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炳靈寺石窟

麥積山石窟

鎖陽城遺址

懸泉置遺址

玉門關遺址
申遺成功的意義:
增加甘肅作為中華民族文化資源寶庫的含金量
甘肅地處歐亞大陸咽喉位置,是聯系中亞、西亞的交通樞紐,是承東啟西、連南通北的重要戰略通道,絲綢之路在甘肅境內綿延1600多公里。甘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結出最絢麗的經濟文化果實的地方,是絲綢之路無可爭議的黃金段。“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既是對甘肅厚重歷史文化的真實寫照,也是對甘肅歷史文化的最好詮釋。此次我省5處文化遺產申遺成功,全省世界文化遺產由2處增至7處,進一步增加了甘肅作為中華民族重要文化資源寶庫的含金量,顯著提升了甘肅的文化品位。
對于本次甘肅五處文化遺產成功晉升為世界文化遺產,甘肅省政府副秘書長張正鋒表示,目前我省已形成各類扶持政策相互疊加,經濟、文化、生態國家級戰略平臺相互支撐的發展新格局,特別是擁有全國唯一的以文化為主題的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文物保護和大遺址保護本身就是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重要內容,這為我們做好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提供了難得的政策機遇。有關部門要在遵循國際公約、堅持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立足優勢,放眼世界,以文化遺產“活”起來為中心,以文物特別是世界文化遺產綜合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發揮后發趕超優勢,以新理念和新模式將其打造成為全省經濟社會新的增長點和國內外游客向往的文化旅游勝地,努力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建設,實現文化事業轉型跨越發展。
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表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是世界上第一個以聯合申報的形式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也是我國首個跨國聯合申報世界遺產的項目。此次申遺成功,使古老的絲綢之路煥發出新的生機,對于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彰顯世界和睦相處、共同繁榮的主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申遺的過程:
絲綢之路申遺歷時八年
據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介紹,絲綢之路申遺工作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八年。
2006年8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倡導下,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等中亞五國共同參與的絲綢之路跨國申遺工作正式啟動。
2007年,我省成立申遺領導小組并向國家文物局上報了13處申遺點的基礎資料;經過專家考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水簾洞石窟群、榆林窟、馬蹄寺石窟群、鎖陽城遺址、駱駝城遺址、懸泉置遺址、玉門關遺址、果園—新城墓群、張掖大佛寺等11處申遺點被列入申遺預備名單。
2008年至2011年期間,在我省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各申遺備選點的保護管理、文物本體保護維修、周邊環境治理、陳列展示、遺產監測、保護性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工作全面展開。
2011年12月,絲綢之路跨國系列申遺協商會議確定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以“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名稱先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2012年2月,國家文物局確定我省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鎖陽城遺址、懸泉置遺址、玉門關遺址、張掖大佛寺等6處申遺點入選絲綢之路申遺首批名單。
2013年1月,國家文物局正式公布我國22處首批絲綢之路申遺名單,我省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鎖陽城遺址、懸泉置遺址、玉門關遺址等5處入選;同年10月,我省5處申遺點順利通過國際專家的現場考察評估。
2014年1月,“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申報文本正式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世界遺產委員會建議將該項目命名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并一致同意將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據了解,在絲綢之路八年申遺歷程中,甘肅各級政府和文物部門做了大量的重要努力,克服眾多困難。自2006年絲綢之路申遺工作啟動以來,申遺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歷屆領導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持。2007年,省政府成立了甘肅省申遺領導小組,三次組織召開申遺領導小組擴大會議,部署推進申遺工作。省財政廳從2007年開始,每年在部門預算中安排專項經費,還對申遺工作給予專項補助,保障了申遺工作的順利開展。省發改委積極協調安排各申遺點保護性設施建設項目,對申遺工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省文物局八年來組織完成了各申遺點的申報文本、專項法規、保護規劃、管理規劃,組織開展了文物本體保護、遺產展示、遺產監測、檔案完善、環境整治等工作,累計實施了100多項保護項目,共從國家申請經費3億多元。省文物局還組織成立專家組,保障了申遺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
