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白銀專場

鑫報/大西北網訊 (記者 王志儉)12月8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白銀專場新聞發布會,白銀市委書記蘇君,白銀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隆基,白銀市政府副市長吳震,圍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高質量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主題介紹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白銀市委書記蘇君就白銀市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工作情況作了介紹。
蘇君介紹說,白銀是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所轄會寧縣、靖遠縣、景泰縣、白銀區、平川區5個縣區均為“三西”農業建設縣,會寧、靖遠、景泰3縣為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縣,平川、白銀兩區為省定插花型扶持縣區。全市179個深度貧困村,大多地處偏遠、山大溝深,有的十年九旱,有的高寒陰冷,有的風沙漫天,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很多村子缺乏基本的生存發展條件,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極大。長期與貧困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始終是貫穿白銀工作的一條主線。
面對千百年來戴在白銀頭上的貧困帽子,我們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特別是對甘肅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天津市和中央各定點幫扶單位以及社會各界的無私幫助下,堅持把精準脫貧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和“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以敢死拼命精神迎難而上,以背水一戰作風苦干實干,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的成就。2019年全市實現整體脫貧,2020年,剩余的0.34萬戶1.06萬貧困人口和6個貧困村全部批準退出,如期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徹底撕掉了“苦瘠甲天下”的歷史標簽。
一是精準脫貧實現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堅持因村因戶因人分類施策找準“窮根”,聚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集中解決了一批群眾增收難、出行難、上學難、看病難等多年想解決而未解決的問題。比較典型的定西市岷縣漳縣地震重建的異地安置移民村,初期移民生活不習慣,對發展大棚設施農業不認可,干群矛盾突出,經過細致工作,多方合力攻堅,一場改變旱作農業習慣的產業革命悄然發生,該村完成了由“問題村”向“先進村”的華麗轉身,成功實現整村脫貧。2013年以來,全市累計脫貧37萬人,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514元。
二是農業十大特色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立足資源稟賦,按照“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的發展思路,培育形成了牛、羊、菜、果、薯、藥和小雜糧、黑毛驢、水產養殖、文冠果“十大特色產業”。開展“破三弱、強造血”“兩園兩率兩節點”等產業脫貧行動,建成脫貧產業園330個、特色產業園403個,總結推廣“扶貧抓產業、產業抓覆蓋、覆蓋抓達標、達標抓效益”和“守住一頭子、多做幾樣子”的發展模式,讓貧困群眾種上了“搖錢樹”、拔掉了“窮根子”,每家每戶都有了“旱澇保收”的增收渠道,貧困戶依托產業實現增收3165元,占4000元脫貧指標的79.13%。
三是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勢頭強勁。牢固樹立三產融合、齊頭并進的工作理念,大力實施新興經營主體培育、農產品加工業提升和品牌創建行動,引進牧原、潤豐、海升、海大、雄特、新希望、阿西婭等一批有實力的企業,全市“三品一標”農產品達到225個,會寧小雜糧、靖遠羊羔肉、景泰戈壁魚蝦、平川黑毛驢一批“銀字號”產品享譽全國,有效構建了企業、農戶、市場一體化,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全產業鏈,三次產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全市三次產業比例由“十二五”末的15.45:41.24:43.31調整為2019年的17.89:37.17:44.94,經濟結構更加合理。
四是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拉開架勢。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版”,扎實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四抓四促”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專項行動,累計建成了白銀區“六朵金花”,會寧縣丁家溝·線川、紫香·童家灣,靖遠縣水韻·獨石、稻花香·瓜園,景泰縣石村·大水、桃花谷·紅峴臺、平川區古村落·小黃灣、陶瓷小鎮等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169個,大水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名單,顧家善村和龍灣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打贏脫貧攻堅戰,既要有敢打必勝的信心決心,更要有精準務實的思路舉措。我們嚴格對照“兩不愁、三保障”標準,緊盯貧困縣退出“三率一度”要求,重點突出“繡花、植根、強基、兜底”四個方面。
