養的展示。他平時對隴上文化有著較深的研究,參與了《蘭州民居》、《甘肅歷代書畫》等書的編撰。在書法上,他撰著有《行書基礎理論》和《四友書屋廣記》、《書法論文專輯》、《金城書法十二家》等書,展現出他在書外功修養上的高度。可貴的是,他將書法藝術活動作為培養人、教育人的一種手法,施益于社會,做到了技道雙進!在陳永革看來,書法創作雖是藝術活動,有其很高的技術性要求,但是提高技術只是一個方面,而是要將書法教化于人,提高人的素質。近年來,他投身于各地的公益事業,又不斷培養許多書法新人,推動了蘭州以至整個隴上的書法事業的發展,也使自己的人生和內心充滿了積極的張力,近聞他要舉辦的師生展,正反映出這一點。清代劉熙載說“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因此,陳永革書法有著渾厚樸茂、大氣磅礴的氣象,正是他心境和胸懷的流瀉!
江南飛雨不停,我獨坐書窗,拜讀陳永革先生的瑤集和瑤著,蘸著鳴雨,寫了以上感受,也祝陳永革師生展圓滿成功!
時二零一六年小暑當日于江南常州畫院
(注:葉鵬飛先生,常州畫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常州市文聯副主席,常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著名書法家、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