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富》雜志22日發布了2015年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中國上榜企業數量繼前年增16家、去年增5家之后,今年再增6家,達到106家,僅次于美國的128家。在營業收入前十大企業中,中國共有中石化、中石油、國家電網3家,分別排第2、第4、第7名。利潤最高的前三甲企業為中國工商銀行、蘋果、中國建設銀行。
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世界500強顯然是好事,國企的主要數據能夠不遜于世界頂尖企業也是好事,這反映了中國經濟的逐漸強壯,也表明中國大型國企已有能力參與全球競爭。
要是在過去,有中國企業進入世界前十強,尤其是進入前三強,別管是國企還是民企,輿論都會十分開心。然而這幾年,情況發生了微妙變化。對民企上500強榜,國內輿論大多會一致稱贊。而國企在榜單上排位前行,輿論、尤其是互聯網輿論變得復雜了。一些人會發出嘲諷之聲,宣稱國企“搜刮了老百姓的錢財”,或者認為國企做大做強反映的只是“壟斷程度”,指責國企進500強的多了,對中國經濟“沒什么好處”。
其實,國企上500強榜的多了這些人會批評,如果變少了這部分人恐怕也會批評,說國企“低效”、“無能”等等。總之如今對一些人來說國企已經有了“原罪”,他們對國企的這一態度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網上輿論的面貌。
網上輿論這種氛圍的形成有深刻復雜的原因,但原因再多,最終形成這樣對待國企的態度也是不公正的。國企以約30%的GDP總值貢獻了國家稅收的70%左右,就憑這一條,這個群體也值得中國社會的肯定和尊敬。
不少國企出了腐敗,這很讓人遺憾。但那些腐敗分子并不能等同于為國為民效力的國企本身,也代表不了成千上萬的普通國企勞動者。在當下的中國,恐怕各種所有制企業群體都有自己深層次的管理及道德問題,只不過現階段輿論的焦點落到了國企上。
國企除了問題,還有很多常識層面的優點。比如國企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各種調查無不指向這一結論。與私資外資企業相比,國企內部的收入相對平等些,差距的懸殊度有限。國企的領導是有制約的,他們亂來就會受到處罰,至少員工們申訴有門,因此下級在上級面前的尊嚴是有底線的。
有的央企利潤較高,公眾有意見,國家就可以敦促它們做出調整,或者向消費者直接讓利,或者把更多利潤用于公共事業。國家能夠做到不讓這些利潤被國企職工瓜分,讓它們成為全民財富的蓄水池。因此這些利潤與公共福利的關系要比私企利潤同公共福利的關系緊密得多。
中國國企的成長之路與西方國家國企完全不同。中國的國企從一開始就是國民經濟的骨干企業,直到改革開放、所有制結構調整以后,它們繼續扮演支撐國家發展和穩定的關鍵角色。國企的身份是雙重的,它們走向市場,但又不能僅僅“按市場規律做事”,必須同時服從國家和人民的總要求。它們必須以自己的方式解決市場化路上的種種矛盾。
國企受到國家的支持,它們反過來也支撐了國家和社會,很難說國企受到的“蔭庇”比它們做出的貢獻更多。有一句話說,國企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其實,它們也是中國社會公平和公平主義思想的基礎。
國企被“污名化”,肯定有它們自身的原因,但這個問題更多是大的社會思潮中的一個漩渦。國企是應當批評的,民企的很多優點值得它們學習,但批評不能脫離實事求是的基本軌道。中國的國企站立著、發展著,這是中國公眾之福,而決非中國人民之不幸。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