突出“繡花”,把精準施策作為脫貧攻堅的基本方略。堅持精準繡花,靶向治療,大規模組織干部進村入戶,幫助農戶算好算細算準產業收入、務工收入、經營性收入、政策性收入“四筆賬”,為3.48萬貧困戶制定“一戶一策”脫貧計劃,為1730戶邊緣戶和1931戶監測戶制定鞏固提升計劃,實施動態管理。對深度貧困逐村逐戶分析,“一對一”“滴灌式”幫扶,重點項目掛圖推進,重點人群掛圖幫扶,啃下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逐漸使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
突出“植根”,把產業培育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著眼解決農村產業發展“弱、小、散”問題,集中精力打好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組合拳”,通過主動出擊,招大引強,引進培育農業龍頭企業443家、農民合作社8080家、支持建成扶貧車間137個,吸納就業4420人,依托骨干龍頭企業打造了一批十億、百億級農業產業鏈。會寧縣采取“基礎補助”和“達標獎勵”相結合的辦法累計發放到戶獎補資金9.65億元,靖遠縣2019年引進的新希望50萬頭生豬生產線不到半年就建成投產,景泰縣依托海大集團建成鹽堿漁業產業示范園8000余畝,平川區4524戶貧困戶18574人入股黑毛驢養殖企業,這些措施有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特色產業成為貧困群眾持續穩定脫貧的定海神針。
突出“強基”,把基礎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堅實支撐。緊盯農村基礎建設短板,組織實施了甘肅中部生態移民扶貧開發供水、引洮供水二期等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重點項目工程,新發展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23萬畝,硬化了以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鄉村道路9791公里,完成31.42萬戶123.23萬人集中供水,建成108個易地搬遷安置點,近6萬人住進了新房子,702個行政村衛生室全部達標,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86%。著眼打造一支不走的基層工作隊伍,選派302名年輕黨員干部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建強“兩委”班子,230個村黨支部書記實現專職化,697個村實現書記主任“一肩挑”,為農村長遠發展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突出“兜底”,把保障保險作為脫貧攻堅的底線任務。著眼建設完善農村保障體系,全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后顧之憂。全市共兜底保障貧困戶1.87萬戶4.3萬人,發放保障資金近16億元,累計開發各類公益崗位8592個,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全覆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100%,實現了應兜盡兜、因保盡保。落實農業保險政策,將牛、羊、蔬菜等主要特色種養業全部納入產業保險承保范圍,貧困戶產業參保率達到100%,有效化解了因自然災害、市場波動致貧返貧的潛在風險。
脫貧攻堅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關鍵靠領導,帶動靠干部,保障靠政策,主體靠群眾,幫扶靠社會。我們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強化組織領導,層層靠實責任,形成了全市動員、全民動手的強大攻堅合力。
一是壓實黨政、部門、幫扶“三條線”責任,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制定幫扶責任清單,市級指揮督戰,縣區主體落實,鄉鎮屬地管理,部門落實政策,幫扶線宣傳政策、協調對接。建立領導包抓和掛牌督戰工作機制,全市31名地級領導干部中25名聯系會寧、靖遠兩個深度貧困縣,不僅抓好聯系貧困村的工作,還要統籌協調貧困村所在鄉鎮的所有貧困村和非貧困村,市縣領導對全市69個鄉鎮、302個貧困村、400個非貧困村和108個易地搬遷點包抓全覆蓋,有力地推動了各項工作落實。
二是構建專項、行業、社會“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布下全民參與、天羅地網大會戰戰場。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導,充分發揮行業和社會力量,各部門單位、社會組織、企業個人齊上手、盡全責,變“單兵沖鋒”為“全民皆兵”,大力推行電商扶貧、消費扶貧、東西協作扶貧、定點幫扶,光伏扶貧、生態扶貧、就業扶貧等扶貧形式,全市共有726個幫扶單位22362名幫扶責任人開展結對幫扶,東西協作扶貧和中央定點幫扶單位共投入資金6.94億元,312戶企業、4個商會參與“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建成消費扶貧專館19個,累計輸轉勞動力141.86萬人次,匯聚起了決戰決勝的磅礴力量。
三是深化沖刺、清零、會戰“三大系列行動”,凝聚一鼓作氣、決戰決勝的強大合力。立足夯實脫貧基礎,提升脫貧質量,去年組織開展了“3+1”沖刺清零、“5+1”鞏固提升專項行動,今年我們利用疫情防控帶來的經驗啟示,3月份組織了“四抓四促”城鄉環境大整治,4月份開展了“五盯緊五整改”脫貧攻堅大會戰,5月份開展“過篩子、補漏洞、化矛盾”問題大清零,6月份組織“星級”鄉村大評比,環環相扣、步步為營,一錘接著一錘敲,一仗接著一仗打,實現任務大起底、漏洞真補齊、矛盾全化解、問題全清零,提高了群眾滿意度,保證了脫貧成色。
