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5年的全球經濟增長率為3.5%,與2014年幾乎相同,但由于不確定因素較多,能否達成這一保守預期尚難斷言。面對經濟發展的新情況與新挑戰,新興經濟體如何進一步通過區域合作促進自身發展。前不久,由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大學、南非國際問題研究所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聯合主辦的,以“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區域價值鏈”為主題的“新興經濟體智庫經濟政策論壇”在莫斯科召開,來自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德國的專家和學者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與會學者普遍認為,區域貿易協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融入全球化和全球價值鏈的最重要動力,一是區域貿易協定降低了參與國之間的貿易投資壁壘,成為金融危機爆發后貿易增長的主要動力;二是區域貿易協定有效促進參與國之間的市場體系和市場規則的對接;三是參加區域貿易協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進入區域價值鏈和深化區域產業分工最直接、高效的方式。為此大家感到,目前情況下世界貿易組織(WTO)多邊貿易體系仍然是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融入和推動全球化的最優選項。
巴西瓦加斯基金會高級研究員佛羅雷斯表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都在尋求建立雙邊多邊自貿協定和區域貿易協定,導致世界貿易體系和規則更趨碎片化,尤其是亞洲已經成為全球區域貿易協定最多的地區,從根本上看這并不利于經濟全球化。他說:“實踐證明,世貿組織多邊貿易體系和規則有利于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所以最好的策略是讓美國繼續留在世貿組織的談判桌上,而不是建立區域貿易協定。為此,金磚國家應當積極引導輿論,把推動世貿組織多邊貿易體系穩定發展作為共同參與全球治理的重點。”
然而,俄羅斯聯邦政府分析中心高級顧問格雷戈耶夫卻認為,新興經濟體不需要把世貿組織多邊貿易體系和區域貿易協定對立起來。美國出于主導世界貿易秩序和規則重構的目的,決不會放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議(TPP),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貿易秩序和規則重構,推動WTO是最優選項,但簽訂區域貿易協定是現實選項。
與會者探討較多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推進區域經濟融合和一體化過程。俄羅斯國際經濟組織和歐洲一體化中心祖耶夫主任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關鍵不在于自貿區數量,而在于質量,一些新興經濟體簽訂的雙邊多邊自貿協定,開放標準低、行業覆蓋小,因此并不成功。他認為,“貿易便利化程序”正日益成為區域貿易協定的重要內容,不僅涉及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的聯通,更重要的是通關協作、口岸管理等便利化政策和程序,這對推動自由貿易進程至關重要。
更多與會者認為,相對區域貿易協定,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是以基礎設施、貿易、投資、金融等多方面開放合作為重要特點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模式,更加開放、包容,更加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需求,新興經濟體尤其是金磚國家不僅應當積極參與,而且要主動參與到規則制定中。對此,巴西應用經濟研究所國際治理研究主任梅洛建議,“一帶一路”不應把目標定得過高,打通區域大市場非一朝一夕之事,深化在某個部門或產業上的分工合作是促進經濟一體化、打造區域價值鏈的現實路徑。他說:“金磚應當加快多領域的產業合作和競爭,在形成區域價值鏈的過程中不斷延長和提升國內價值鏈,不斷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競爭優勢,比如深化金磚國家在新能源開發利用的分工與合作,打造綠色價值鏈等。”
一些國家的學者特別表示,對正在努力推進區域一體化的新興經濟體而言,開放合作應當向中國學習,即充分利用全球價值鏈。中國對外開放取得巨大成功的秘訣就在于開放市場、釋放企業的活力,積極融入全球價值鏈和分工鏈,主動承接日本等發達國家以及亞洲四小龍企業的離岸外包,在全球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不斷提高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南非國際事務研究所執行所長西迪羅普洛斯指出,中國所以能在全球分工體系中成為制造業大國,除融入全球價值鏈之外,國內價值鏈和分工鏈的塑造和延伸同樣重要,并且隨著中國內部消費潛力的釋放,后者將越來越顯示其重要作用。
(作者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何冬妮)
(責任編輯:鑫報)