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推綠化本是好事,未曾想卻因“綠化費”、“工資代扣”等諸多負面標簽的摻入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備受公眾譴責。近日,甘肅臨洮的“綠化費事件”事件有了新進展,除了立即停止強制代扣的錯誤方式外,多余款項也將逐一退還。
事件看似得到了有效平息,然而該輿情留給當地的警示卻還有很多。與對其他此類強制性收費的“一片倒”輿情不同,該事件的媒體報道與輿論觀點都表現出了罕見的體諒態度,這或許與臨洮縣的該筆“綠化費”確實用在了植樹綠化上有關。
社交媒體作為主流的公共輿論就是如此,公眾即便會在事件評價之初夾帶些主觀情緒,甚至被“公權力”、“強制”等不良輿論標簽所累,但終究會隨著時間的沉淀而回到以事實辨是非的理性軌道中來。這當然不是說此次綠化費事件臨洮政府很“無辜”很“委屈”,采取這種強制從工資代扣的方式,哪怕是再天然正義的理由,也說不過去,這點已在事件發酵之初,公眾近乎一致的輿情譴責得到反復佐證。
然而事情還是要一分二地看,畢竟該筆款項沒有被中飽私囊,畢竟該筆綠化費沒有被肆意揮霍,當地縱然在選擇籌集綠化資金方式上有著千錯萬錯,但當地的綠化率確實在穩步提高,這或許就是該事件的后續輿情會呈現出相對平穩走勢的關鍵原因。
事實上,臨洮官方要從該事件吸取的絕不是就此全盤否定“植樹推綠化”的政策民心,而是要如何轉變工作方式,如何以一種取得社會公眾認可的方式來推行這項利民之政,這不僅考驗著當地政府的責任擔當能力,還考驗著當地官方能否真正懂得這起輿情背后有著怎樣的真實民意。
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成了輿論場主流,這些都給政府推行措施、政策的行政手段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共識,是一條可行的粘合路徑,我們可以想象,倘若臨洮官方在選擇推行植樹綠化時,能兼顧公眾情緒,能考慮到強制扣費會給輿論埋下的情緒抵觸的話,那么事件的輿情走勢可能就是另一番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