蘇君說,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白銀市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全面完成,但這并不意味著脫貧攻堅畫上了句號。下一步,白銀市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省委部署要求,始終保持奔跑向前的思想覺悟和連續作戰的實干精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以嶄新的風貌開啟白銀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記者提問:
新華社記者現場提問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從全國來看,因病致貧人口占全部貧困人口的比例比較高,抓好健康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舉措。在健康扶貧方面,白銀市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白銀市政府副市長吳震:
基本醫療有保障是“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性要求和標準。白銀市因病致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414戶、57860人,占全部貧困人口的16%。開展脫貧攻堅以來,我們緊緊圍繞實現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目標,著力解決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不斷加強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全面提高了貧困人口的健康水平。概括起來,就是“兩提升兩落實”。
一是全面提升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對縣鄉村醫療機構“三個一”、醫療人員“三合格”、服務能力“三條線”進行全面檢視,全市702個行政村衛生室建設全部達標,配備合格村醫1139名;69個鄉鎮衛生院科室設置規范,設備人員配備到位;5個縣區人民醫院均通過二級甲等以上綜合醫院評審,實現貧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醫生看病”目標。
二是全面提升貧困群眾就醫結算服務水平。全市家庭醫生簽約率和幫扶措施落實率均達到98%以上,累計為5177名重大疾病患者開展集中救治,為3.54萬名慢性病患者、1.93萬名常見病患者落實幫扶措施。全市113家定點醫療機構均實現住院醫療費用“一站式”結算,每個縣區均有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定點醫療機構,757家村衛生室實現即時結報。
三是全面落實參保資助全覆蓋要求。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保全覆蓋作為健康扶貧的首要任務,以全市大數據平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基礎,做到貧困人口參保底數準、動態明、無遺漏;嚴格落實困難群眾當月參保、次月資助政策,實現參保資助應補盡補。
四是全面落實醫療保障傾斜政策。把貧困人口疾病救治作為健康扶貧的重要方向,今年全市有38631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住院患者按規定享受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政策,26331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門診慢性特殊疾病保障范圍,實現貧困人口大病患者應治盡治、慢病患者應管盡管,切實減輕了貧困人口看病就醫的負擔。
中國青年報記者現場提問
記者:產業扶貧是實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請問白銀市在產業扶貧和扶貧產業體系建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樣的成效?
蘇君:近年來,我們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著力構建穩定脫貧的四梁八柱,扶貧產業逐步走上組織化、集約化、規?;霓r業現代化快車道,為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是突出因地制宜,實現了產業布局區域化。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推動特色產業區域化布局。會寧縣重點發展南牛北羊+高原夏菜+旱作農業,靖遠縣重點發展北畜南菜+杞瓜棗梨+高效農業,景泰縣重點發展魚米糧倉+現代園區+戈壁農業,白銀區重點發展東棚西加+物流倉儲+休閑農業,平川區重點發展茄果芋藥+陶瓷小鎮+黑驢養殖產業,全市支撐產業鏈項目達到83個。
二是突出特色優勢,實現了產業規?;鼗?。扎實開展“兩園兩率兩節點”產業脫貧行動,做大做強十大特色產業。全市牛、羊、豬、驢飼養量分別達到19.8萬、454.3萬、220.4萬和6.6萬頭(只),水產養殖2.3萬畝,瓜菜、果品、馬鈴薯、中藥材、小雜糧、文冠果種植規模分別達到75.2萬、33.9萬、118.9萬、63.2萬、46.1萬和45.7萬畝,建成脫貧產業園330個、特色產業園403個,帶動貧困戶10萬戶、42.1萬人,貧困戶依托特色產業人均實現收入3165元。
