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大督查第一批問題處置結果公布。經監察部審核,遼寧、吉林、安徽、福建、四川、甘肅、青海7省對59名干部在審批、決策和監督等政策執行過程中懶政怠政、失察失職瀆職等不作為問題,給予相關責任人黨紀政紀處分,個別違法者受到刑事處理。
在經濟新常態下,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政策措施,確保了我國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但是,一些地方在貫徹執行中業存在打折扣、做選擇、搞變通等不作為現象,影響了穩增長工程的實施、改革政策的落地、重大民生舉措的見效。
國務院大督查就發現,有的地方對明確的任務不抓落實,確定的項目遲遲不開工,下撥的預算內資金不及時支付;一些領導干部該負的責不負,該干的事不干,“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推諉扯皮,敷衍塞責,抓而不緊、執行不力,“不干事、不作為”、懶政怠政,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人民群眾對此反映強烈。
不僅如此,個別地方以虛假文件或弄虛作假方式獲取中央專項資金,甚至與企業串通騙取中央補助資金;個別地方虛報保障性住房開工任務或棚戶區改造任務,違規分配保障性住房,有的虛報完成投資額;個別地方對本地區相關改造工程招投標過程中發生串標問題,未及時組織人員開展調查核實;個別地方將行政審批相關事項委托或變相指定中介組織,并違規收取費用,等等。對此,唯有嚴格問責,才能打通政策落實的“最先和最后一公里”,全力推動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建設法治政府、責任政府,必須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確保政令暢通。
時下,改革百端待舉、發展不進則退。如果容忍、放縱“不作為”的現象蔓延滋長,必然會貽誤改革良機,延誤發展進程。而“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對于“尸位素餐”者還需大力治之。首先是從嚴教育、從嚴監督。讓干部接受公眾、媒體的監督,讓干部“不敢閑、不能閑”;其次是從嚴選拔、從嚴考核。以績效管理機制定優劣,讓干部真真正正“憑本事吃飯”;最后是從嚴治吏、從嚴懲治,不能虛張聲勢,要把“嚴”字切切實實貫徹落實下去,抓嚴抓實,“治”出對黨忠誠、個人干凈、敢于擔當的好干部。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每一個領導干部都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而不能捂著‘烏紗帽’為自己做‘官’”。國務院大督查第一批問題處置結果的公布,對某些領導干部無疑是個警醒,再“得過且過、無所作為”,想必頭上的“烏紗帽”不保。只有對碌碌無為、得過且過的干部亮出“紅牌”罰下,才能真正讓有為者有位,形成風清氣正、政通人和的政治生態環境。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