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從哪里來,讓普通人也能“青史留名”




俗話說:“亂世藏黃金,盛世修家譜。”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人們愈來愈重視精神生活的提升。由此,家族文化建設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而編纂家譜則是家族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工程。“知道自己從哪里來,讓普通人也能“青史留名”,我輩今日不修譜,三代之后誰知你?家譜是每個家族的根,如今這些編纂家譜的理念得到越來越多市民的認可。而伴隨著編纂家譜理念的傳播,蘭州人編纂家譜熱也開始悄然升溫。
蘭州家譜研究會呼之欲出
進入2015年這段時間后,蘭拖廠退休職工張天東顯得格外忙碌。幾乎每天奔波在市區各處。“經過幾年不斷打聽,我已經得知蘭州市區有十幾個編纂家譜的好家,剛好利用這一段時間到這些好家家里走走,一來切磋一下編纂家譜的經驗。二來近期我申請的《蘭臨刷》文化商標已獲得國家工商總局頒發的商標注冊證,我想借這個東風成立蘭州《蘭臨刷》家譜研究會,讓蘭州家譜研究再上一個臺階。”
56歲的張天東從小喜歡書法和攝影藝術,后這些愛好在工廠不景氣時段,成了他養家糊口的技藝。近幾年他又步入家譜編纂行業,不僅完成自己家族的編纂,還幫助十幾個家族完成了家譜編纂。
張天東在編纂家譜的同時,還注意搜集家譜和了解蘭州編纂家譜的好家。他仔細研究過不少家譜,發現每個家譜都有各自的編纂特點。而各家對家譜人物編纂也看法不一。比如,對家族人物報了功報不報過?“這幾年蘭州家譜編纂逐漸興起,我把成立《蘭臨刷》家譜研究會的想法告訴這些編纂家譜好家后,得到他們的一致贊同。預計春節過后蘭州家譜研究會就能成立。”張天東信心十足地說道。
退休老人14年寫家譜尋根
今年82歲的周世琨老人,1996年退休后,一直致力于修撰和尋找蘭州地區周氏家族的文化。他從乾隆年間周家第十一代先祖國字輩寫起,一直修撰到今天的第二十二代,也就是周氏家族的昌字輩,歷經14年,直到2009年底,兩本記錄周氏300多年歷史的家譜終于完成。這里面幾乎傾注了退休老人的全部心血。
老人編寫家譜中發現,在始祖為“圣”字輩時,蘭州地區周氏家族是大戶,桑園子周氏家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始祖明初自陜西同州大荔縣仕宦攜眷定居桑園子,由于歷史原因,周氏家祠及祠堂中的碑、匾、族史、族規、典籍等文物資料完全被毀,就連周氏族譜和墳墓石碑也無一幸免。近十多年來熱心人士不辭辛苦,找回道光八年(即1828年)《蘭郡周氏先祖墓表》等殘碑數塊,還找到1939年11月5日《金城周氏重興家規遺念憑據》等珍貴資料,老人經過查閱有關史志和《蘭州古今碑刻》等資料印證核實,終于完成《金城學普堂家譜》。與此同時,老人還修撰了周家西津唯一的宗譜——,蘭州市七里河區周氏家族《金城西津堂家譜》。
張天東編家譜5年沒歇過一天
張天東講,早在1997年他就萌發過自己寫家譜的愿望,不過當時只做了一些搜集工作。2005年春節,張天東借回老家之際,和家族老人們進行了溝通,家族人們都贊同重編家譜。于是,張天東開始著手編寫家譜。他在圖書館看過不同版本家譜,發現上面只有先人的名字,而沒有先人的照片,這就給后人留下遺憾,他們不知道自己祖先是什么模樣。張天東想,他編纂的家譜要有先人的簡歷,還要有他們的照片。并且,后代家譜也要有簡歷和照片。同時,家譜中還應有家鄉的照片。
張天東的家譜從太爺寫起,一直寫到現在共六代。家族統計人數140多人,33個家庭,大多分布全省各地,他需要湊齊所有人照片。為尋找青海省一個本家弟弟,張天東花了整整一年時間。當時對方在外地打工,答應回青海即給他郵來照片。可一月過去依然不見對方郵來照片,電話聯系對方又關了機。沒辦法張天東乘火車去了青海,可當他趕到這個本家弟弟家時,對方又去外地打工了且沒帶手機,家人也不知道去了哪里。最后,張天東只好從這位本家的舅舅那里要了他的一張照片。“為編寫家譜,5年時間里他每天晚上趴在桌上修改,從沒休息過一天。”張天東妻子朱惠琴對記者說道。
為編家譜3年春節回老家
張天東向記者介紹,這些年農村人們大多都去外地打工,要想找齊他們非常不易。而每年春節是人們集中的時候。為尋找族人,張天東3年春節都在老家過。1998年三十晚上他回到家鄉,初一早晨按名單到各家拜年,收集各家照片和資料。20多人都很順利,可到最后一個本家時家人說下地了。張天東走了幾十里趕到地里時對方又回了家里。待他再趕回這家時,對方已坐火車去外地打工了。沒辦法第二年春節,張天東再次回到老家,年三十晚上到這位本家屋里將其“擒獲”。
去外地張天東坐火車、汽車,蘭州附近縣區他都是騎自行車。一次,坐長途車去永靖縣找一個本家,下車整整走了一個多小時山路。時至酷暑季節,山路上沒幾棵樹,張天東只好舉起挎包遮陽。還有一次,他弟弟用摩托車載著他去永登找一個本家,半路上突降傾盆大雨,他和弟弟澆成了落湯雞。回來后感冒發燒連續輸了幾天液體才好。2009年1月15日,家譜二房的一個孫子結婚,張天東拍了錄像。至此家族所有成員資料全部收集齊全,后家譜九易其稿,終于在2009年4月成稿。而讓他意想不到的是新式張家家譜問世后,市區先后十幾人找上門,請他要給各自家族編寫新式家譜。
男子兩遭奚落修家譜
張天東向記者介紹,自從他花費5年時間編纂出本家的家譜后,這些年又陸續編纂了十幾家的家譜,而且他發現近幾年,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蘭州人也越來越重視編纂家譜了。“不過,李勇是在眾人場合之下,受到兩次奚落后才開始編纂家譜的,”張天東笑著講了一個編纂家譜的故事。
今年53歲的李勇在蘭州市有一家企業,他是張掖人,老家在農村。前年他回老家參加一個親戚的婚禮。農村院子大又是春節農閑時節,吃完流水席人們一邊磕著瓜子喝著茶,一邊坐在一起嘮嗑。“李勇啊,你今年也50多歲了,是咱們村到城市混得最有出息的一個。可你不能忘了你的根啊,你的老家是咱村。你老李家在本村也傳了幾代人了,今天叔問問你,你爺名字叫啥?太爺的名字又叫啥?”