三是突出質量為本,實現了優勢產業品牌化。堅持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全力實施品牌營銷戰略,農產品品牌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市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225個。會寧小雜糧等5個農產品進入“甘味”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眾品牌名錄。靖遠羊羔肉、枸杞列入“我心目中的十大‘甘味’品牌”。小雜糧等19個農產品入選國家扶貧產品名錄。“菁茂甘草羊”等44個農產品獲得國家級和省級金獎。靖遠縣白茨林村(枸杞)、會寧縣楊崖集村(中藥材)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靖遠縣榮獲“中國文冠果之鄉”稱號。
四是突出市場導向,實現了產銷對接網絡化。加強與北京等地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企業對接,建立白銀市農產品直銷窗口或銷售專區10多處。建成縣鄉村電商服務點529個、縣鄉農貿市場64個、果蔬保鮮庫225座,購置移動保鮮車40臺,建成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2個,外銷農產品120多萬噸,實現銷售收入36億元。
五是突出龍頭帶動,實現了產業經營現代化。堅持外引與內育并舉,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成功引進了潤豐、雄特、新希望、阿西婭等一批有實力的龍頭企業。截至目前,全市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達到443、8080和1839家,真正把貧困群眾嵌入了產業大鏈條,各類經營主體吸納勞動力就業2.5萬人,全市農業生產從“傳統”開始走向“現代”。
甘肅日報記者現場提問
記者:當前,我國正處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交匯期。請問白銀市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上,做了哪些工作?
白銀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隆基: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銜接轉換至關重要。當前我市脫貧攻堅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收官在即。為確保兩大戰略接力跑的“沖刺交棒”與“起步接棒”緊密銜接,我們重點做了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保持政策的延續性。認真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堅持頻道不換、靶心不偏、焦點不散,保持現有政策穩定,加大扶貧資金投入,開展脫貧攻堅基礎工作、產業項目和政策精準落地“回頭看”,密切關注邊緣戶、監測戶、特殊困難戶等重點人群,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時,全面梳理總結脫貧攻堅各項政策措施實施效果,把典型經驗轉化為常態化制度保障,抓好產業、就業和易地搬遷后續幫扶,不斷匯聚東西部扶貧協作、社會各界的工作合力,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
二是下好規劃的先手棋。制定出臺了《白銀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8—2022年)》,結合“十四五”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民居布局、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持續深化要素保障、組織體系、財政投入、人才引育等各方面改革,進一步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電、物流等基礎設施,努力在功能定位、設施布局、產業支撐、文化品位等方面做到因地制宜、獨具特色。加快完善村鎮規劃,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星級鄉村”創評行動,清晰明確權責界定,確保鄉村振興事事有規可循、層層有人負責。
三是夯實產業的硬支撐。以建設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綜合示范區為抓手,加強與牧原、潤豐、阿西婭等龍頭企業的深度合作,規范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深化農戶和農業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做大做強牛、羊、菜、果、薯、藥、小雜糧、黑毛驢、水產養殖和文冠果等十大特色產業,打響會寧小雜糧、靖遠羊羔肉等優質農產品品牌。加強與北京、天津等地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企業對接,加快推進農業生產、精深加工、倉儲物流、市場營銷鏈式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新優勢。
四是提升鄉村的宜居度。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按照每年將20%的行政村打造成美麗鄉村和環境整潔村的目標,扎實開展廁所革命、垃圾革命、風貌革命和生態綠化,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成功打造了白銀區“六朵金花”、會寧縣丁家溝線川、靖遠縣水韻獨石、景泰縣石村大水、平川區古村落小黃灣等一批特色獨具、風景怡人、鄉愁濃郁的田園綜合體和美麗鄉村。同時,不斷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培育文明鄉風、時代新風,真正讓農村既有顏值又有氣質。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記者現場提問