申遺過程中的新發現:
收獲一批新的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
據了解,在申遺工作開展以來,我省各遺產點都開展了相應考古勘探和調查研究工作,進一步準確全面地闡釋各遺產點的價值內涵、分布范圍和具體結構布局,同時力求用新的發現證實遺產點的突出普遍價值及與絲綢之路的密切關系。
其中以鎖陽城遺址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的收獲最大。2012年安排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專業人員對鎖陽城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和勘探,勘探面積達16萬平方米。通過考古工作,全面探明了鎖陽城遺址的道路、門址、建筑、水井、衙署等遺跡的位置及結構布局,證實羊馬城確為加固鎖陽城城防的一道防御設施,土牢遺址與鎖陽城遺址為同一時期的建筑遺存,并從塔爾寺遺址的造型及出土的陶片、瓷片、泥梵小塔、經文泥餅初步證實,鎖陽城遺址在兩晉、唐代、西夏時期是最為興盛的三個階段。此次考古勘探為進一步明確鎖陽城遺址的年代、布局和功能提供了佐證。
今后的保護開發利用:
保護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是我們的底線
從以往各地的經驗看,申遺成功往往會帶來旅游熱潮,絲綢之路作為世界性的旅游熱點,那么我省在今后將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管理水平,確保遺產的安全與可持續發展呢?對此,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表示,這個問題涉及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關系的正確處理與科學統籌問題。絲綢之路申遺是我們對全人類作出的對文化遺產進行最好保護的莊嚴承諾,申遺成功是新的起點而非終點。今后,我們將以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和要求,全面加強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
馬玉萍說,首先,我們對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定位是甘肅最重要的文物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資源,保護是第一位的,保護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是我們的底線。加強保護的同時,我們也要對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進行合理利用,傳承絲綢之路精神,充分發揮其巨大綜合價值,這其中就包括開展旅游。對于兩個石窟,目前已經是我省重要旅游景點,下一步還會更熱,對我省旅游帶動作用更為顯著。我們將抓緊組織開展游客承載量研究,科學掌握合理的游客數量,同時借助文物數字化成果,采用高科技手段,適當增添數字化展示內容,吸引游客到窟外進行深度參觀體驗,減少游客在洞窟逗留時間,有效分流游客,擴大承載量,既實現對遺產的有效保護,又能適應旅游發展的需求。但另外3處遺產,地處戈壁荒野的空曠地帶,由于展示手段不完善,基礎設施也相對滯后,還沒有成為熱點旅游景區,目前游客流量還不多。我們將針對遺址類文物的特點,進一步創新理念,提升展示水平,改進展示方式,加大旅游接待設施建設,吸引游客參觀游覽。同時還要廣泛借助高科技和模擬復原等手段,豐富展示內容,增添遺產魅力。
同時,我省將在接下來的工作進一步推動絲綢之路文化的展示、教育和研究工作。馬玉萍說,甘肅是絲綢之路的黃金通道,已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5處遺產地既屬于絲綢之路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有著突出的自身特點和價值內涵。今后的展示、教育和研究工作都將沿著這條主線開展。
在遺產展示教育方面,我們著重要解決遺產價值闡釋不準確,展示信息量小、可觀賞性不強,展陳方式手段單一、不夠鮮活生動和展示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同時增設或提升改造專題陳列,舉辦流動展覽和線上展覽,充分傳播、弘揚絲綢之路文化,將我省絲綢之路遺產地打造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通道上的文化旅游勝地。同時,我們還將統籌考慮推動以絲綢之路為主題、融合各個遺產點和文物的展示利用工作,比如舉辦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文物展覽,并推向省外、國外,進一步擴大甘肅文化遺產的影響力。比如正在省博物館展出的《絲綢之路大西北遺珍展》,就聚合了西北5省區22個文博單位的245件組與絲綢之路有關的珍貴文物,借著絲綢之路申遺成功的大好機遇,國家文物局決定今年11月將該展覽移至國家博物館展出。在研究方面,我們將加大對5個遺產點和其他重要絲綢之路遺產點的價值內涵、歷史文化、保護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研究。同時,廣泛加強與兄弟省份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同行的交流合作,共同做好絲綢之路的價值闡釋與共同認知構建的工作。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