一位本家叔叔當著眾人面詢問李勇,其實他那位叔叔當時也不是有意為難他,只是聊天隨便問問罷了。沒成想就是一個嘮嗑的話題,差點讓李勇下不了臺階。說到爺爺名字李勇脫口而出,而說到太爺時李勇支支吾吾了半天也說不出來。看到李勇面紅耳赤,本家叔叔趕緊替他打了圓場,不僅說出了祖上太爺的名字,還說出了太爺的父親和爺爺的名字。并且,連先人們曾經干過什么事也說得頭頭是道。當時,李勇羞得恨不得地上有個縫鉆進去。
無獨有偶,一年后李勇在蘭州市參加一項傳統文化活動。會后幾個朋友聊天時無意說到各自先人,在座的幾位都能說出自己太爺和以上先人的名字,而李勇說完太爺名字就“卡殼”了。看到李勇尷尬,幾位朋友說他們也是從家譜上看后才知道的。經歷了這兩件事后,李勇覺得自己應該有個“根”了。于是在去年底,他專門找到張天東要求幫助編纂家譜。
修家譜可為傳統文化補課
蘭州地方志專家鄧明講,家譜記載著一個家族的淵源生息、繁衍、榮衰、升沉的全過程,一部家譜就是一個家庭的生命史,亦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同時亦是一個家族的文化和業績的典范本。家譜是文化傳承,而并非完全是血脈傳承。
家譜可以補充法律制度涉及不到的內容,通過家族、家規、家族的凝聚力來解決很多問題。家譜屬于傳統文化的范疇,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見證。其實修家譜由來已久,早在周朝就有,但多為官修,直到宋代,民修家譜才普遍繁盛。家譜在過去是一種家族制度規范,能夠規范人倫,是對社會法律和制度的一種重要補充。
對當代人來說,傳統文化經過了一個眾所周知的斷代,修家譜可以為傳統文化補課,重溫先祖的優秀文化,這對建設和諧社會也有益處。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而社會是由每一個細胞組成的,只有每一個細胞和諧,才會有整個社會的和諧。而建設和諧家庭,就需要和諧的人格,家譜可以補充法律制度所涉及不到的內容,通過家族、家規、家族的凝聚力來解決很多問題。家譜還有一個意義就是具有文學、社會、史料價值。正史的記錄畢竟有限,而家譜可作為歷史研究的補充。如果我們現在能修好家譜,那么,這將是未來子孫了解我們的一個窗口。
家譜能讓我們每個人留住根
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兼職教授、社會學家臧海群說,對于個體有限的生命來說,還有比有人能記住你的名字更令人欣慰的嗎?然而,茫茫人海,蕓蕓眾生,除了偉人和對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各界精英,大多數凡人不可能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除了最親近的人,沒有多少人能記住你。而幾十年或幾百年后就更沒人知道了,漫漫歷史長河中,你幾乎像流星一閃而過。
唯有家譜,能讓最普通的草民得以在文字記載的歷史中,留下曾生存過的印記,給你一個位置,讓人知道你曾經來過!有了這個位置,不管再過多少年,哪怕你再平凡卑微、默默無聞,總有一群人承認你、認可你。家譜是家族歷史文化積累的體現,一個家族的輝煌或平淡歷史,必須通過文本來展示。只有文本才可以超時空流傳。沒有歷史記載的家庭,是一個文本中不存在的家族。有了家族歷史的文獻積累,才有資格稱為文化家族。家族文化有一個積累過程,需要有幾代人的積累,
家譜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中華大家庭是由千千萬萬個家族組成的。我們不能成為只知道三代的人,沒有根的家族就像無源之水。而普通人面對修家譜,第一反應是“吃飽了撐的”。此話沒錯,一個人解決溫飽后,如果只想物質享受將會變為碌碌無為之人。如果參與做些文化事業,那就是一個高境界的人。我輩今日不修譜,三代之后誰知你。只有你記住你的祖輩,子孫也才會記住你。同時,修譜也是公民修史權的回歸。公民社會公民成了國家主人。因此,理所當然地有資格書寫自己的家族的歷史,這是歷史書寫權的回歸,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