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9月25號,負責華山景區運營的華旅集團召開動員大會,該集團總經理高江宏在動員講話的時候指出,要求員工時刻繃緊旅游秩序綜合整治這根弦。同時透露“國家旅游局目前正在金絲大峽谷進行旅游秩序的暗訪工作,很有可能下一站就是我們華山景區。”10月2號晚,該講話稿已從大華山旅游官網上撤下,原因不明。
暗訪工作組還沒有出發,暗訪對象就已獲知準確消息,甚至還出現在當地媒體的公開報道中,這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兒。此前更有個別地方發布暗訪組成員臉譜,組織有關部門、官員識別“攔截”應對暗訪工作的荒唐事兒。這樣的暗訪,自然很難發現真問題及其嚴重性,不利于落實責任、督促改進。
暗訪變“明訪”,通常被認為是“內鬼”泄密所致,這說明保密工作紀律需要加強。事實上,諸如內部提前“打招呼”或下發紅頭文件,對“暗訪”時間、對象做出具體部署之類“公開的暗訪”也比較常見。暗訪工作“跑風漏氣”,其實就是日常監督執法工作虛置的投射:正因如此,某些景區才會應付式應對臨時檢查或“暗訪”,而不是走長效治理之路。
實質上,一些景區存在的亂象早已是眾矢之的,長假旅游旺季期間理應成監督檢查重點,只要相關職能部門真監督、真作為,即使明訪明察,景區也“防不勝防”。
就拿持續發酵的張家界門票96元被導游實收230元事件而言,有消息說繼湖南省旅游局2日派工作組赴張家界調查后,張家界市旅游委3日又加派兩個專項工作組展開重點監督,對輿情做出的積極作為值得肯定,但這也從側面表明,當地旅游市場上的常態化監管還未被完整地培育。
暗訪“跑風漏氣”頻現,泄密問題確實值得關注,但更重要的,是讓監管不只有“暗訪”這一把殺手锏。也只有落實了主體責任,建立起常態、務實的監督執法機制,一些景區忌憚的,才不會只是被“泄了密”的暗訪。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