記者:大家都知道,就業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據著很大比重,直接關系著一個家庭能不能穩定脫貧。但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就業壓力異常嚴峻。為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助力脫貧攻堅,白銀市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蘇君:正如你所說,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和沖擊是巨大的,特別是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受限、就業收入減少,增加了脫貧攻堅的難度。對此,我們建立貧困勞動力數據核查和數據分析機制,深入了解掌握全市貧困勞動力就業狀況,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就業創業的政策措施,確保貧困勞動力出得去、穩得住,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目前,我市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12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25%,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和返鄉回流實現“雙清零”。概括來說,我們主要做了“穩、轉、拓”三篇文章。
——“穩”,就是大力支持企業穩崗。充分發揮國家和省上政策合力,全面落實“減、緩、降、返、補”穩崗政策,加強用工指導和技能培訓,為企業復工復產和農民工返崗復工創造了有利條件。今年以來,共為1135戶企業發放援企穩崗返還補貼1.45億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8億元,精準扶貧勞動力培訓任務超額完成46%。
——“轉”,就是積極組織勞務輸轉。深入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等活動,優先組織保障貧困勞動力勞務輸出,實施“一對一”幫扶和“點對點、一站式”運送。市域內指導縣區與中蘭客專、甘肅中部生態移民供水工程等重大項目建設單位建立勞務對接機制,爭取最大限度使用本地勞務資源;市域外建立駐外勞務輸轉聯絡站,加強與寧夏、重慶、新疆等地溝通對接,幫助貧困勞動力出家門、上車門、進廠門。今年以來,全市累計組織“點對點”“一站式”專車輸轉96車次。
——“拓”,就是著力開拓就業崗位。積極穩妥承接返鄉貧困勞動力,促進就地就近就業,重點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以及會寧、靖遠兩個深度貧困縣,圍繞疫情防控、“四抓四促”等工作,設立防疫消殺、巡查執守、保潔環衛等公益性崗位。截至目前,全市各類公益性崗位達到8592個;新認定扶貧車間33個,扶貧車間總數達到137個,確保了貧困勞動力返鄉有就業、收入有保障。
法制日報記者現場提問
記者: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前面介紹了“十三五”以來在易地搬遷方面取得的明顯成效。但是大家都知道,易地搬遷不是一勞永逸的工程,按照“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的工作要求,還有許多的工作去做。就做好易地搬遷“后半篇”文章,白銀市有什么計劃或者工作思路?
吳震:首先感謝這位記者朋友對白銀脫貧攻堅和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關注關心。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十三五”以來,我市共投資40.42億元,建成易地搬遷安置點(安置區)108個,搬遷群眾1.4萬戶、5.9萬人,其中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1.2萬戶、5.2萬人,貧困群眾全部實現了搬遷入住,基本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無遺漏、產業扶持全覆蓋、勞動力就業有保障。可以說,這些群眾不僅順利搬遷了,也基本穩住了,正在向逐步致富努力,全面開啟易地新生的幸福生活。下一步,我們將全面落實后續扶持政策措施,聚焦產業發展、就業幫扶、社區管理等重點工作,全面查漏補缺,持續鞏固提升,努力交上一份滿意的易地扶貧搬遷答卷。
一是堅持系統謀劃,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健全完善后續發展體制機制,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強動態監測,及時準確掌握脫貧舉措落實和搬遷群眾家庭收入變化等情況,采取有針對性措施,不斷鞏固脫貧成果。
二是堅持突出特色,持續抓好產業培育。立足安置區資源稟賦,統籌整合財政專項資金、相關涉農資金和銀行貸款,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種養業,進一步壯大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推動扶貧車間、鄉村旅游、資產收益分紅等產業項目向搬遷群眾聚焦發力。積極扶持有條件的搬遷貧困戶發展容易上手、短平快的“五小”產業,增加財產性收入。
三是堅持精準施策,切實做好就業服務。以安置點為單位建立精準就業臺賬,實施動態管理和分類幫扶,繼續鼓勵引導政府投資、以工代賑等項目吸納搬遷群眾就業,優先安排外出務工有困難搬遷群眾從事公益性崗位,始終確保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至少1人實現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確保有培訓意愿且符合受訓條件的搬遷群眾實現應訓盡訓。
四是堅持組織引領,不斷優化社區治理。進一步完善基礎配套和公共服務設施,建立健全安置區社區治理機制,制定務實管用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持續推動法律、文化、治安、志愿服務等社會治理資源向安置點聚集,讓搬遷群眾遇事有人管、困難有人幫、訴求有回應,加快促進社會融入,切實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